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彰
2023年1 月22 日(農歷正月初一)進入癸卯年,即“兔年”。兔年到來說“兔戲”,別有一番情趣。
猶記得,1986年“虎年”歲尾,丁卯“兔年”前夕,河北省戲劇節上演出了27 臺大戲,其中由楊曉利編劇、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演出的新編神話劇《嫦娥奔月》,頗引觀眾注目。這出戲表現的是:遠古時妖獸橫行,后羿為解救人間苦難,開弓射除九個太陽,惹怒天帝,賜丹丸令廣寒宮思過。其妻嫦娥為讓后羿留駐人間,自己吞吃丹丸奔向月宮。
這是一個傷筋動骨的“舊劇新編”。《嫦娥奔月》的故事古已有之,源于神話傳說,最早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著的《淮南子》(又叫《淮南鴻烈》)和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的《搜神記》。1915年梅蘭芳據此改編成京劇《嫦娥奔月》,1957年杜近芳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主演此劇獲獎。“梅本”《嫦娥奔月》演的是,后羿得不死之藥,其妻嫦娥偷吃后飛入月宮。從劇情看,后羿追至月宮,被吳剛率玉兔擊退。從此嫦娥受王母之命,掌理月宮。這只是沿襲神話傳說的俗套。楊曉利的新編本,以堅貞的愛情與博大的胸懷為主旨,沒有簡單停留在原傳說中的“奔月”上,而是著意開掘“人的存在價值”這一深刻主題,戲文主題得以升華,顯示出深邃的內涵。
因為在《嫦娥奔月》中,有“兔兒爺”和“兔兒奶奶”出場(里子角色),人們在談“生肖戲”時,將其歸為“兔戲”。
從戲文故事的時間看,源于《淮南子》的《嫦娥奔月》是最早的“兔戲”,此后的“兔戲”在舞臺上也多有展現。“兔戲”適逢“兔年”演出,更增添一種節慶氣氛。
比如清代的《天香慶節》。此劇出自清宮升平署(清宮演戲的機構)昆弋本,由號稱“通天教主”的內廷供奉(進宮廷演戲的藝人)王瑤卿改編,并扮演玉兔一角,曾在清宮獻演。戲演玉兔幻化女身下界,烏金愛慕玉兔之美貌暗隨而至。烏金托赤兔為媒向玉兔求婚,玉兔不允,又不便直言,遂以索要聘禮為由而故意拖延。后來,赤兔向玉兔求愛反而成婚。烏金聞之大怒,遂攻打玉兔和赤兔。此劇內容雖然演的是愛情糾葛,有點兒像當今“第三者插足”的味道,但其喜劇風格和精彩的武打場面卻著實令人稱道。
真正在劇名中嵌入“兔”字的,是表現五代故事的《白兔記》。該劇為元末明初“南戲”四大本之一,出自元人《劉知遠白兔記》,演的是劉知遠、李三娘與咬臍郎悲歡離合的故事。劉知遠未得志時,與李三娘結婚,但三娘之兄李洪義及嫂欲加害劉知遠。劉知遠赴邠州(在陜西省,今作彬縣)從軍后,兄嫂逼三娘改嫁未果,遂令其推磨、汲水,苦受折磨。一日,三娘在磨房產子,命名“咬臍郎”,卻被嫂奪走投入河中,幸被竇老救生,送至邠州劉知遠處。后來,劉知遠以軍功拜節度使,咬臍郎亦長大。有一次咬臍郎出獵,追擊一只白兔,在井臺與三娘相會,三娘讓咬臍郎捎書信一封送劉知遠。劉知遠見書,回家與三娘團圓,并擒獲李洪義夫婦。此劇取名《白兔記》,就是因為一只白兔引發闔家大團圓的緣故。后來,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將《白兔記》更名為《李三娘》,成為“尚派”早期代表劇目。河北梆子演出此劇時,劇名又叫《李三娘打水》。
劉知遠(895-948),史有其人,山西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人,他是五代時后漢的建立者,廟號漢高祖。歷史上他確有戰功,出任過河東節度使。李三娘也可看作史有其人。劉知遠、李三娘二人的情況在《舊五代史·漢書·后妃列傳》中有簡單記載:“高祖(劉知遠)皇后李氏,晉陽人也。高祖微(衰敗)時,嘗牧馬于晉陽別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及高祖領藩鎮,累封(李氏為)魏國夫人。”但是,戲的內容是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