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響
我從小喜歡讀書、買書、藏書,簡直到了嗜書如命的地步。參加工作以后,無論走到哪里,我第一個尋找的目標就是書店。到外地出差,我不逛商場、不買土特產,但當地的書店不能不逛。對那心儀已久而未得的圖書,我時刻惦記著,盼望著,千方百計苦苦尋覓求索。偶爾碰到不期而遇的好書,我會欣喜若狂,甚至手舞足蹈。記得當年我準備結婚進城置辦用品,第一次和愛人同行,我竟一頭扎進書店,害得未婚妻在外面悻悻地等啊等啊,這也成了我一生嗔怪的“趣話”。
1989年,憑借2000元原始資本,我租賃了一爿櫥窗,創辦了一個小小書屋。櫥窗窄長、逼仄、昏暗,容納不下一張桌子,人只能側著身子挪動。20世紀90年代,我國尚是短缺經濟的時期,文化建設滿目瘡痍,多少讀者嗷嗷待哺,求讀訪書無門。一統天下的是新華書店,閉架售書,讀者竟買不到一本《新華字典》、一本《唐詩三百首》、一本中外名著……農村種植養殖的書,更是不知在哪里能購買。半個文化人的我,由于購進的書實用、通俗、緊跟時代,我的小小書屋很快站穩了腳跟,贏得了讀者認可。每天,櫥窗書屋前涌動著熙熙攘攘的人潮,人們口口相傳,我的書屋聲名鵲起,日漸紅火。
是年,我寫下了一副對聯,記下那第一年創業的情景——
小小店為讀者,想讀者,讀者是上帝;
熙熙人選新書,購新書,新書多知音。
自此,每年春節,我的書店都會自撰一副對聯。對聯內容多以“擁抱書香,讀書用書”為主題:或寫實、或回眸、或展望、或暢想、或召喚……一副副對聯記載著我一路書香、篳路藍縷、無怨無悔的深深腳印。
1990年,我開始嘗試著從出版社直接進貨,拿到第一手貨源。然而,就是那次進書,讓我幾乎翻不了身,飽嘗了失敗的苦果。那時,中國還是低工資年代。我盡管已上班多年,每月工資也僅有區區幾十元。我拼盡家中一滴一點、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湊足2000元錢,購進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500本《錢,瘋狂的困獸》。該書是一部紀實作品,展現了改革開放年代上海個體戶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當時,縣里(辛集市尚為束鹿縣)正準備舉辦一年一屆的大型廟會,我曾向愛人夸下??谡f,一個廟會就能賣掉那批書。結果,書只銷出了可憐的幾冊,購書的2000多元錢全打了水漂。

面對沉重的失敗,愛人堅定的支持,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失敗讓人覺醒,挫折給人聰明。在一次次摔打、歷練中,我的書店開始慢慢走向正軌,又不斷擴張,不斷壯大,一個變為兩個,兩店增為三店,生意風風火火。我每天東奔西跑,早出晚歸,全家也跟著忙得團團轉,吃不了一頓安生飯,睡不了一個囫圇覺。
是年,我為書店撰寫了一副對聯,記下那迎風斗浪的難忘情景——
忙忙忙,早忙晚忙,無聲歲月忙中樂;
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里甜。
2005年,幾經搬遷、發展,我的書店已搬至市中心“河北一集”門臉位置,這里原來是一家工廠的商場。由于工廠破產,要進行拍賣,我緊緊抓住這一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競買,最后以最高價格買下。自此,我的書店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安家立身之所。八百平方米,三層營業大廳,五萬余種圖書,裝滿兩百余個書架;店堂里幽雅明亮,圖書多而不亂,滿架倚墻而立的圖書蔚為壯觀;分門別類的導購牌清晰醒目,讀者選書一目了然;書店員工彬彬有禮,以誠待客。
現在,這一樓房已升值幾倍,如若出租,租金遠遠高于賣書的微小利潤。經營圖書,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賠本賺吆喝。然而我知道,我是農民的兒子,是從鄉間最底層走出來的。我更深深地懂得:讀書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在當今這浮躁喧囂的社會,讀書是農民改變命運的最大機遇。一個人只有讀書才能在生命旅途中找到前進的航標。我創辦書店,絕不僅僅為了賺錢,更是出于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農民多讀書、讀好書,是一家有作為書店責無旁貸的追求和擔當。
是年,我為書店撰寫了如下對聯——
綠涌大地,為每一本圖書尋得生存空間;
香怡小城,給每一位讀者播撒希望種子。
我曾經是一名教師,還曾是一名編輯,一直生活在社會第一線,干著實實在在的事,做著實實在在的工作。我無論做什么工作,首當其位的是讀書。1989年,我創辦書店以后,盡管整天泡在書的世界里,但我依然忙中偷閑、抽時擠空堅持讀書。我覺得,書店經理首先應該是一位讀書人。如今,盡管我的頭發已染白霜,但我的讀書熱情依然不減。讀書始終是我的第一追求,思考、寫作始終是我的第一功課。
開店以來,我一直關注著我國的出版發行工作,長期訂有多種出版書訊類的報刊。2005年書店經營逐漸步入正軌,我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農村圖書發行”研究就成為我的重要課題。我一邊經營,一邊讀書,對照現實,反復研究、分析、思索,求解圖書發行的問題。
2010年,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舉辦“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建設新聞出版強國”征文活動。圖書經營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應該起到傳播文明、傳遞薪火的作用。所以,我決定參加這一征文活動。
在長期經營實踐中,我深入觀察,反復思索,有著深厚的沉淀積累。寫作中,幾經修改,終于撰寫了一篇近萬字的習作《農村圖書發行突破癥結,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營書店經營者來自農村第一線的報告》。征文經過初評、復審、終評,最后評出42篇獲獎作品,我的文章位列其中,獲優秀獎,令我喜出望外!
近些年,我結合長期經營,又陸續撰寫、發表了幾十篇有關農民讀書用書的系列文章;2012年,第二十二屆全國書博會舉辦了“新聞出版改革、發展、創新”征文活動,我撰寫的兩篇文章獲得了優秀獎……
2015年,我為書店撰寫了如下的對聯——
從一爿櫥窗起步,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多少心血鑄此巍巍大廈;
在萬千讀者扎根,有夢有愛,有聲有色,半生砥礪了吾孜孜追求。
開辦書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書店的根已深扎大地。我憑著發自內心對文化的摯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書店、用文化、用感情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改變著周圍的環境,也改變著小城的面貌。在縷縷書香中,我收獲了最大的滿足——切切實實和讀者交朋友、堂堂正正為家鄉服務,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2022年春節,是我的一爿小店走過33年風風雨雨的日子。我這個已是78歲的古稀老人,站在屬于自己的巍巍高聳、氣宇軒昂的書店大樓里,幸福滿滿、激情滿滿,揮筆寫下一副“龍門對”書店長聯——
書香不老,陶情怡志三十年,有味有滋,有憂有樂,憶鴻雪爪泥,風風雨雨皆故事;
書店不死,燃火傳薪五尋樓,不怠不戲,不怨不悔,看紅花綠柳,婷婷娜娜又新春。
我開書店33年,每年一聯,已撰寫了33副對聯。33副對聯彰顯了一個書癡的夢想,33副對聯注腳了當今的讀書價值,33副對聯是我寫給社會的一份最真誠的答卷。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