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明春
西方哲學對世界的認知經歷了從離身認知到具身認知的過程,技術哲學家唐·伊德在《技術中的身體》中探討了人類與技術的關系,認為身體是與技術相互作用的媒介:一方面,人類通過身體感知技術;另一方面,技術也形塑了身體,人類通過技術具身介入外部世界。
傳統陶瓷是以工匠運用身體技術,經過拉坯利坯成型、雕塑成型、泥條成型或模具泥坯成型等工藝,再經過雕刻劃花、釉下或釉上彩繪等裝飾工藝,最后入窯燒制獲得的器物。這個過程往往是通過師徒之間“身授”的方式完成的,是身體式的技術習得過程,其工藝過程體現出“具身性”特點。也就是說,手工制瓷技藝需要借助身體作為知覺主體去獲取個體的體驗與感知,身體的存在是手工制瓷技藝作用于工匠身體的前提,技藝與身體之間形成了具身關系。
隨著工業化與數字技術的發展,設計師可以借助電腦實現有別于傳統身體技術的數字成型技術,但這種方法同樣依靠身體對電腦進行操作得以實現,而且以構建“數字環境”為前提,為人類提供全面的、虛擬化的感官感,這種新的身體技術使虛擬數字世界與現存物質世界構成了一個創造性的交錯,局部空間的二維圖像或三維實體被映射于計算機構建成的虛擬空間中,當它們與制造設備相連時,便實現了數字化陶瓷設計與物理制造的邏輯閉環。這種新的陶瓷設計技術與傳統意義上的身體技術不同,身體不斷受到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規訓,設計師不得不學習“機器語言”以實現陶瓷設計方案。此時身體技術逐漸從手工生產轉變為操作現代化工具并借助機器設備完成生產。按照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提出的“廣義器官學說”,這種外化于身體的“制瓷技術”是人類身體的技術廣延。
實際上,在數字化設計過程中,設計主體從理性的人為主體,部分遷移至計算機,這就導致了數字化生成邏輯從身體觀念的顯現,坍縮為以功能、形式等眾多因素為指征的復雜計算,這種理性的分析與設計過程關涉事物的感覺材料、特征、性質以及事物的各種本質。因此,陶瓷設計應重視具身性設計,重視設計創作過程中的身體體驗呈現,追問設計的價值,以此實現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