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科
“岷歸”是隴藥品牌藥材的“五朵金花”(當歸、黃芪、黨參、甘草、大黃)之首,更是定西由“千年藥鄉”向“中國藥都”蝶變崛起的首位品牌。搶抓國家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和推進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機遇,創新推動“岷歸”產業轉型升級和品牌建設,既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也是實現貧困地區穩定脫貧的有效途徑。
一、“岷歸”產業升級面臨的制約因素
當歸為高山植物,一般生長在海拔2000-3500米區域,種植于陰坡,喜涼喜地肥,怕澇怕高溫。育苗是當歸生產的最關鍵環節,對土地的要求比較高,傳統育苗要求選擇陰涼肥濕、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生荒地。如何將“種質、環境、技術”三項要素集合起來是確保道地藥材質量全程控制的核心環節。
(一)開荒育苗與環境保護矛盾凸顯。當前岷縣當歸種苗繁育近2萬畝,年產當歸種苗1.6萬噸左右,除充分保證本縣大田栽植外,還有近30%的種苗外銷至隴南、臨夏、甘南、青海等地。2022年,全縣種植21萬畝,按每畝用種苗140斤計算,共需種苗1.47萬噸,生地育苗每畝產量1600斤左右,就需要1.8萬多畝生荒地育苗。隨著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地,可供育苗的生地面積銳減,傳統開荒育苗與環境保護矛盾凸顯,有效解決當歸育苗問題已成為今后當歸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二)氣候變化造成適種區域不斷轉移。由于氣候變暖和多年連作,洮河流域當歸種植已開始由川地向山地轉移,由低海拔區域向高海拔區域轉移,由西北部向東南部山區轉移,目前岷縣境內適宜當歸種植的區域不斷縮小。當歸適種區域的變化,對“岷歸”產業發展提出了根本性挑戰。
(三)龍頭企業帶動不強,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岷縣中醫藥企業普遍規模小、技術弱,大量飲片在專業村、農戶家庭作坊分散加工,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和規范的包裝,市場競爭力不強。全縣僅有1家制藥企業,其生產的六味地黃丸、板藍根顆粒等藥品產量有限、市場占有率低。通過國家GMP認證的飲片加工企業只有8家9條生產線,大部分不能滿負荷生產。“岷歸”系列產品開發滯后,特色資源不能有效轉化,產業尚處于鏈條最低端。
二、“岷歸”產業創新發展路徑
“岷歸”經過1700多年的栽植傳承,品質出類拔萃,在產業界享有盛譽,其魅力就在于“道地性”。保護好“道地性”就是穩固“岷歸”生存發展的根基。為此,必須堅持質量思維,轉變傳統以規模求效益的認識,走“優質優價”的路子;必須堅持市場思維,健全完善當歸質量追溯系統,在全產業鏈開發和高端產品研發生產上精準發力;必須堅持法律思維,制定完善的“岷歸”道地藥材地理標志,產品質量標準和使用規則,以培育提升品牌價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一)搶抓國家實施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機遇,加快打造“岷歸”產業集群。岷縣是全國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中藥材種植收入占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因此,依托優質道地中藥材資源,加快推動“岷歸”產業轉型升級和品牌建設,既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也是鞏固貧困地區穩定脫貧成效的合理途徑。一是培育中醫中藥產業集群。按照“以醫帶藥、以藥促醫、醫藥并舉、藥醫共榮”的思路,優化種養、倉儲、加工、中醫醫療、康養服務空間布局,加快推進集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規范化加工、規模化倉儲、現代化檢測、市場化交易為一體的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二是壯大保健養生產業集群。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建設中醫藥養生保健特色農莊,開發推廣推拿按摩、針刺艾灸等養生保健產品和服務,將岷縣建設成為全國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基地。三是做優健康養老產業集群。整合城鄉基層健康養老服務資源,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做大做強岷縣醫藥療養和旅游休閑養老基地,創新建設醫養綜合試驗示范區,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岷州牌”健康養老品牌,有效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二)堅持“道地性”,全方位提升“岷歸”品質。打“道地”牌、走“特色”路,擴大“岷歸”的唯一性效應,是岷歸沖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種苗繁育方面,結合國家中醫藥產業和特色農業發展相關政策,依托熟荒地育苗的成熟技術,在當歸適宜育苗區采取統一規劃、分片開墾、有序輪作、科學復荒的辦法,建設規范化當歸育苗基地,對有限的熟荒地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堅持傳統育苗方式,從源頭上確保種苗的“道地性”。種植管理方面,依托當歸GAP基地、GMP深加工企業,圍繞種植、加工、生產、倉儲過程的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地環境標準及相應的標準操作規程,建立一套嚴格的生產管理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切實保障當歸產品的“道地性”、高品質。加快防治當歸麻口病的專利產品——“當歸蘸根液”實現產業化生產與推廣。有效降低當歸麻口病生病率,提高藥材質量。