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好地適應市場機制,不斷釋放其潛能,在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深入高臺縣各鄉鎮、村社,以典型村為重點,圍繞全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成功經驗、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等開展了調研。
一、高臺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高臺縣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民共同富?!睘槟繕?,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標倍增”行動,因地制宜選優發展路徑,盤活用好村集體資產,在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的同時,實現村集體經濟與群眾收入雙贏。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03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972萬元,村均收入14.5萬元,所有村均達到5萬元以上,77.9%的村達到10萬元以上,村均收入與2021年相比增加了4.4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一些村堅持將長期發展中保留下來的集體資產,通過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保值增值;一些村將長期積累的資金,通過獨資、合資或參股投資等創辦企業實體,實現資本增值。壯大了集體經濟的“活”資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例如巷道鎮東聯村通過“三變”改革,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集中發展以林果、蔬菜為主的種植業,土地效益顯著提升。同時,還與張掖前進牧業聯合建成了占地220畝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場,將村民養殖的奶牛、肉牛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的方式全部收納到養殖小區,進行規模化養殖經營。近幾年,東聯村不斷提升“三變”改革成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先后建成早酥梨種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和氣調保鮮庫、倉儲物流園、制冰廠等,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140多萬元。
(二)依托區位優勢實現快速發展
一些村把自身的區位優勢同傳統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形成自身發展的產業優勢,使村集體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增加了收入。例如南華鎮智號村深入實施村集體經濟“提標倍增”行動,依靠自身區位優勢以日光溫室、鋼架大棚、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為目標,搭建日光溫室255座,鋼架大棚1400余座,400畝的高原夏菜基地一處,300畝的陽光玫瑰葡萄基地一處,建成高標準智能育苗中心1座,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就地就近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地解決了群眾就業,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三)挖掘優勢資源打造特色品牌
一些村在實踐探索中,充分挖掘本村的特色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帶動了農民致富。例如新壩鎮曙光村依托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160萬元建設新壩鎮牛羊加工車間,著力打造“我在祁連山下有只羊”品牌形象,實現群眾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雙贏目標,推動全鎮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謀求“組團式”發展形成發展合力
一些基礎較差的村按照組織鏈圍繞產業鏈布局和“地域相鄰、產業相近、治理相容”的原則積極謀求村與村之間的聯合經營。例如,黑泉鎮聯合產業趨同的合黎鎮、羅城鎮在黑泉鎮胭脂堡村成立高臺紅辣椒產業聯合黨委,聯合黨委打破三個鎮行政地域,將8個辣椒種植村以及部分辣椒生產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鏈接起來,聚合吸納聯建鎮村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后備干部等人才力量,推動聯建鎮村黨組織力量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組合”轉變,辣椒產業發展由“單一分散”向“集群聚合”轉變,多渠道探索拓寬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的新路徑,實現了農民增收、村企共贏、產業增效。
(五)抓住政策機遇借勢攀高
近年來,高臺縣推行“黨建引領、村企共建”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縣級搭建平臺、鎮級公開推介、村級簽約合作的方式,支持村與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吸納社會資本,帶動項目村村均集體收入持續增加。例如合黎鎮五四村簽約“玉米制種”產業助力村集體經濟項目,投資20萬元在五四村北灘建成制種玉米收購點,包括活動板房、地磅、卷揚機等設備和400畝曬場,村集體與甘肅秋樂種業簽訂合作協議,落實2200畝制種玉米面積,畝制種服務費50元,2022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87萬元。
二、高臺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部分村干部的“領頭雁”作用發揮不強
一是政策認識不清,辦法點子不多。部分村干部缺乏理論學習,對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把握不準,對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等方面知識學習不夠,對本村優勢把握得也不全面,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二是視野不廣,缺乏長遠發展的眼光。部分村干部把發展村集體經濟僅僅放在一片地、一片林上,一提到發展村集體經濟,就要求多給地多投錢,沒有真正立足本村實際,從內部挖掘發展潛力,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的魄力不足、能力不強;三是部分村干部對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地位、作用認識模糊,投入的時間精力比較少,不愿進行長遠謀劃。比如由于村委會的任期為一屆五年,一些村干部認為五年之后自己不一定還在村委職務上,對村集體經濟發展不上心,發展沒有長遠規劃。
(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較薄弱
目前大部分農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上級撥款補助。每年上級對村級辦公運轉、人居環境整治、扶貧幫扶、黨員教育等方面給予資金補助。二是集體資產出租。一些屬于村集體的資產,比如廠房、土地、樓房、村辦企業等,通過出租給他人經營,按年收取租金。三是村集體資產入股分紅收入。一個村集體創辦的村辦企業或者農民合作社,通過明確集體股份,每年將分紅上交集體賬戶作為村集體收入。四是制種西葫蘆、玉米等的服務費收入。村負責人通過為制種西葫蘆、玉米等的公司提供“面積落實,過程管理,種子收繳”等全環節農事生產服務,收取一些服務費,作為集體經濟的部分收入來源。
(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不足
經調查發現,由于村干部工資收入少、獎勵機制不完善,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這些職務吸引力不高,老年人不能勝任,年輕人不愿意留在農村,面臨村級負責人無人擔任的現象。同時由于沒有相關利好政策,難以引進一些真正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會管理的農業技術人才來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人才短缺影響和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的參與度不高
