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崢
他是猶太后裔,生于德國,長在美國,創造了移民在白宮的最高職位紀錄。他是頂級國際關系學者,著作等身,但不囿于理論。他是職業外交官,從政府機構顧問起步,憑借戰略眼光和外交手腕,成為自1965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國務卿。他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卻飽受輿論壓力,甚至被美國左翼人士和人權律師斥為“戰爭犯”。他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與數任中國領導人打過交道。他的名字是亨利·基辛格。
1923年,基辛格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1938年,為躲避納粹迫害,15歲的基辛格隨家人移居紐約。他在曼哈頓上城度過高中時光,那里也是紐約的猶太移民聚集區之一。
對年少內斂的基辛格而言,融入美國文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他在很長時間里鄉音難改,說話總帶著德國味。高中畢業后,他進入紐約城市學院學會計。當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畢業后成為一名會計師。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軌跡。1943年,基辛格應征入伍,并加入美國國籍。因為德語流利、智力過人,他被任命為第970反情報軍團德語翻譯,并以諜報部隊士官身份被派往歐洲。置身戰場,超群的洞察力讓年輕的基辛格脫穎而出,不僅獲任歐洲司令部情報學校教官,還被授予青銅星章。
二戰結束后,基辛格回到美國,根據美國《退伍軍人權利法案》獲得獎學金并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師從知名歷史學家威廉·埃利奧特。后者曾為六任美國總統擔任政治、歷史顧問,并教給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
基辛格不負所望,先后取得哈佛大學政治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本科畢業論文長達377頁,導師埃利奧特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注“最優”。
得益于導師的關照和學院的有利條件,在哈佛求學期間,基辛格多次出席戰后國際形勢研討會,慢慢積攢進入華盛頓政治圈的人脈。
1957年,基辛格撰寫的《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出版,首次提出“有限戰爭”理論,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圈一炮而紅。他由此躋身美國戰略政策方面的權威學者圈。
“基辛格一直渴望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更大影響,他最終如愿以償。”美國經濟學家默里·羅斯巴德曾如是評價。
20世紀60年代,受共和黨人、紐約州州長洛克菲勒的賞識,基辛格擔任其競選團隊的外交政策顧問,支持其在1960年、1964年和1968年三次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頗具戲劇性的是,基辛格曾在競選中把洛克菲勒的對手、共和黨人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但尼克松卻不計前嫌。
196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松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后,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決定將其招入麾下,委以重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當時,尼克松對基辛格的任命甚至比國務卿和國防部長都早。
基辛格知恩圖報,為尼克松政府的對外政策悉心謀劃。“他很快便成為政府中一名有影響力的人物。”美國《時代》網站稱。有評論認為,基辛格很“聰明”,他把最復雜的中東問題丟給了國務卿羅杰斯,以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身份直接參與對蘇政策、對華政策。而尼克松最重視的就是與這兩國的關系。
1971年5月20日,美蘇終于達成突破性的核裁軍協議,國務卿羅杰斯事前竟然不知情。同在1971年,基辛格兩次秘密訪問中國,為尼克松1972年的訪華之旅和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鋪平道路。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尼克松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也是基辛格“謀士生涯”的高光時刻:隨美國總統歷史性訪華。有評論稱,這次旅程充分體現了基辛格向尼克松輸出的基本戰略方向:不與中國搞對抗。
得益于基辛格等外交謀士的積極活動,尼克松任內的外交成就可圈可點:結束長達10年的越戰長跑,制定緩和美蘇關系的政策,對中國進行破冰訪問,等等。與如今一些總喜歡“推倒積木”的美國政客相比,基辛格等人顯然是擅長“搭積木”的智者。
1973年9月,基辛格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第一位非美國裔最高級別外交官,總統尼克松此時就站在他身旁。1974年8月的一天,尼克松告訴副總統福特,他打算翌日辭職。當時,尼克松向福特建議,讓基辛格留在政府“非常重要”。福特接任總統后,確實是這樣做的。
作為“現實主義政治”的支持者,在美國1969年到1977年的外交政策中,基辛格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奉行均勢外交,倡導緩和政策,不僅推動尼克松政府與中國改善關系,還讓美蘇之間的緊張關系得到緩解,從而構筑起以“均勢”為基礎的國際結構。“事實證明,基辛格在防止戰爭升級為全球對抗的外交努力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時代》網站評論稱。
一些美國學者說,基辛格一直推崇“自我實現”的觀點,對自己有種英雄主義情結。正因如此,他不拘泥于某個特定的戰略態勢、政治思想,而是給人一種處世靈活的印象。
涉足政壇之初,他為時任總統競選者、共和黨人洛克菲勒效勞;而后又成為當選總統、共和黨人尼克松的人;尼克松垮臺時,這位弓馬嫻熟的“騎手”在風暴中幸存,成為接任美國總統的福特不可缺少的助手。
然而,在小布什執政期間,一直奉行現實主義的基辛格毅然站在“新保守主義”一邊,支持美軍入侵伊拉克,對外輸出美式民主。正因如此,在一些美國左翼政治人士和人權律師眼里,基辛格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戰爭犯”。
基辛格一生獲獎無數: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1977年的美國“總統自由勛章”(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1986年的美國“自由勛章”(授予美國10位最重要的外國出生者)。在中國,他得到的殊榮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50多年前,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訪華,叩開了中美塵封20多年的大門,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50多年來,他見證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對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這些年我切實看到了中國的進步,與現年50歲以下的中國人相比,我見證的中國比他們更多。”他前幾年來華時曾這樣說。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基辛格時稱贊他“為中美關系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有人說,基辛格很懂中國,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中國。他曾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時的場景。他說:“中國很神秘。”周恩來答道:“我們并不神秘,你覺得神秘是因為接觸得太少。”
基辛格后來發現,美國人需要了解中國人怎么思考,中國人也需要了解美國人在想什么。展望中美關系的未來,基辛格始終認為:“美中之間的合作對于世界和平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