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權

本文基于甘肅省工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得出甘肅工業化處于中期階段,并據此提出了甘肅強工業主要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新能源產業、石油化工新材料產業、旅游業、中醫產業和大數據產業;甘肅強工業的發展路徑是實施“雙創工程+品牌”戰略,搭建“工業園區+工業互聯網”,開展“三化”改造任務,構建“三長制+大中小企業”多元企業共生體系,探索“主導式十集群式十鏈條式十跟進式”的工業發展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未來五年要實施“四強”行動,以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為突破口,推動綜合實力和發展質量整體躍升。加快實施“強工業”行動,能夠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區域競爭力,是推動甘肅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甘肅省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省工業經濟取得顯著成效,并且出臺了《甘肅省強工業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學界也展開了相關研究。李含琳(2022)提出,要堅定實施做強甘肅經濟的四大行動:做大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做足“人才+科技+管理”新動能,做實大蘭州三級都市經濟圈,做優縣域經濟基礎和產業體系;蔡文浩(2022)指出,“四強”行動的獨立性,是指每個行動都具有各自的目標要求、實施過程和結果呈現,但在制定具體行動方案時,要把四個行動看作一個整體,使每個行動彼此之間相互支撐、促進,必能獲得1+1>2的系統效應;王麗萍(2020)評估了甘肅省工業產業發展的現狀,認為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助推甘肅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張存剛等探索構建工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認為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工業智能化是驅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劉伯霞提出“強工業”要“五抓”即抓目標、抓要素、抓項目、抓企業、抓產業,“三化”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一融合”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但研究“四強”行動的專家,多為省內的專家,大多從宏觀層面提出推動甘肅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對于具體的實施路徑研究較少,亟需破解創新。
一、甘肅“強工業”的發展基礎
經過“一五”“二五”時期的重點建設,以及“三線建設”期間的發展,甘肅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框架。制造業既是甘肅的傳統產業,也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改革開放后,在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實施了“一岸兩翼”“資源加工增值”“雙帶整推”“工業強省”等戰略,推動甘肅工業進入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固化和強化的重要時期,陸續誕生了鋼城嘉峪關、銅城白銀、鎳都金昌、蘭州石化城西固、綠色煤都華亭等現代工業發展區域,培育了蘭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目前甘肅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以全產業鏈思維布局產業發展,依托甘肅較好的工業基礎,實施產業攻堅戰專項行動,以政策體系的制定為抓手,真正將強工業行動方案和行動計劃落到實處,實現全省工業經濟量增長、質提升,韌性不斷增強。2022年甘肅省全部工業增加值3297.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0%,工業占GDP比重由2021年27.8%提升到31.9%.特別是制造業占GDP比重提高到20.2%。
甘肅省主要工業產品是煤、石油、天然氣、非金屬礦、冶金、機械制造、化工等。在這些方面,甘肅省還有很大發展潛力,如煤炭、石油等,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甘肅省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長迅速,充電樁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此外,甘肅省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發展物流產業,促進境內外貨物流通。在裝備制造業方面,航天裝備、鐵路設備、風電設備、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逐年迅速發展,填補了國內外市場空白,甘肅省的鋼鐵產業、有色金屬產業等傳統裝備制造業也在經過“去產能、優結構、提速度”三年攻堅戰后,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在食品和化工等傳統產業方面,甘肅省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產品檔次和品質,實現了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食品產業,甘肅瓜果與相鄰省區協同發展,建立了一批新的水果產業基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甘肅“強工業”的理論依據
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是衡量一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重要依據,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的全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甘肅從工業化的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轉化來實現。
甘肅工業化中期階段,新時期工業增長的新動力來自工業化的供給推動力和城市化的需求拉動力的結合,而改革就是發展的“源動力”。根據價值鏈中的微笑曲線,甘肅產業升級方向為裝備制造業產業、新能源產業、石油化工新材料產業、旅游業、中醫產業。
甘肅工業化中后期,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助推經濟的作用將會減弱,同時在經濟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值將不斷上升,這些特征對甘肅產業升級的路徑均產生一定影響。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間的協調程度和資源有效利用程度,是衡量要素投入結構與產出結構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標,產業結構高級化必須通過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的促進來實現。
三、甘肅“強工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形成接續替代產業。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化工業經濟結構突出,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滯后,導致接續替代產業總體規模小、產業鏈不閉環。新興產業占比偏低,風、光和電能源優勢還處在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起步階段。
