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友,胡凱凱,劉 園,謝亮亮,謝 丹,徐繼成,王順民,郭紅艷**
(1.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14000; 2.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教研保障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 3.廣州市番禺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政工作,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專門研究各種食品組成成分的檢測方法及有關理論,進而評價食品品質的一門技術性學科。該課程主要涉及食品中營養成分的檢測、食品風險因子發現與安全性檢測、食品品質分析和感官檢驗等常規分析檢測中所涉及的儀器分析基本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我們根據《食品分析》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歸納總結了《食品分析》課程的思政元素體系。
因本專業已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因此在食品分析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也會堅持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提升,圍繞 “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 三大教學目標,進行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微融合,將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圖1)[3,4]。

圖1 《食品分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如何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對專業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食品分析》課程思政的實施,專業教師需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本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現將《食品分析》的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何有機融合到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進行較為詳細的講解[6-10](表1)。
案例1,第二章:樣品的采集、制備、處理和保存
在講解樣品預處理方法之一的浸提法時,通過“屠呦呦獲諾獎”等案例材料導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既學習到浸提法的重要性、原理、操作技巧及應用(知識和能力目標),又切實感受到了科學創新的不易、科學精神的重要性(素質目標),做到了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入;通過智慧平臺“雨課堂”布置課程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知識回顧與認知升華(圖2)。
在浸提法授課環節,在講解該法應用時,采用視頻等材料將“屠呦呦獲諾獎”這一典型案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一連串數字(“2000+640+200+380+100%+50%+數百萬”)講解屠老的人生經歷及科學貢獻。上述過程既有助于啟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表1 《食品分析》課程章節思政元素的挖掘

圖2 浸提法課程思政案例分析
案例2,第六章:碳水化合物的測定
在講解淀粉的測定時,根據課程安排需要講解淀粉的作用。淀粉為小麥、大米和玉米等糧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淀粉的可持續供給,有助于解決糧食危機和食品安全。進而引出我國淀粉人工合成取得重大突破(通過視頻播放等形式給學生展現),將淀粉合成反應縮短到11步,使人工合成速率提高到玉米中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該項成果如若實現的話,可節省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資源,避免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碳中和的生物經濟發展。該案例的引入,不僅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過程中了解到了最新的科研進展,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價值,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案例3,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劑的測定
本章將從食品添加劑的概念、使用歷史、使用規范、主要類型的食品添加劑的檢測及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講解。食品添加劑的應用歷史悠久,如在我國周朝就開始使用肉桂增香,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了從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及其應用的方法,安徽淮南屬于豆腐發源地,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講述上述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歷史,有助于激勵學生自信自強,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激發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個人力量。與此同時,針對食品添加劑種類數目的增減,也要科學看待。這時引入面粉漂白劑過氧化苯甲酰的興衰史,且通過視頻介紹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教授級高工王瑞元,既是他主導調研研究,積極推動并頒布了小麥粉中允許添加面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的標準,又是他在20年后在各種行業會議上呼吁企業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王老甚至還說出“如果在中國過氧化苯甲酰這個面粉增白劑不取消,我王瑞元死不瞑目”這樣的話語。通過該背景知識的引入與介紹,讓學生了解到這段歷史中王老的“自我否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培養科學精神。
另外,介紹我國違規食品添加劑的問題主要有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已經被國家標準禁止的食品添加劑品種,用食品添加劑來掩蓋食品的腐敗變質或質量缺陷,甚至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四大問題(圖3)。

圖3 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不合格產品中的不合格項目類別分析(數據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運用“鉑睿”嬰兒配方奶粉檢出“香蘭素”事件、染色饅頭事件等詳細闡述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GB14880—2012)使用規范,保證添加劑用于食品的安全性。通過典型實例的引入,有助于促進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誠信意識,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食品分析》課程在食品類專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專業+思政”的同向協同是一個重要命題。作為教師來講,責任重大,限于自身思政素養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在今后的科研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收集相關時事素材,通過現場或在線等途徑學習課程思政先進的經驗與做法,力爭做到與相關要求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