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順強 孫曉東 趙軍 許鴻善



鋰電產業是戰略產業和新興產業。目前,以鋰電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和儲能領域加快興起并占據主流,特別是在新型儲能裝機中占比近95%。在“雙碳”背景下,立足甘肅省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發展鋰電池產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鋰電池產業發展現狀
(一)全球和國內概況及市場發展趨勢
1.全球發展趨勢
從產能格局來看。2022年全球鋰電池產能超過2000GWh,預計未來4年內年復合增速有望保持在33%左右,2026年將達到6300GWh。分國家來看,鋰電池產能集中度前5的國家分別是中國(80%)、美國(6%)、波蘭(3%)、瑞典(3%)、韓國(2%),合計占比達94%,產能格局高度集中。美國IRA法案和歐洲《凈零工業法案》《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頒布后,歐美國家加速建設本土鋰電池產業鏈,吸引電池企業出海歐美布局產能,預期2026年歐美國家鋰電池占比將提升。日本、韓國電池龍頭企業,大多以客戶布局為導向,優先選擇在中國、美國建設產能,在本土產能布局較少,且在未來鮮有擴產規劃。
從市場需求來看。2022年在減碳目標、電動化轉型、地緣政治及政策法規的驅動下,全球電池市場勢頭強勁,需求爆發。全球鋰電池出貨量957.7GWh,同比增長70.3%。其中,汽車動力電池出貨量684.2GWh,同比增長84.4%;儲能電池出貨量159.3GWh,同比增長140.3%;小型電池出貨量114.2GWh,同比下降8.8%;儲能電池增速超過動力電池。
2.國內發展概況
從產業政策分析。近年來,我國積極出臺行業規范、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發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鋰電發展目標、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并從產業鏈延伸、要素保障、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涵蓋電池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促進我國鋰電池產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
從產業規模分析。2022年我國鋰電池行業產量持續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項目投資熱情高漲。我國鋰電池產量750GWh,同比增長超過130%。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294.6GWh,儲能型鋰電池產量突破100GWh;鋰電池四大主材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產量分別約為185萬噸、140萬噸、130億平方米、85萬噸,同比增長均達60%以上;鋰電池行業總產值突破1.2萬億元。鋰電池行業僅電芯環節規劃項目40余個,規劃總產能超120GWh,規劃投資4300億元。
從市場需求分析。2022年我國鋰電池出貨量大幅增長,帶動鋰電池四大主材出貨量持續增長。我國鋰電池出貨量660.8GWh,同比增長97.7%,占全球鋰電池總出貨量的69%。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四大主材出貨量分別為190萬噸、137萬噸、124億平方米和84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約為68%、90%、59%和70%。我國鋰電池出口總額3426.5億元,同比增長86.7%。
從企業行為分析。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廠商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加速擴大產能,主要來自汽車整車廠商,也包括儲能系統和消費類電子等細分市場。其中,寧德時代仍然保持領先優勢,2022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銷量70.9GWh,穩居行業第一,并計劃進一步擴大全球業務范圍。比亞迪不斷挑戰LG新能源,2022年7月和8月,動力電池裝機量兩次超越LG新能源。
3.市場發展趨勢
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預測,未來10年,鋰電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的主要電池技術路線,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5212萬輛。同時,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儲能行業發展將極大地拉動對鋰電池的需求,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鋰電池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2211.8GWh和6080.4GWh,其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2.8%。
(二)甘肅省發展基礎、現狀和前景
1.發展基礎
甘肅省資源、氣候、政策等方面的相對優勢,為發展鋰電池產業奠定堅實基礎。資源稟賦方面,甘肅省具有豐富的鎳、鉆、銅、鋁等有色金屬資源,其中鎳、鉆資源儲量位居全國第一。鎳、鈷等資源可用于開發鋰電池、鎳氫電池正極材料,鋁、銅等精深加工可用作鋰電池正極、負極集流體的核心材料。氣候條件方面,電池生產需要合適的氣候條件,甘肅省氣候相對干燥,符合電池和電池材料生產環境要求。勞動力保障方面,鋰電池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需求量大,甘肅省富余勞動力較多,與發達地區相比,用工成本較低。政策支持方面,按照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符合國家鼓勵類的產業,企業所得稅減按15%的稅率征收,甘肅省鋰電池生產企業按該政策規定可享受相應稅收優惠。
2.發展現狀
目前,甘肅省新能源電池產業初步形成骨干企業帶動,重大項目支撐,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及電池組裝等上下游生產要素集聚發展態勢。2022年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產能約4.6GWh,實現產值約70億元、增長超30%。
