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預制菜,始終爭議不斷。上海商情中心在調研中發現,上海地區消費者對預制菜有所顧慮的因素中,“產品質量不穩定”(占47.1%)和“有食品安全問題”(占38.2%)的占比最多。此外,將預制菜等同于“隔夜菜”,認為其“不新鮮”“沒營養”“不好吃”的論調也常常出現。真相究竟是什么?
預制菜安全嗎?
因為保質期較長,預制菜被詬病為“隔夜菜”。那么,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預制菜到底安全嗎?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告訴記者,預制菜是餐飲業走向工業化的一種產物,聽起來像是新概念,但其實并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事物。“以前常說的半成品、年夜飯套餐,其實都在預制菜的范疇之內。”
從類型上看,預制菜一般分為四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即食類就是開封后可直接食用的產品,比如罐頭類食品,放在鋁箔袋子里的食物;即熱類指的是食物已經是熟或半熟狀態,經過簡單復熱即可食用,比如帶著加熱包的自熱食品;即烹類指的是食物還沒有熟,但已經是半成品了,需要加熱做熟,比如速凍的魚片、半熟的肉;即配類指經過清洗、分切等簡單加工,可以配到菜肴當中使用,比如已經切好的土豆片。
顧振華說,預制菜的保質期根據食品品類、加工工藝的不同,會有長有短,有些預制菜不僅“隔日”,還有“隔周”“隔月”的,但是這樣就說預制菜不安全,是一個誤區。第二個誤區就是覺得有些預制菜保質期長,是不是添加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從食品工業來說,現在能預防微生物增殖腐敗的工藝技術早就成熟了,比如罐頭食品,儲存時間很長靠的不是防腐劑,而是在加熱消毒滅菌后,將食物封到無菌環境中。”
近期,食品添加劑成為熱議焦點,又帶火了預制菜話題。顧振華認為,不必提到食品添加劑就色變。一些食品添加劑可以彌補食材原料的不足,對延長食物保質期、提高食物營養成分、改善口味等具有重要作用。理論上說,經過工藝處理的預制菜,可以有較長的保質期。但具體到每一種產品是否安全,還要看食材質量是否穩定、工藝參數是否合理以及運輸環節溫度是否保持穩定等,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預制菜營養嗎?
近日,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在直播中稱:“我從來不吃,預制菜是豬狗食!”此言論一出,便引發熱議,并沖上熱搜。和新鮮制作的菜相比,預制菜真的是“豬狗食”嗎?一點兒營養價值都沒有嗎?
一位營養學專家告訴記者,相較于現制現燒的菜,預制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營養流失,這主要是因為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損耗,以及消費者購買預制菜后對菜品進行二次加熱。不過,這只會流失一部分營養。對于預制菜來說,最大的劣勢還是在于缺少蔬菜。大多數預制菜都是“肉多菜少”,即便有蔬菜,也都是常見的胡蘿卜、土豆等儲存時間長又不易變色的根莖類蔬菜,缺少綠葉菜。因為綠葉菜無法做到長期保存保鮮,也經不起工業化操作中多道工序的洗禮。因此,預制菜無法實現營養均衡。
此外,含鹽量過高也讓預制菜一直飽受詬病。當“看標簽”成為不少人采購食品的必備技能,預制菜就首先受到影響。很多預制菜的成分表上,每100克中鈉含量達到500毫克左右,有的甚至達到1000毫克以上。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一般食鹽中鈉含量約40%,也就是說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鈉不超過2000毫克。而很多預制菜重量在300-500克之間,如果按照上述“每100克中鈉含量500毫克左右”計算,一份重量300克的預制菜鈉含量達到1500毫克,吃一份就已接近建議標準。而且,很多預制菜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往往比較“重口味”,存在高油、高鹽、高糖等問題。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指出,消費者在食用預制菜的時候,可以通過自主搭配新鮮蔬菜、減量使用料包的方式,吃得更健康。“無論是預制菜還是平時的膳食,關鍵是要做到食物多樣化,品種豐富了,營養就會均衡。”
預制菜好吃嗎?
餐飲行業是一個眾口難調的行業,批量化生產的預制菜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味蕾需求。相比新鮮出爐的菜肴,二次加熱的食材在口感上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再加上,行業內少量商家存在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做法,使得部分消費者認為預制菜不夠好吃。
2021年春節前,被稱為“閩菜之王”的佛跳墻以預制菜的形式火爆全網,走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但在飯店中高達千元一份的高端菜品,在電商平臺、社區團購等渠道卻賣出了多則數百元,少則幾十元,甚至9.9元包郵的價格,令人大跌眼鏡。
“看著湯汁金黃濃郁,吃起來卻沒有鮮味,鮑魚、魚肚小得可憐,嚼在嘴里很腥。”市民鐘女士告訴記者,她在親戚家吃到的佛跳墻包裝精美,裝在黃色小盅里一個個端上來,也很氣派,沒想到口感卻和外觀大相徑庭。“后來親戚連連打招呼,說是網上買的特價預制菜。”
酸菜魚里的魚片薄到一夾就碎,蠔油牛肉下油鍋一炒就縮水,水煮肉片都是湯水,豬肉只有寥寥幾片……記者發現,除了口味的問題外,有些低價預制菜還分量不足。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的預制菜拿在手里沉甸甸,看重量也有四五百克,但打開一煮才發現可吃的食材沒多少,這是因為它沒有標注固形物的重量。
“以毛血旺為例,消費者看到的產品圖片大多是滿滿一盆,但真正燒出來卻很少。這是因為飯店里的出品基本上墊滿豆芽,上面再鋪上毛肚、鴨血、牛肉等主料,而預制菜卻沒有豆芽。那么,商家就應該標清楚固形物的重量,而不是把湯汁醬包也計算在內,讓消費者產生誤解。”
盡管有不少吐槽,但有研發實力的企業入局后,用標準化的生產技術和流程把最佳口味“固定”下來,把品質做精,預制菜也能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叮咚買菜預制菜負責人歐厚喜告訴記者,叮咚買菜在推出“拳擊蝦”之后,平臺上的鮮活小龍蝦和預制小龍蝦的銷量之比變成了2:8。“很多消費者發現,冷凍包裝的‘拳擊蝦比自家烹飪的小龍蝦更加入味。這是因為‘拳擊蝦在工廠的制作過程中,先要經過一條高溫油炸線,將蝦頭和蝦身炸至微微裂開,撈出后加入醬汁煮熟,更能滲透入味。煮好后的小龍蝦用-196℃液氮速凍技術鎖鮮,可以最大限度還原菜品現做口感。”還有新奧爾良烤雞如此鮮嫩入味,是因為在工廠機器中反復滾揉腌制,要比雙手涂抹醬汁更加有效。
歐厚喜說,預制菜生產制作的很多環節都是運用多年的食品生產工藝。通過自研和共創,企業正積極開發美味健康的菜品,帶動預制菜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摘自《新民晚報》張鈺蕓、裘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