初級加工方面,制定“岷歸”初加工操作規范和標準,促進“岷歸”原生藥材產地加工,形成清洗、修剪、分級、干燥、分級包裝、掃碼溯源等規范化操作流程。挖掘開發“岷歸”的文化價值,通過建立完善種植、炮制傳承人保護制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從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多維度展示宣傳當歸的悠久歷史、藥用價值、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不斷擴大“岷歸”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市場管理方面,盡快建立“岷歸”質量追溯體系,采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以地塊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岷歸”精準化種植監控系統和病害預警監測系統,把質量監管、病害預警、商標防盜系統融為一體,有效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和質量。消費文化引領方面,貫徹大健康理念,發揮當歸的保健養生功效,借勢旅游經濟,開發當歸系列產品,創建主打“煲湯菜肴”“美白護膚”為主的特色餐飲和美容養顏企業,進一步挖掘當歸產品的市場潛力。
(三)堅持“外引內聯”,做大做強龍頭制藥企業。以現有龍頭企業“岷海制藥”與“順興和”為合作平臺,吸引國內規模以上中藥大型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優勢,組建成立岷歸產業發展集團,形成以消費者為導向,實現從標準化種植、倉儲物流、精深加工、產品營銷、品牌保護于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一是激活現有藥號資源。岷海制藥公司擁有的20多種專利藥品配方大部分沒有得到生產,市縣應盡快出臺激勵政策,促進這些配方早日投產,推動濃縮當歸丸、當歸片中成藥制劑的產能提升。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依托縣內2家省級科研平臺、6家市級科技實驗室、13家縣級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開展以“岷歸”為主要原料的醫療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生產。三是提高當歸精油生產。充分發揮“岷歸”含油量高的特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當歸油提煉加工技術研究,提高當歸油產量。通過招商引資、政府并購、企業托管等方式,對縣內康達生物科技公司進行招商重組,積極搶占國內當歸油市場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四)堅持產業融合,延伸“岷歸”產業鏈條。全產業鏈開發、精深產品研發、外延領域拓展,不斷提高岷歸產業的引領性、產品的附加值。一是加快“岷歸”全產業鏈科技研發。有計劃地推進與甘肅省內外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協同創新,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合力破解制約“岷歸”產業發展的種質資源、連作障礙、作用機理機制等核心問題,推進“岷歸”中醫中藥臨床應用、開發“治未病”健康產品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二是深度挖掘當歸的保健養生功效。發揮“岷歸”活經補血、調經止痛、祛瘀生新、潤腸通便等功效,大力開發“岷歸牌”保健食品和功能性保健品,引導支持市內企業、合作社與國內外知名化妝品企業合資合作,研發以“岷歸”為主要原料的日用化妝品,重點發展以美白護膚為主要方向的當歸美膚水、面膜、洗手液系列護膚產品。三是創新構建與“旅游經濟”相適應的開發機制。充分借鑒國內已經成熟的營銷理念,著力在“岷歸文化”“岷歸食療”“岷歸洗浴”等方面引進大企業、新理念,創新開發出一系列在省內外叫得響、立得住的特色大健康旅游品牌,充分展現“岷歸”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并以此為媒介,有效促進當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岷歸”品牌價值提升策略
岷縣自古為當歸的道地產區,“岷歸”是甘肅省名優正品道地藥材之一,無論是質量還是品相,都堪稱全國第一,有“中華當歸甲天下,岷縣當歸甲中華”之美譽。因此,加快“岷歸”品牌保護與建設已刻不容緩。
(一)規劃建設“岷歸”種植保護區。應根據岷縣境內不同區域土地性狀和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種植、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區域,建立道地當歸種植保護區,要求保護區內農戶嚴格按照傳統方式種植,并按種植面積進行財政補貼,所產當歸由當地企業按優質優價統一收購,推動當歸文化傳承發展。
(二)建立岷縣當歸專利體系。岷縣當歸從種植、加工各個環節都有一整套科學完備的技藝,2017年“當歸生產加工技藝”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當對當歸種植、加工各環節要素進行系統梳理,對有獨創性質的工藝申報國家專利,形成“岷歸”品牌的無形資產。
(三)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品牌。由于當歸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當歸的道地性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價值。要對國家市場監管局認證的GAP基地所在地岷縣西寨鎮為圓心,100公里半徑內生產的當歸開展“岷歸”地理標志認證和質量追溯。只有通過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權和建立岷歸質量追溯體系后,才能運用法律手段打假維權,保護“岷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