一是缺乏主體意識,自身作用發揮有限。農村長期形成的“小農文化”思想影響了群眾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認知,一些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情緒,沒有認識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加的不僅僅是村集體的收入,發展起來之后將改變整村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和生產生活方式。二是對集體致富缺乏信心,集體歸屬感不強。農村群眾有發家致富的愿望,但一些農民因長期守著“一畝三分地”,習慣了“單打獨斗”,缺乏對市場經濟的了解,沒有參與市場、股份合作的意識,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心存顧慮,缺乏信任和信心,缺乏走集體致富的決心。
三、對高臺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考和建議
高臺縣地域廣闊,歷史文化悠久,農業發展資源豐富,轄區136個行政村在區位、資源、文化等方面各有優勢與短板。結合農業農村實際,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建設,強化黨建引領。一是建強村級組織。以村黨組織為中心,加強村務監督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以農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完善基層組織體系,拓展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增強各級各類組織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二是選優配強村干部。注重從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種養殖能手、鄉土科技人才中選配村干部,發揮村“兩委”班子在發展集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繼續從縣直部門及鄉鎮機關中選拔一批年輕人下派到村任職,負責對集體經濟組織在規劃、項目、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指導和協調。三是強化教育培訓。通過組織村干部外出學習考察、安排年輕干部到經濟發達村掛職鍛煉、開展經驗交流等方式,定期對村干部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認識和業務能力,增強干事創業的本領,成為帶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火車頭”。同時,落實村級后備干部培養計劃,確保每個村至少儲備2名中青年后備力量。
(二)優化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智力支撐。一是健全人才選拔激勵機制。搭建人才選拔平臺,建立科學、公開的選拔機制,廣泛招賢納士,不拘一格將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充實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隊伍中來。注重從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黨員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中聘請善于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鼓勵農民返鄉創業,吸引本村大學生和農民精英返鄉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二是培育高素質鄉土人才。通過集中培訓、外出輪訓、考察觀摩學習等方式,培養一批“本土”企業家。制定出臺支持鄉村發展的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既重視與先進地區的交流學習,又深化與高校、農科院所、職業教育集團合作,多開展“田間地頭課堂”等系列課程,造就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三是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通過招聘、回引、公開選拔等方式,把一些高學歷、有見識、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吸引回來。通過開展“引鄉賢振鄉村”專項行動,實現社會資本“上山下鄉”。建立“鄉土能人庫”,定期組織“田秀才”“土專家”“產業發展大戶”在鄉鎮層面召開村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積極聽取意見建議。聯合返鄉人員,支持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來,共同創辦集體經濟發展實體項目,吸引更多人才留在農村、建設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三)加強溝通協調,凝聚發展合力。一是強化合作,拓寬增收渠道。要理清各村可用資源、資產,加強與農產品經營公司、農發集團等溝通聯系,實現農業產業合作發展。尤其是集體經濟發展比較薄弱的村要立足自身實際,利用本村特色謀劃發展,可以探索與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好的村進行合作,互相利用優勢資源,取長補短抱團發展;最大力度爭取項目資金扶持,補齊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同時要盤活資產,利用當地的區位優勢和自然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計劃,發揮資產的最大效益。二是加強協調,爭取幫扶資金??h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出臺集體用地、財政、信貸、人才、項目、稅收等一系列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優惠扶持政策,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齊抓共管,并且及時督促落實。農業農村部門要探索新路徑,幫助薄弱村發展新項目;所在鎮要研究薄弱村實際情況,在政策、資金上加大幫扶力度;村級要加強對上溝通,加強與幫扶單位及有關部門聯系,盡快解決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三是樹立榜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根據不同的發展基礎和條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選樹培育一批不同運營模式、不同條件類型的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總結推廣成功做法和經驗,發揮示范效應,帶動一般村,助推薄弱村,消除空殼村,推動形成以點帶面、以強帶弱、整體提升、整縣推進的發展格局。
(四)健全考評機制,激發干事創業活力。一是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年度目標完成情況與村干部績效工資掛鉤,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作為干部實績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并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是否勝任工作崗位的重要依據。對在集體經濟發展中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一定獎勵,提高干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建立雙重激勵機制。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單項獎,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成效顯著的村給予表彰。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黨員、干部進行表彰,符合選用條件的,可以適當放寬年齡學歷要求,優先提拔使用。三是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定期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評選活動,并形成長效機制。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考核小組,廣泛開展調研,征求群眾和各類基層組織的意見,制定符合實際的考核標準,使考核工作落到實處,真正發揮“指揮棒”的作用,指導村集體經濟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