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寒秋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公路項目建設存在路線長、施工點多、地形變化大等顯著特征,目前施工建設的自動化水平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相對其他行業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質量、安全管理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1]。為解決以上問題,交通部倡導“施工管理需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手段需實現信息化”的理念,結合現行公路施工標準、規范,針對工程建設的共性問題、常見管理缺陷,吸取各地區建設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全面推進項目建設與管理,以實現安全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全面提升項目建設的整體質量[2]。
安全生產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本質上是保護勞動者安全健康,促進社會生產力有序發展的基本保證。伴隨著安全生產工作的深入推進,系統體系化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應運而生。2011年,交通運輸部下發了《關于印發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交安監發〔2011〕322號),并于2012年4月26日發布了具體的考評管理辦法和考評指標,于2016年下發了《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評價管理辦法》。各地各部門各相關企業也陸續跟進,結合實際出臺具體方案。在各地高速公路施工項目的目標要求中,“零事故”成為反復提及的工作標準,標志著安全生產理念得到了廣泛認同。但是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各地市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還有零星發生,如2021年1月,中山市中開高速大常山隧道施工工地發生一起1人死亡的安全事故。同年9月,中山市中開高速5A段施工工地再次發生一起1人死亡的安全事故。血淋淋的安全事故教訓充分說明在實際建設施工過程中還存在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標準化管理謀劃不具體、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進一步系統推進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標準化管理工作刻不容緩。
想要進一步系統推進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標準化管理工作,必須充分認清高速公路施工建設的特殊性:與其他類型的建設施工比較起來,高速公路施工為了保障建設公路的通達度、高速度,有時采取跨區直通等方式進行規劃設計,導致涉及的地質環境多樣、氣候環境復雜,增加了高速公路建設的困難度和復雜性[3]。從高速公路施工的綜合性來看,涉及土地勘探規劃、物料運輸、后勤保障、現場施工等一系列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業務,相關業務之間整合復雜,關聯性強。從施工時長等角度來看,高速公路施工建設項目建設周期相對較長,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氣候環境、水文特征等條件都受自然環境的客觀影響而不斷變化,安全生產管理需充分考慮多種因素[4]。總的來說,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標準化工作難度相對較大。基于此原因,交通運輸部組織編撰了《高速公路施工標準化技術指南》,圍繞工地、路基、路面、橋梁、隧道等五方面分別成冊,針對常見問題和薄弱環節,總結歸納全國各地先進經驗成果,不斷總結成熟工藝和管理舉措,充分體現出現代工程管理的具體要求。
施工標準化指的是基于工作開展實際,通過實踐檢驗等方式總結提煉歸納針對某一特定工作的最佳流程和適用條件范圍,并根據現實問題和潛在問題拓展應用前景和應對方法,從而形成一套可復制、高質量的施工模式。通過不斷細化局部施工最優化標準體系,并從全局視角加以考量,能夠實現從局部到全局的最優解,從而實現各個流程之間銜接順暢,內部處置科學高效。筆者認為,想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標準化管理模式,必須抓好總結經驗、應用落實、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高速公路施工涉及的方面多,情況復雜,技術難度高,不能通盤考慮各種情況,單純地從某地某情況出發制定標準化管理模式,勢必涉及是否適用等問題。因此,應該從細節角度出發,努力探索不同情況下工地建設標準、工程施工標準、工程管理標準、檔案管理標準等多種標準特點,努力實現施工標準化管理覆蓋方方面面,適用各個地區。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生產事故除了缺乏相應的標準化指導方案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對標準化指導方案存在輕視心理,未能有效落實[5]。基于此,在制定高速公路施工項目安全管理標準時,應該注重除了對具體施工領域進行標準化體系制定外,還需要對命令傳導機制、責任傳導機制、問責督查機制等方面作相應制定,通過制度來保障標準化體系落實見效。
評價體系建設是實現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必須通過特定的評價體系和指標設置,定期對施工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真實的打分測評,在測評中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從而保障各類定期督查的督查成效,確保安全管理標準化工作質量。其評價指標體系必須按照合理的構建步驟和方法構建。公路施工項目安全管理標準化指標體系構建流程見圖1。

圖1 公路施工項目安全管理標準化指標體系構建流程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完成后,還需要進一步搭建體系框架,從而確定成為行業共識和共同遵循的制度原則。具體來說,根據現有的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規范要求以及各地建設實際,高速公路安全施工管理體系框架應該包括安全管理人員配備和機構設置、安全生產責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術管理、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費用、應急管理、通用作業管理等九個方面[6]。因此,成熟完善的框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圖2所示。

圖2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標準化思路框架
高速公路施工應設置安全管理機構及相關工作人員,其中機構工作人員應該根據要求,取得相應專業資質,達到安全管理準入門檻,并專職從事安全生產工作。通過實地調研、研討座談等方式充分研究后,可結合項目實際靈活設定安全管理工作人員職數和工作職責機制,但不得與現行法律和行業規范相悖。
根據安全生產“三管三必須”要求,施工項目除了設置專職的安全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以外,項目主要負責人還需要作為安全責任人承擔安全管理責任。各具體工作人員有責任有義務接受安全管理機構和相關部門的工作指導和安全生產培訓,并履行崗位安全生產職責,盡到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義務[7]。
項目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應該根據滿足現行法律法規、項目所在區域地方規章制度、相關行業規范等標準規范性文件要求,并建立健全全覆蓋、全參與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并根據相應體系列出風險提示清單、基本制度準則等。
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應該對使用的工程技術進行風險研判和提前考量,尤其在涉及使用新技術、拓展新技術和領域時,應該充分完善并進行座談討論,對比分析不同施工技術的優劣差異,并將相關施工方法報送有關部門審核研判。針對采用技術所涉及的風險點應提前制定應急預案,以便做好應急處置的前期準備。
針對高速公路施工的不同區域不同條件,應該在現場調研的基礎上,對施工作業各個環節進行風險辨識和風險評估,從而設置不同風險等級、不同施工方式的科學管理模式。
要通過定期巡檢,現場排查并查看相關資料,從而及時發現隱患苗頭,壓實隱患應對責任,落實安全隱患排查制度、隱患報備處置制度,做到責任閉環。
鑒于安全生產管理所需工作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應該通過列入施工預算等方式研究解決安全生產工作開展經費劃撥問題,為安全生產工作落實提供資金保障。
結合國內外相關經驗,汲取相關事故案例教訓,在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應該制定不同類型的應急預案,具體應該包含整體性的綜合應急預案、對重大風險隱患作業所制定的專項應急預案、面向具體施工現場所制定的現場處置方案等。鑒于相關預案本身需結合實際風險研判情況,應通過了解各地預案編制情況、總結工作開展經驗、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等方式初步編制草案并不斷研究細化。為保障現場處置能夠按照預案有力進行,應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應急演練工作,以便具體工作人員掌握科學應對方式,提升應急處置能力[8]。
除了具體施工以外,應在國家和行業政策制度和標準化建設基礎上,將高速公路施工項目所必需的辦公區、生活區、物料加工區等區域的規劃和管理納入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科學做好兩區三廠選址評估,準確做好功能分區,預防聯動風險。同時應注重加強對相關設備設施的管理、維護等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和保障工作,確保施工作業安全。
綜上,文章基于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制定情況和各地區落實情況等方面,闡述了進一步深化推進高速公路施工項目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建設思路、體系框架和各要素的內容須知,為指導編制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路方法,為規范高速公路施工行為,提升安全生產水平提供了幫助,在指導施工單位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方面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