(二)沒有形成高端集聚產業。傳統產業鏈條短,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未形成大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滯后,數字化應用深度廣度不夠,存在產業空心化問題;工業園區的示范性、集聚度、專業性和承載力不強,帶動作用較弱。
(三)沒有激發非公經濟活力。經濟發展過度倚重大中型企業,大產業較大,小產業很小,重工業很重,輕工業很輕,即“大大小小、輕輕重重”的產業局面沒有根本性扭轉,國有大中型企業擠占了私營企業發展空間。2022年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僅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以非公經濟為主的中小型工業企業發展活力不足。
(四)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矛盾突出。甘肅第二產業碳排放量占比約為70%,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短期內以二產為主的高碳經濟結構難以發生質的改變,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
四、“強工業”的產業發展方向
(一)發展“國民經濟離不開+甘肅省有競爭力的產業”。要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時候都要牢牢抓在手上,為甘肅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具有甘肅特色的戰略性制造業產業集群。順應制造業發展國際新趨勢,促進制造業技術向綠色化、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等方向發展,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方向轉型,推動甘肅向制造業強省邁進。
二是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技術先進、工藝精湛、配套齊全的小巨人企業,力爭至“十四五”末“專精特新”小巨人國企突破100戶,省級企業突破500戶。
三是強化技術創新引領。以自主集成創新為核心,健全科技研發穩定增長投入剛性機制,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科技研發投入體系。聚焦產業鏈生產流程創新、生產設施設備創新和產品創新,瞄準未來產業變革方向和規律,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提前謀劃和培育一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產業、企業和整機產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四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工業園區承載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相協調,實現融合發展。編制《“十四五”甘肅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在我省制造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為制造企業和園區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
(二)發展“國家有需要+甘肅省有優勢的產業”。把新能源作為產業調整主攻方向,優化新能源產業規劃布局,形成“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發展格局”。
一是以構建新能源體系為牽引,加快推進新型能源、調峰電源、電能存儲等項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廣袤的未利用土地,實施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持續擴大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的規模優勢,同步推進綠電外送通道建設和綠電就地消納替代示范。
二是以蘭州、酒泉、金昌等地為重點,做強風電、光電、氫能等裝備制造產業鏈體系,將其打造為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
三是下好以下四步棋,盡快出臺能源領域綜合性支持政策:著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技術;加快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
(三)發展“國家布局有規劃+甘肅省有基礎的產業”。蘭州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要準確把握甘肅在構建全國石化產業鏈體系中的地位,把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作為優化甘肅省石化產業的主要方向。
一是在精細化工方面打造精細化工產業鏈,對接合成橡膠領域,大力發展環保型橡膠助劑、橡膠促進劑系列產品、二硫化碳、不溶性硫磺以及高品質炭黑等產品產業鏈;對接合成樹脂塑料行業,積極發展檸檬酸酯環保型增塑劑等系列產品產業鏈;對接建筑領域,積極發展第三代聚羧酸減水劑等系列產品產業鏈;對接醫藥農藥產業,借助含氟精細化學品的產業基礎,大力開發全氟異丙醇、七氟醚、六氟二酐單體、五氟丙酰氟、三氟丙酮酸乙酯等含氟醫藥及農藥中間體產業鏈。
二是在石油精細化工新材料方面,在特種工程塑料、特種合成橡膠、特種纖維、生物可降解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發展一批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間體、新型專用化學品等高端新材料產品。
(四)發展“資源稟賦獨特+甘肅省有技術領先的產業”。甘肅位列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10種,特別是鎳鈷等材料。要緊盯新材料主要方向,推動甘肅省有色金屬產業鏈轉型升級。金川公司擁有30多個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其技術中心被國家認定為企業技術中心。
一是做強鎳鉆銅及其合金等壓延加工產品、管棒線等特種型材、鎳鉆銅金屬鹽化工材料、鎳基鈷基銅基等合金粉末材料,延伸鈦合金壓延產品、鎳鉆銅高純金屬及其合金、貴金屬加工產品和功能材料、3D打印用粉體新材料及關鍵設備、電池材料(含廢『日鋰電池分離回收)。
二是重點打造形成鎳鈷銅壓延精深加工、鎳鈷銅粉體材料、貴金屬及稀有金屬材料、鎳鉆銅金屬鹽化工、輕金屬材料等金屬新材料產業鏈。
(五)發展“市場潛力大+甘肅省有條件的產業”。要圍繞甘肅獨特的文化,構建“一個龍頭、兩大樞紐、四區集聚、四帶拓展、區域聯動”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形成點上有精彩、線上有風景、片上有產品、面上有產業的旅游強省生動局面。至“十四五”末,全省旅游綜合收入4000億元,旅游人數超5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旅游人數年均增長20%以上,把旅游業打造為甘肅的支柱產業。
甘肅是中華醫藥的重要發祥地,道地中藥材資源得天獨厚,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保持在460萬畝,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中藥材產量居全國第二,是全國唯一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一是依托甘肅省中藥材資源優勢,瞄準中醫藥治未病、輔助治療重大疾病,積極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壯大中藥制造業規模,打造現代中藥優勢產業鏈。二是發揮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央企力量,開發生產單克隆抗體、細胞因子等重組藥物和預防疾病的新型疫苗,打造現代生物制品產業鏈。三是加快醫用重離子治癌系統產業規模化和服務高端化,推動記憶合金、生物3D打印技術及材料等研發及產業化。
