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边@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方向。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根基,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鄉村治理不但關乎著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更關乎著黨在農村地區的執政基礎,也影響著社會大局穩定,連接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根本任務。鄉村文化作為一種載體,連接著鄉村治理的主體與客體,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治理的“元”文化,即挖掘鄉村農耕文化中的傳統治理元素,以及將網絡文化積極有效融入鄉村建設與治理,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網格化格局?;鶎臃€,則大局穩;基層安,則社會安。只有將黨的建設全方面全過程有效嵌入,才能夠把穩鄉村治理發展方向,把穩鄉村振興的“密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一是要強化鄉村基層組織建設?!盎A不牢,地動山搖?!眻猿贮h的農村基層組織地位不動搖,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政治基礎,就必須提高黨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這就需要在組織架構、選人用人、黨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在農耕生產、鄉村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確保黨的基層組織強而有力。將黨組織建設、綜合治理、居民服務、鄉村管理整合成分層網格,建立“鄉鎮黨委一村黨支部一社黨小組一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推動黨建工作和鄉村治理真正融合。二是要大力培育鄉村建設能人隊伍。鄉村建設與發展,人才是核心要素。既要加強基層組織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農民發展經濟,推動共同富裕,也要將鄉村經濟發展中的能人納入黨的基層組織,成為帶動百姓致富的“領頭羊”和“生力軍”。更要積極為返鄉人員創造其在農村創業的平臺,將外部先進的理念經驗融入鄉村振興進程中。同時,要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現有農民的養殖、種植、生產技術,培養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鄉村職業隊伍,促進農耕、種植、養殖等方面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三是要以黨建引領鄉風文明建設?;鶎狱h的建設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指引與遵循,鄉風文明建設豐富黨建文化內涵。黨建文化作為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鮮明的信仰、組織、制度等特征,對于構建積極向上的鄉風文明,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以農耕文化培植鄉村治理的傳統文化基礎。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承載地,也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鄉賢文化和民俗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中華農耕文化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是農村的“根”和“魂”。首先,汲取“和為貴”理念中的治理元素。鄉村是熟人關系網絡,村民往往希望借助約定俗成的方式去解決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問題,而很少使用法律手段去處理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通過法律維權的意識也在不斷上升,但法律維權也將帶來成本增加和“撕破臉皮”等影響?;诖耍环矫嬉匀藗兿猜剺芬姷姆绞?,大力宣傳“和為貴”思想及典型事例,推動構建和諧家風和鄰里關系。另一方面推動健全鄉村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真正踐行以和為貴的優秀傳統文化。其次,賦予鄉賢文化以新的時代價值。鄉賢文化植根本土、反哺百姓,蘊含著擇善而從、尊賢敬賢、崇德向善等精神力量,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載體。要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新思想、新特征,對傳統鄉賢文化進行有效轉化和創新發展,并踐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鄉村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和培育為人和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的高尚品德。最后,要發揮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軟”約束力。村規民約不依靠強制力來保證執行,更多的是需要達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實現公共秩序為依據因勢利導,在潛移默化中引領社會風尚、實現治理效果。要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解決農村山林權屬糾紛、土地承包糾紛、鄰里糾紛、村務糾紛等問題中的獨特功能和弘揚公序良俗的功能,促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
以網絡文化涵養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基底。信息化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各領域各地區實現了萬物互聯。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智能手機等終端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以及鄉村主體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等因素的影響,鄉村也具有網絡化和虛擬化的屬性特征?;ヂ摼W在鄉村的普及,不僅拓展了鄉村主體的生產生活邊界,還擴展了人們的精神活動空間,更打破了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均衡態勢。網絡文化按照形態劃分,主要分為正態文化和負態文化。由于網民身份具有虛擬性,網民可通過隱匿性的身份在網絡世界中發聲,網絡空間信息爆炸必然會產生與社會主流價值相背離的負面信息所衍生的負態網絡文化,勢必會侵蝕鄉村主流價值陣地、削弱鄉村文化形態正向性及其穩定度,增加鄉村治理的成本。因此,鄉村治理中網絡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一方面要加強主流價值在鄉村的傳播力度。要推動主流價值信息傳播的地方化進程,依據地域性特征特點,如通過對當地契合主流價值的典型人物和事跡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宣傳推廣,對主流價值表述方式進行地方化轉換,對當地“網紅”或“意見領袖”等進行價值引導、鼓勵其發布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網絡信息,以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創新性轉化,使人民群眾“聽得懂”“能入心”,進而提升主流價值屬地傳播的時效度。另一方面要嚴把鄉村網絡文化生產的入口關。對于低俗、媚俗、惡俗等違背主流價值、侵蝕當地正向文化生態的網絡文化,要依法依規對其生產者進行嚴厲懲處。
以鄉村教育提升鄉村治理的生命力?!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蔽幕膫鞒信c發展需要媒介的助力,需要不斷增強農民對生活的聚集地的文化認同和歸屬。在鄉村開展的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從改變村民的知識、習慣、思維著手,改進鄉村村民的生活、提高治理效果、傳承優秀文化、推進鄉村建設邁向新臺階。同時,將提高村民技能教育始終貫穿于鄉村治理全過程,并與鄉村文化有效融合,既能提升教育自身生命力,又能讓鄉村治理反哺文化傳承,是從根本上提振鄉村文化的有效途徑。可以根據鄉村實際情況,以村落、小組、村鎮為單位通過挖掘鄉村教育元素、紅色資源、家鄉故事、鄉村文化課程為契機,包括講紅色故事、賞鄉村風光、學村規民約、玩猜字燈謎等,讓鄉村居民在純凈的自然環境中體驗鄉土的浸潤,從而使教育和鄉村治理相融合,提升鄉村治理成效,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鄉村文化傳承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只有不斷豐富鄉村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塑造鄉風文明,傳承優秀風俗,加強隊伍建設,深化教育培訓,持續提升鄉村文明現代化,才能展示鄉村文明新景象,才能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