鄧紅梅,鄧芳,楊國林,黃洪俊 (.江西省撫州市中心血站,江西 撫州 344000;.江西省撫州市立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單采血小板捐獻者是獻血者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其捐獻的血小板中混雜的紅細胞量微乎其微。但每次捐獻會由于留取檢測標本、管道殘留等原因,導致丟失全血40-100ml,故短間隔、連續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是否會造成貯存鐵的減少及導致貯存鐵缺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1-2]。鐵缺乏會降低人體內血氧含量,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運動能力,導致貧血[3-4]。鑒于此,本研究將研究撫州市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SI、Hb和SF變化,以了解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的鐵儲存狀況,以保留并關懷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科學開展單采血小板捐獻工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2月來自撫州市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8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8.59±5.20)歲;體質量指數(BMI)18.2-25.4kg/m2,平均BMI(22.78±1.03)kg/m2;獻血間隔期15-25d,平均獻血間隔期(19.72±1.34)d。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獻血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均為男性獻血者;③年限18-55歲;④重復捐獻者距離上次采集時間間隔≥15d;⑤身體狀況符合國家規定的獻血者健康體檢標準[5]。(2)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使用含鐵補血藥或服用鐵劑;②近3個月內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③精神行為異常,依從性差。
1.3 方法
1.3.1 儀器與試劑 AcT5Diff AL血球計數儀(美國貝克曼公司)及配套試劑(批號:07802A2);全自動免疫分析儀(Abbott-i2000,美國雅培)及其配套檢測試劑盒(批號:66016U100);-25℃低溫保存箱(DW-40L262,青島海爾集團)。
1.3.2 SI、Hb、SF水平的檢測 分別于獻血者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采集血樣5mL,置于無添加劑真空管,血液凝固后分離血清,置于-25℃低溫保存箱冰凍保存,檢測前<2h取出凍存血清,并置于室溫(18℃-25℃)融化并充分搖勻,平衡至室溫后,分別采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化學發光法檢測SI、SF水平;同時收集5mL血液用EDTA-K2抗凝,采用AcT5Diff AL血球計數儀及配套試劑檢測Hb。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3 SI、Hb、SF正常值范圍 SI男性正常值為10.6-28.3μmol/L;SF男性正常值為30-300μg/L;Hb男性正常值為120-160g/L。
1.4 評價指標 比較獻血者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及第2次、第4次、第8次、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SI、Hb、SF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獻血者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的SI、SF水平<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的SI、SF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獻血者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與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的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獻血者首次、第2次、第4次、第8次、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SI、Hb、SF水平比較(±s)

表1 獻血者首次、第2次、第4次、第8次、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SI、Hb、SF水平比較(±s)
注:與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比較,aP<0.05;與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比較,bP<0.05;與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比較,cP<0.05;與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比較,dP<0.05。
捐獻次數 SI(μmol/L) Hb(g/L) SF(μg/L)首次 17.85±2.10 148.32±14.07 92.68±23.41第2次 16.59±2.03a 146.92±14.55 85.19±20.17a第4次 14.11±1.85ab 147.80±13.94 74.14±17.06ab第8次 12.03±1.49abc 146.28±14.18 62.29±15.03abc第16次 9.68±1.24abcd 147.55±14.62 50.54±12.83abcd F 13.025 1.125 16.528 P 0.000 0.264 0.000
輸血技術作為臨床搶救及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紀50年代,隨著大容量離心機、儲血塑料袋的問世及血液生理研究的進展,吉伯斯提出成分輸血概念,使血液利用更為合理。單采血小板作為成分血的重要內容,可依據病情需要,有針對性地輸注血小板,可提高輸注治療效果,節約寶貴的血液資源[6-7]。單采血小板僅來源于健康獻血者的捐獻,為了滿足臨床日益增多的需求量,在志愿獻血者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血站需要動員多數志愿獻血者反復多次捐獻機采血小板[8-9]。但在擴大及維護捐獻單采血小板獻血者的同時,需要關注獻血者,尤其是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的鐵營養狀態,并給予正確的健康指導[10]。
鐵作為人體必須的且含量最多的微量營養素,可發揮組織內氧正常輸送的功能,依據體內鐵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貯存鐵與功能狀態鐵兩種[11]。貯存鐵主要包括SF及運鐵蛋白,其中SF是一種貯鐵蛋白質,SF異常與白血病、肝癌、淋巴瘤等多種疾病相關,同時SF也是判斷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指標,診斷敏感性高[12-13]。通過測定SF能夠對體內鐵存儲量及機體營養狀態進行評估,若男性SF<15μg/L即可診斷為鐵減少期[14-15]。《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將單采血小板獻血者獻血周期由28d縮短為14d,獻血次數由12次/年調整為24次/年。雖然單采血小板獻血者捐獻內容僅為血小板,但捐獻過程中由于留取全血檢測、管道殘留等會損耗全血40-100ml/次,故頻繁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獻血者丟失總血量較大[16]。在捐獻單采血小板前需按要求進行血常規檢測,包括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Hb等,但上述指標并非鐵儲存的敏感指標,獻血者滿足Hb設定標準但仍可能發生鐵儲存降低[1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獻血者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的SI、SF水平<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的SI、SF水平;獻血者首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與第2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8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第16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后的Hb比較相近。提示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的SI、SF水平會降低,但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前后的Hb水平無明顯變化。分析原因可能為每次捐獻單采血小板時丟失全血量不大,但如果頻繁獻血,隨著獻血次數的增加,會降低SI、SF水平[18]。故血站人員針對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需要做好單采血小板前的咨詢工作,并指導其適當鍛煉身體并正確飲食,重視對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鐵儲備狀況的監測,進行SI、SF檢測,針對SF≤15μg/L男性獻血者,建議其補充鐵劑并延期獻血,以保障獻血者的健康及持久供血[19]。但本次研究中僅納入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80例,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研究,以進一步證實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SI、Hb、SF的變化,以更為準確地評估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人體鐵儲備狀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綜上所述,撫州市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男性獻血者的SI、SF降低,Hb無明顯變化,故對多次捐獻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需進行SI、SF監測,并可依據SI、SF檢測結果制定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