政策出臺情況。2021年5月,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鏈的意見》,從產業鏈延伸、要素保障、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甘肅省工信廳印發《甘肅省強工業2022年延鏈補鏈強鏈行動計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做強做長鋰電池產業鏈,到2035年建成新能源動力電池和電池材料全國重要生產基地。2022年6月,金昌市印發《支持新能源電池材料及電池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從土地、金融、人才、科技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涵蓋電池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
項目建設情況。截至2022年底,甘肅省建設鋰電池產業基地42個,主要分布在金昌市(21個)、蘭州新區(9個)和酒泉市(6個)。其中,電解液基地4個,年規劃產能約17萬噸;正極材料基地10個,年規劃產能約170萬噸;負極材料基地10個,年規劃產能約112萬噸;電池制造基地16個,年規劃產能約67GWh;電池回收利用基地2個,年規劃產能約5萬噸(見表1)。產業鏈布局情況。金昌市等重點市州聚焦鋰電池產業鏈圖譜,制定專項招商方案,引進電池及電池材料企業,打造鋰電池全產業鏈。補齊鎳鉆錳酸鋰電池產業鏈,金昌神泥科技2萬噸電池級硫酸錳、金拓鋰電0.8GWh鎳鈷錳酸鋰電池等項目建成投產,金宏翔0.8GWh鎳鉆錳酸鋰電池等項目有序建設,建設“鎳鉆資源-鎳鈷原料-電池材料前驅體-電池正極材料-車用動力電池-廢舊電池回收”鋰電池循環產業鏈。拓展磷酸鐵鋰電池產業鏈,金川科技園20萬噸磷酸鐵鋰、金車儲能8GWh磷酸鐵鋰電池等項目加快建設,構建“電池級磷酸-七水硫酸亞鐵-磷酸鐵-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電芯-儲能/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
3.發展前景
原材料行業地位情況。甘肅省鋰電池上游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鋰電銅箔等核心材料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硫酸鎳是三元正極材料的主要原材料,2022年金川集團生產硫酸鎳2.4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9%,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湖南中偉新材料、深圳格林美和廣東邦普循環。截至2022年底,甘肅省負極材料規劃產能112萬噸,占全國規劃產能的8%,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四川、內蒙古和貴州。甘肅省鋰電銅箔規劃產能35萬噸,占全國規劃產能的10.8%,與安徽、四川并列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江西;占西北地區規劃產能的76%,居西北地區第一位。
消費市場應用情況。目前,甘肅省鋰電池下游應用前景廣闊,主要以新型儲能裝機和新能源動力電池為主。儲能領域應用方面,甘肅省風光資源豐富,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位居全國第四、第五。2022年甘肅省電網新能源裝機占比51.9%,排名全國第三;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7.3%,排名全國第二。隨著新能源發電量增長,電力系統調峰壓力加大,發展新型儲能裝機成為提高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方式。目前,甘肅省葛洲壩(甘肅)能源、聚得隆儲能、百斯德新能源科技等一批項目積極推進,建成投產后將應用于新型儲能裝機。新能源汽車領域應用方面,甘肅省現有蘭州廣通、蘭州知豆、建投重工等新能源車企5家,新能源客車和乘用車設計產能6.6萬輛。車型涵蓋轎車、專用車、9座以上客車等新能源商用車,物流車、多功能專用車,旅游觀光車、環衛車等低速電動車等。2023年蘭州廣通向德國成功出口純電動公交車,逐步打開歐洲市場,本土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將迎來新風口。
二、面臨的挑戰
目前,甘肅省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處于加快培育發展的初期,面臨諸多挑戰。
(一)鋰電池產能面臨過剩。從鋰電池行業需求側看,2023年鋰電池在動力、儲能及其他應用領域市場需求1100GWh,2024年需求1315GWh,到2025年為1658GWh。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壓力增大,因此對于新能源電池需求將會減少。從供給端看,前兩年資本大量涌入鋰電池產業,產業鏈各個環節出現上項目、擴產能局面,經過兩三年建設周期后,鋰電池材料產能或將面臨過剩危機。這對甘肅省以鋰電池產品為主的新能源電池產業來說將形成極大挑戰和沖擊。
(二)產業配套存在短板。產業配套不足是制約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重招商引資、輕產業配套,項目建設、生產銷售、科技研發、檢驗檢測、人才咨詢等協同發展不夠,制約引進項目帶動作用和整體效益的發揮。比如甘肅有兩家企業,產品主要供給寧德時代、LG化學、國軒高科等行業龍頭企業,用于附加值更高的后端精密電子產品加工,生產經營受制于后端消費市場,產品外銷壓力增大,價格大幅下跌,企業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減薄、經營風險較大。
(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受國際市場打壓、去庫存和行業周期等因素影響,鋰電負極材料加工費從最高時的7-8萬元/噸下降至2023年6月份的1萬元/噸左右,而全世界最大的負極材料生產企業貝特瑞加工費僅為9000元/噸左右,受行業下滑趨勢的影響,甘肅省部分企業持觀望態度,放緩投資項目建設步伐,部分項目暫時停建,后期根據市場回暖情況啟動實施。
(四)本地產品應用不足。“十四五”期間,甘肅省加快建設風光電新能源項目,推動項目配套的本土儲能產品開發與推廣,但由于生產成本較高、企業營銷宣傳不足等原因,導致儲能電池產品使用本地化率不高。如,金昌市“十四五”第一批風光電項目按20%配置儲能,需配置48萬千瓦時儲能電站項目,因本地鋰電池企業尚未形成儲能電池的生產能力,已配置儲能的華能金昌光伏發電公司等企業的儲能產品也主要依靠外地采購。
