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捷
(西南交通大學 數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禮贊勞動創造,謳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勉勵廣大勞動者和青少年勤于創造、勇于奮斗。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已逐漸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大、中、小學更是從思想闡述、理論研究、政策安排和機制落實上系統推進了勞動教育這一新時代急迫的工作。關于如何構建我國行之有效的勞動教育體系,教育界與學術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已有不少,包括歷史演變、理論邏輯、價值發掘、實踐生成和評價模型[3-6]。在普遍共識的認識水平和蓬勃開展的實踐能力上,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價值發掘為例證,以國外教育名家的觀點為借鑒,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識進行了再認識。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這一命題中科學回答了人類如何起源的問題,也闡明了以現實的勞動為基礎的歷史是自然界的歷史與人的歷史的內在統一。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唯物史觀是科學勞動觀的邏輯起點和哲學基礎,“一旦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7]。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由于勞動的形式主要為體力勞動,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主要的勞動目的,因此勞動幾乎是原始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
勞動教育的結構化安排和要素的落實至近代才被教育人士所認識,如英國早期的經驗主義代表弗朗西斯·培根、大衛·休謨、亞當·斯密、約翰·洛克等一起推動了英國的啟蒙運動,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首次在西方教育史上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部分,并對每部分都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動手的教育體現了勞動教育精神。工業革命浪潮的興起和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極大地促進了動手型勞動化的工業教育的成長壯大,以滿足當時工業資本主義階段社會化大生產對技能型員工的需求。讓-雅克·盧梭與德尼·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法國啟蒙思想家也認識到勞動教育在新興工業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讓-雅克·盧梭的《愛彌兒》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關于教育哲學的小說,講的是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書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論創新性地論述了關于體育、德育、智育、勞動教育和美育的教育功能,并認為書本知識是用來培養人的心靈而不是用來培養身體的,只有勞動教育才能培養身心健康的公民。西方早期的勞動教育觀具有極為實用的色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形成后,正確的勞動觀才橫空出世,也為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南,還為勞動教育賦予了超越歷史時空的時代價值,更為新時代正確勞動觀的塑造和勞動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哲學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樣需要通過勞動的雙手去實現,這完全不同于西方國家關于人文主義的自由教育。
勞動教育觀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國勞動教育的建制化安排長期讓位于科舉取士的官學傳統,并長期受困于“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神童詩》)的用人導向及“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勸學詩》)的唯心想象,造成了“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顏元集·學辨一》)的歷史尷尬。同時,經世致用的為學要求和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一直伴隨著歷史長河的奔涌不息代代相傳,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仍為富有洞見的文人名士所正視,特別是“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的顏李學派的勞動教育思想更是直接將“教以濟養,養以行教,教者養也,養者教也”內含的生產與勞動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思想施行于教。與此同時,中華民族提倡“一勤天下無難事”(《勤懶歌》)的豪邁情懷和愚公移山的實踐精神,同樣滋養了尊重勞動、樂于勞動的淳樸民風,以及耕讀傳家、勤儉治家的家教傳統。曾國藩更是將“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宏獎人才,誘人日進;勤勞而后憩息”列為君子三樂。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教育觀是伴隨著西學東漸進入華夏世界,我國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傳統社會的耕讀價值讓位于近代社會的工讀安排,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經世濟民的新思想推動了平民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種具有鮮明勞動色彩的教育形式。我國勞動教育的制度安排雖在1949年的教育方針中有所起伏,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一直貫穿其中。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決定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于勞動教育價值一脈相承的發展與一以貫之的實踐[8]。毛澤東同志的勞動教育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就在教育思想上的生動反映,明確要求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政治方向和行動指南。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勞動也是教學,是政治思想課。學生參加勞動,一是必須,二要適當,三看可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并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基礎上,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了哲學基礎、思想方針、政治方向和行動指南——“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9]。
由于勞動教育的指標體系和量化評價不像學科建設那樣已有40余年的經驗積累,其挑戰不僅在于勞動教育的課程化困難,也在于現階段勞動教育特別是大學生勞動教育面臨的諸多挑戰,有待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兩個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和創造性工作。筆者作為一線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所體會,本文對文理學院中大學勞動教育所面臨的深層次狀況進行了初步分析。有些狀況是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勞育形式化學段趨同、二代少子化家庭結構及教育國際化生源結構。文理學院既不同于農工醫等強調動手能力并具有很強實踐性內涵的學院,也迥異于音體美等強調表演能力并具有較強的身體協調性要求的學院,其以理論性學習為重點,以邏輯性思辨為特色,重腦力而輕體力,因此為勞動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這些狀況分析是在勞動教育思想已被全面理解和普遍接受的基礎上展開的。
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工作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勞育形式化學段趨同。現代教育實踐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應該在每個教育階段都持續地向學生提供進行價值判斷的機會,否則就達不到理性的教育目的,勞動教育作為兼具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雙重作用,更需要在各個學段一以貫之的進行。由于勞動教育納入教育法規的時間因素,加之在實踐上還存在未能完全厘清勞動教育與勞動、體力、體育等概念的內涵,中小學階段各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情況差異較大,造成現階段大學生群體在中小學接受勞動教育的程度不一,再加上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經驗有待總結,使得不同學段的趨同化現象成為深化勞動教育的時代課題。開展勞動教育工作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二代少子化家庭結構。目前大學生群體包括研究生群體以“95后”和“00后”為主,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因少子化伴隨的優生優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超級晚輩特征”,其中“子勞父代”“多逸少勞”“以體育代勞育”和“重學習、輕勞動”等勞動觀念絕非少數。當然,部分原因是源于家長的保護意識,對晚輩勞動受傷的擔心甚于對晚輩勞動受累的愛惜。可以想象,目前的二代少子化家庭甚至會出現“孫勞爺代”的現象。家庭教育中對勞動教育所積累的錯誤習慣在代際傳承后亟須通過大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去糾正。新時代我國及時優化調整了人口政策,所以這個挑戰具有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征。
全面、完整、準確地理解勞動教育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強烈的文化自信推動勞動教育在各個學段的系統落實,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主要內容、學段要求、落實機制、實施路徑、關鍵環節和監測評價等措施進行科學理解、全面把握。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會勞動的崇高和勞動的價值。“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10]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反映在童蒙教育和家訓文化中。家訓文化以童蒙教育起始,“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顏氏家訓·序致篇》)勤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家訓文化中與孝親、修身、睦鄰同等重要的綱目,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朱子家訓》的開篇之語即是對勞動的要求和對勤儉的敬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勞動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家訓文化中也表露無遺,如清代汪輝祖指出:“從古名將相,未有以懦怯成功。筋骨柔脆,則百事不耐。欲望子弟大成,當先令其習勞。”(《雙節堂庸訓·蕃后·宜令習勞》)這種“習勞”的家訓也被曾國藩所推崇:“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的習勤勞為第一義,謙謹為第二義。勞則不佚,謙者不傲,萬善皆從此生矣。”(《曾國藩家書·修己篇》)。新中國成立后,勞動成為光榮的事情。
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11]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成為我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也必將為廣大青年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為促進其全面發展提供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