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寶庫”,眾多珍稀的生物物種在這里生活、繁衍,紅豆杉、大熊貓、川金絲猴……這里是四川省成都市。
近日,在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國日”上,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入選城市正式發布,成都市獲得“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
晉級的成都市有何生態“家底”?
地處青藏高原向低海拔的過渡地帶,相對高差超過5000米,是全球范圍內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市成為唯一分布有七大完整植被類型的省會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成都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優勢。
成都生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特有、珍稀物種異常豐富,被譽為“中國西部花園”。市域內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4873.1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3.99%。這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55種,如大熊貓、雪豹、羚牛、林麝、川金絲猴、綠尾虹雉等,都是生物界的“明星”。
以世界聞名的大熊貓為例,成都市委副書記謝瑞武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成都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上世紀80年代野外搶救回來的6只病、餓大熊貓為基礎,種群已經壯大到237只,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育遷地保護種群。

大熊貓幼崽爬樹西嶺雪山
成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還在不斷呈現,全市有維管束植物5068種,包括蕨類植物28 科,80屬,259種;裸子植物11科,38屬,116種;被子植物192科,1354屬,4693種。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46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6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30種)。地道中藥材1860多種,如川芎、貝母、川赤芍、烏梅、黃連等蜚聲中外。現有鳥類532種,中國特有鳥類18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21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9種。天然水域中有魚類120 余種,其它水生生物(除魚類之外)近800種。分布有川陜哲羅鮭等國家一級保護魚類;胭脂魚、稀有鮈鯽等國家二級保護魚類。
“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在這首《浣溪沙》的文字流轉中,不知勾起了多少人腦海中那熟悉的記憶——流螢。
在距離成都市區110 公里的天臺山,相傳為大禹治水的祭天之臺。天臺山有20多種螢火蟲聚集生活,數量和品種均居全國前列。
每到螢火蟲的活躍期,以三葉蟲螢為代表的20多種螢火蟲聚集生活在此,讓天臺山形成了亞洲最大的螢火蟲觀賞基地和中國首家螢火蟲生態旅游景區。成千上萬的小精靈翩翩飛舞,螢光閃爍,蔚為壯觀,如“星光大道”絢麗奪目,描繪出一幅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和諧共生的魅力畫卷。
螢火蟲是一種可視化的生態指示物,存活條件十分苛刻,對空氣和水質的要求極高。眾多螢火蟲聚集于此,是天臺山景區良好生態品質的印證。
為了保護螢火蟲資源,成都市秉持“生態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原則,積極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成都采取“保護、治污、修復”三管齊下的措施,使得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小小的螢火蟲,已成為天臺山的一張金名片,而這背后,離不開成都生態環境的持續性優化。成都近年來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成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加到299天,PM2.5濃度累計下降58個百分點,每年有70 余天能夠在市區看見雪山,“窗含西嶺千秋雪”勝景常現。全市優良水體比例從70.5%提升至100%,觀測到的魚類達129種,“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現身成都月牙湖。成都森林蓄積量達3782.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0.3%,全年固碳量超過200萬噸。
助推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成都全市單位GDP 能耗實現“五連降”。全市綠色低碳企業實現全年主營收入313.7億美元。
此外,謝瑞武介紹,成都還積極推動市民綠色共識建設行動。上線雙路徑碳普惠平臺“碳惠天府”,通過綠色低碳行為—發放積分—兌換商品或服務,建立市民綠色生活理念,引導企業節能改造—出售碳減排量—全民作為買方參與,形成碳減排量“開發—消納”閉環。“碳惠天府”平臺目前已吸引100萬用戶參與,審核登記碳減排量8萬余噸,消納碳減排量約6萬噸。
“下一步,成都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重要指標和內容,制定成都市十四五公園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規劃和各類相關專項規劃編制中。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化、創新化。與污染治理融合,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謝瑞武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