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亮,李濤,錢增杰,張長虹,陳庚
頸椎間盤突出癥(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中老年群體多發疾病,近年來CDH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逐漸增加,盡早給予有效治療緩解肩頸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2]。CDH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對于規范保守治療無效或神經系統癥狀明顯者,可選擇手術治療。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被認為是CDH外科治療的金標準,可安全、有效解除頸髓和頸神經根受壓狀態,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3]。目前ACDF多采用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但易導致吞咽困難等并發癥[4]。新近研究指出,ACDF術中采用零切跡椎間融合器(Zero-P)能避免術后吞咽困難及鄰近節段退變[5-6]。本研究擬對比CDH患者行ACDF采用Zero-P與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的療效、安全性及對頸椎曲度、鄰近節段退變的影響,旨在進一步驗證2種方法的療效,為臨床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江蘇省宿遷市鐘吾醫院脊柱外科收治單節段CDH患者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倫審第(147)號],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A組與B組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肌電圖、MR等檢查診斷為CDH;②單節段病變;③保守治療無效;④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7]。(2)排除標準:①術后復發者;②伴有腰椎間盤突出、感染性疾病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指標水平者。
1.3 手術方法 2組均行ACDF,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充分顯露頸部,于頸前右側做4 cm左右橫切口,標準Smith-Robinson入路,顯露椎體、頸椎間盤前緣,C臂機(德國西門子公司)透視確定病變節段,利用撐開器將椎體撐開,隨后將病椎前部纖維環切除,并取出退變的髓核,刮除終板軟骨,將椎管內椎間盤組織、增生后縱韌帶、椎體后緣骨贅咬除,沖洗術區,受壓脊髓恢復正常形態后將椎體前緣骨贅咬除。A組采用Zero-P內固定,選擇大小合適的Zero-P,填壓碎骨后置入椎間隙,將椎體撐開釘取出,釘孔采用骨蠟封閉,導向器輔助下擰入2枚螺釘鎖定。B組采用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選擇大小合適的聚醚醚酮材質椎間融合器,填壓碎骨后置入椎間隙,將椎體撐開釘取出,釘孔采用骨蠟封閉,行頸前路鋼板固定。確認無誤后留置負壓引流管,常規縫合、包扎切口。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4.1 圍手術期情況:記錄患者圍手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透視次數、住院時間等。
1.4.2 C2~7頸椎曲度、Cobb角檢測: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時,以X線機(北京島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MobileDaRt MX8)攝取患者正側位、過伸過屈位相片并測量C2~7頸椎曲度、Cobb角。
1.4.3 頸椎功能、疼痛程度檢測: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頸椎功能、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學會評分(JOA)評估頸椎功能,包括主觀癥狀(9分)、臨床體征(6分)、日常活動限制情況(14分),總分0~29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8]。采用數字等級量表(NRS)評估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總分0~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輕[9]。
1.4.4 并發癥發生率:統計患者吞咽困難、鄰近節段退變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手術療效評價標準 術后6個月參照文獻[10]評估療效,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優:疼痛、麻木等癥狀完全消失,神經功能損害明顯改善;良:有輕微癥狀殘留,神經功能損害明顯改善;可:癥狀減輕,神經功能損害有改善;差:癥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2.1 2組手術療效比較 術后6個月A組手術優良率為96.67%,高于B組的90.00%,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組與B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手術情況比較 A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住院時間均少于B組(P<0.01),而2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A組與B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3 2組手術前后C2~7頸椎曲度、Cobb角比較 2組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C2~7頸椎曲度、Cobb角均較術前增大(P<0.01);與術后3個月比較,2組術后6個月C2~7頸椎曲度、Cobb角減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C2~7頸椎曲度、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A組與B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前后C2~7頸椎曲度、Cobb角比較
2.4 2組手術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3個月、6個月,2組患者JOA評分均較術前升高,NR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P<0.01);與術后3個月比較,2組術后6個月JOA評分升高,NRS評分降低(P<0.05);2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JOA、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A組與B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
2.5 2組并發癥比較 A組發生鄰近節段退變2例(6.67%,2/30);B組發生吞咽困難4例,鄰近節段退變4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6.67%(8/30);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χ2=4.320,P=0.038)。
CDH是臨床常見脊柱疾病,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突然的過度活動導致頸髓和頸神經根受壓引起,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11]。目前臨床多采用ACDF治療CDH,但單純ACDF術后易發生植骨塊松動、滑脫、沉降等,致使頸椎曲度、椎間高度丟失[12]。
研究顯示,ACDF術中采用融合器鋼板內固定能增強術后頸椎穩定性,同時能提高植骨融合率,避免植骨塊松動、滑脫、沉降,有助于保護術后頸椎曲度和椎間高度[13]。Zero-P是近年來新興的固定系統,能有效提高ACDF術后頸椎穩定性及植骨融合率[14]。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節段CDH患者在ACDF中采用Zero-P和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均能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獲得可靠頸椎穩定性,但Zero-P在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透視次數、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出院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原因考慮為Zero-P術中僅需顯露椎間隙,無需顯露上下椎體,不用進行骨贅打磨,且Zero-P在固定時準確率較高,在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有助于減輕軟組織損傷,縮短術后恢復時間[15]。但余彬等[16]研究顯示,Zero-P在出血量方面優于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對住院時間無明顯改善作用,與本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患者病情、手術醫生熟練程度不同有關。楊俊松等[17]研究結果也顯示,Zero-P與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的術中出血量無明顯差異,支持本研究結果。本研究還發現,ACDF中采用Zero-P或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在改善單節段CDH患者頸椎解剖結構及功能、減輕臨床癥狀方面的效果相當,均具有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但Zero-P能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在于,融合器鋼板導致椎前軟組織厚度明顯增加,從而引發吞咽困難,且術中需要廣泛剝離、灼燒椎體前方軟組織,固定螺釘會干擾鄰近椎間隙,易造成鄰近節段退變。而Zero-P置入椎間隙內,可避免融合器鋼板的上述缺陷,降低鄰近節段退變發生風險。
綜上,ACDF中采用Zero-P或傳統融合器鋼板內固定單節段CDH,均能明顯改善患者頸椎解剖結構及功能,減輕疼痛程度,手術療效相近,但Zero-P能縮短手術時間、促進術后康復,且能減少并發癥,臨床應用價值更高。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未進行長期隨訪,Zero-P的遠期療效尚未明確,未來工作中仍需進一步探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文亮: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錢增杰: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陳庚: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張長虹:進行統計學分析;李濤:課題設計,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