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震寧
有同學請我在紀念冊上題詞,我順手寫了一句話:“讀書改變人生。”放下筆,立刻感覺到這句話需要討論一下。
我既贊成又不贊成“讀書改變人生”的說法。
先說贊成的道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他把讀書的作用,尤其是把閱讀語言藝術層次比較高的詩歌的作用,提到人類交流能否正常進行的高度來對待。唐代大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一下就道出了寫作的秘訣乃在于讀書。漢代文學家、編輯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也就是說讀書可以治療愚昧。當然,他很小心地指出須得“善讀”。讀書還可以幫助我們度過寂寞時光,這就是法國18世紀大學者孟德斯鳩說過的:“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上述種種,都是讀書對于改變人生的益處。而最為激勵人的一種說法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以及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等一類的古訓。還有最為高尚的一種說法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名言。
盡管關于讀書有益的不少說法都很講求功利,但我還得承認,我的閱讀人生卻是沒有什么功利可圖地晃晃蕩蕩走過來的。“文革”時期,我初中畢業后就去了農村做插隊知識青年,一做就七個年頭。那么長的時光怎么度過?除了勞動和青春理想,就是讀書。為什么讀書?那個時候實在連想都不曾想過讀來做什么。在農村之所以讀書,完全是因為讀過書的青年求知欲在涌動,孤寂的山村夜晚需要打發。可是我家里很窮,沒什么書可帶到農村來讀。有兩三個知青同學家里藏書很多,我就不斷地從他們那里借來看。借來的書必須快速讀完,這樣我就時不時為了讀書而稱病不出工。只要不是大忙季節,農民們也不管我。我躲在小草屋里看書,餓了吃點兒冷飯,渴了就在水缸里舀水喝,從早到晚,看得昏天黑地。那時能找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幾年下來還真讀了不少。那時,讀書打發了許多孤寂時光,消解了若干沖動狂想,振奮了一點精氣神,激發了許多進取心和寫作沖動,也為我后來從事寫作和編輯出版工作打下了基礎。多少年后,我成為一名作家,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又先后擔任過漓江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和中國出版集團總裁,有人問我成長的經歷,我總要動情地說到那七個年頭的讀書經歷。
讀書能夠改變人生嗎?在我身上似乎能夠印證這一名言,然而事實上很多人的人生并不一定能印證。那時候許多插隊知青都會如此這般地讀書。有的同學書比我讀得多,記得比我牢,復述起故事來比我講得精彩,我心里特別佩服。但是,我們那一撥人里后來成為較高層次專業人士的也只有少數幾個,我算是其中一個。大多數人還是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樣的讀書,人生卻不一樣,看起來“讀書改變人生”的說法并不可靠。所以,準確的說法應當是:讀書能幫助我們改變人生,而人生的改變還需要多重因素和機遇。生活的道路是一個多解的方程式,許多因素會在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讀書學習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讀書學習這個因素很重要,它是人生成功的基礎和必備的因素,一旦缺失,將使我們的人生之旅錯失許多機遇。
我贊成“讀書改變人生”的說法,主要在于我對人生狀態和價值的理解。我們不能把人生的改變狹隘地看作是個人職業的高低、社會地位的升降和收益的多寡。人生狀態和價值包含了這些內容,但還包含著許多精神的內容,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態度、家庭生活等內容。古人說人生的任務包括“修身、齊家、平天下”三件大事,我認為前二者乃是最重要的基礎。商務印書館的開創者張元濟手書過一副對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那么,我敢說,讀書一定能幫助我們修身,讀書也一定能幫助我們齊家。這同樣是讀書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有一天,我的一位老同學忽然給我打來長途電話。他用很昂揚的聲調告訴我,他女兒考上了全國名校,即將到北京上學。他是家鄉一名普通中學老師,插隊時他也讀過很多書。他的人生雖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無疑也改變了他的素質和能力,他影響了女兒,培養了女兒,女兒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可以說他的人生改變在女兒這里得到了收獲。
說到讀書與人生的關系,我還想起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部小說《象棋的故事》。小說講述一個無辜落入納粹德國監獄的銀行職員,在監獄里熟讀了一本介紹國際象棋著名對局的書。讀著讀著看出了一些門道,后來他竟然背起棋譜來,自己同自己下盲棋,把國際象棋中大量的世界著名對局記得滾瓜爛熟。戰爭結束,他重獲自由。在一次旅行中,因為觀棋支招,他令一位不可一世的世界棋王大驚失色、刮目相看。小說的主題是控訴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但無形中涉及了讀書的好處。讀無用之書竟然在某一天有了大用,讀書在有用和無用的問題上并不是絕然分開的,二者就像一座象鼻山的兩側,完全可以相通。總之,讀書是一個人的現實需要,更是一個人生命的需要,如同饑餐渴飲的需要一樣。想想這個故事,我們對于“讀書改變人生”這個命題,也就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來理解了。
這么說吧,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書更能夠提升人生,讀書尤其能夠照亮人生。我們活著,就要讓讀書陪伴我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