三、可借鑒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寧德市、中部地區長沙市、西部地區宜賓市等代表城市搶抓戰略機遇窗口期,充分發揮各自在產業、資源、地理位置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謀劃布局鋰電池等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新能源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城市經濟社會注入強勁動能,成為我國十大“鋰電之都”之一(見表2)。
四、對策建議
(一)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
樹立“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發展理念,強化部門聯動和地區協作,出臺省級鋰電池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及配套政策,以金昌市為重點,協同省內蘭州新區、酒泉市、白銀市等地區,推進項目建設進度,加大助企惠企力度,推動甘肅省新能源電池產業加快發展。引導企業抱團發展,建設省內統一鋰電池材料市場,推進鋰電池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做大鎳鉆錳酸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產業鏈條,延伸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產業鏈條,引領鋰電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緊跟電池技術迭代升級步伐,面對鋰電池生產過剩危機,適時研發布局固態電池、鈉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進一步延伸鋰電池回收利用、后市場等產業鏈,形成多種模式協同發展格局。
(二)堅持應用引領與制造延伸相結合
持續推進“源網荷儲智”一體化示范工程,優先把鋰電池產業項目納入負荷范圍,提升新能源電源自發自用比例,持續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形成示范引領和資源利用協同發展新局面。依托蘭州廣通、蘭州知豆、金拓鋰電等車企和電池企業,對接國內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開發車電分離的電動汽車產品,引進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依托現有電池產業鏈企業,吸引并推動電池研發設計、關鍵材料、配套材料、智能裝備、檢測維護等企業落地,加快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技術創新鏈,推動產業梯次發展。用足用活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新能源電池材料與化工、有色金屬交叉融合、互促發展,加快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三)堅持招大引強與培優扶新相結合
集中甘肅省優勢資源,組建專業招商團隊,對接行業設計、研發、制造、服務等企業,招引規模總量大、輻射帶動性強、創新水平高的產業項目,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生產要素聚集,提升鋰電池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實施鋰電池項目工業企業入規扶新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優工程,支持金川集團、甘肅德福、金車儲能等一批企業發展,推動鋰電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大幅躍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結構持續優化。發揮甘肅省資源優勢,統籌新能源開發與產業培育,推進新能源開發與就地消納互促、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聯動,促進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暢通循環,推動產業提檔升級。
(四)堅持技術引進與合作創新相結合
聚焦電池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搭建開放式、多層次、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平臺,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強化新技術研發和攻關,搶占“技術”制高點。依托金川集團等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成立創新聯合體和電池研究院,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依托蘭州新區職教園區、金昌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等平臺,培育引進技術人才,培養鋰電池產業工人,為甘肅省及全國鋰電池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支撐。加強與專家團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溝通交流,開發生產應用于數碼、動力、醫療等各行業各型號電池產品,延長鋰電池產業鏈,提升供應鏈、價值鏈水平,打造多業態融合的鋰電池產業集群。
(五)堅持營造環境與要素供給相結合
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造政策穩定、競爭公平、服務高效、成本優惠的營商扶商環境,將電池產業園區建設作為產業集群發展重要載體,優化園區產業和項目布局,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在產業園區全面推廣“區域評估”“標準地”模式,整合要素資源,強化項目服務,保障鋰電池項目快速落地。設立鋰電池產業發展基金,成立基金運營公司,聯合龍頭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籌措資金,支持鋰電池產業持續發展。建立面向國際的電池產業聯盟和專家智庫,暢通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省內外電池產業技術和人才交流合作,研究分析市場發展和需求、基礎原材料、產品布局規模等,科學規劃產業鏈產品、產能,構建產業互補、市場共享、原料共用的鋰電池產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