(六)發展“信息化離不開+甘肅省有先發優勢的產業”。支持天水做強集成電路封測產業,打造天水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集聚區。一是從省級層面指導建設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對接招引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集成電路企業與天水市合作,推動延鏈補鏈強鏈,打造中國西部集成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二是設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緊扣國家安全需求,發揮在特殊領域的集成電路生產制造優勢。圍繞高端封測產品研發生產,開展第三代半導體、總線接口電路、數字隔離器、大規模集成電路、存儲器的研發制造,配套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延伸傳感器的研發生產。四是支持蘭州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等省屬高校開展集成電路一級學科建設,共建一批協同創新中心、產業聯盟等創新平臺,充分發揮甘肅省集成電路制造材料創新聯合體作用,聯合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做大做強大數據產業。要充分利用甘肅省空氣干燥、土地及用電成本低的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一是全力支持慶陽“東數西算”基地的建設,國家把慶陽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8個城市之一,“東數西算”國家工程落戶慶陽。二是甘肅省全面布局信息化產業,中國移動蘭州新區集團級數據中心、甘肅電信蘭州新區數據中心、華為張掖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甘肅金昌紫金云大數據產業園、天水浪潮云計算大數據中心、酒泉云計算數據中心、慶陽數據信息產業園、平涼智能終端光電產業園、蘭州新區的西北絲綢之路大數據產業園等項目和長城電工、北科維拓等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信息企業,形成上下游配套產業體系,成為甘肅著力構建數字經濟全產業鏈,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五、甘肅“強工業”的發展路徑
(一)構建“三長制+大中小企業”多元企業共生體系。建立產業鏈“三長制”,搭建行業協會會長、科研院校校長、銀行行長服務支撐產業鏈發展的平臺。提升鏈主企業發展話語權,由鏈主企業提出產業鏈發展重點方向、延鏈補鏈重點項目、招商引資重點目標,并在重點產業鏈發展政策配套和要素支撐方面給予鏈長企業一定的建議權,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對產業鏈發展的引領作用。發揮千億級鏈主企業引領作用,發揮資源要素優勢,深耕做精主責主業,有效整合國內外資源。細分行業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培育一批單項冠軍產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精準落實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政策,切實解決能源原材料、資金、運力、用工等方面的困難,以保市場主體提振實體經濟信心。形成大中小企業多元共生、融通發展、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二)搭建“工業園區+工業互聯網”虛實結合的工業平臺。園區化布局,把各類園區作為承載產業的主體,推動要素向園區集中,爭取市有園區、縣有產業功能區,發揮好省級66家工業園區對工業的支撐作用,逐步化解工業園區示范性、集聚度、專業性和承載力不強等問題,引導各級各類園區立足主導產業。園區要全方位配套,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生產性服務業,確保企業和產業發展良好。
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不斷優化完善甘肅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云、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等平臺功能,提供工業資源集聚共享、工業數據集成利用、工業生產與服務優化創新等服務,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肅省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重點領域,依托工業互聯網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打造5個以上工業互聯網集成應用標桿,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應用模式,形成工業互聯網行業創新應用指南和最佳案例集。
(三)實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任務。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要求,積極穩妥地落實“雙碳”目標任務,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著力解決研發投入不足、“產學研”科技創新協同合作機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大力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面提升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落實鋼鐵、有色、石化、煤電、供熱等重點領域碳減排任務,推進能源供需體系加快向低碳化、無碳化轉型。增加綠色信貸規模,加大碳減排重點領域信貸投放。
(四)實施“雙創工程+品牌”戰略。一是充分發揮蘭白自創區和蘭白試驗區科技創新作用,以企業為中心深化產學研結合,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制度,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強度,促進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入合作,開展“雙創”工程。二是加強品牌培育,支持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人用疫苗、美容生物制品、血液制品領域的品牌建設。支持打造“甘味”品牌集群,培育形成省級“甘味”公用品牌一市縣區域公用品牌一企業商標品牌。三是體系化構建,抓好品牌、標準、質量體系建設,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有沒有品牌、牌子亮不亮,不僅關系到市場銷售規模.也直接關系到商品的價格和收益。
(五)“主導式十集群式十鏈條式十跟進式”的工業發展模式。一是主導式發展。不平均用力,不分散資源,做大做強有基礎、有優勢、有前景的主導產業,過去講究雨露均沾,原本不屬于區域重點發展方向或功能規劃的項目分攤了不少資源,造成行政區、開發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有限的資源不能迅速擰成拳頭,全是平鋪直敘。要把資源按基礎優勢重點傾斜,不但能夠極大提升地方發展優勢產業的信心決心,也能為外來資本樹起有效的投資導向。二是集群式發展。集中布局,聚集發展,打造一批有重要影響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這方面一個核心目標是聚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鏈和百億級園區,具體實施關鍵還是要“培大引強”產業鏈核心企業。三是鏈條式發展。基于產業培育,依靠大型企業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培育一批上下游企業,以形成相對完整、效益明顯的產業鏈條,實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專項行動。四是跟進式發展。緊跟技術前沿,兼顧市場需求,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培育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一張藍圖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