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燕鳳
有人以為,“春節團拜”是移風易俗的“新式”賀儀,其實非也,團拜古已有之,且是源遠流長。
顧名思義,多人團聚在一起拜年謂之“團拜”。團拜這個詞,在宋代的詩文中也多有出現,如王十朋的《元日》詩:“弟兄團拜處,歸去愿成行。”又如《朱子語類·雜議》:“團拜須打圈拜。”再如周必大《青城小語慶新陽》詩題記:“記去年館中團拜人,今作八處,感嘆成詩。”
溯團拜之源,發肇于周代的“朝正”,亦即新年歲首的朝拜。正月初一早上,各路諸侯與文武大臣會集殿廷,向周天子拜賀新年。
漢代則稱之為“朝賀禮”,經魏晉至唐宋,直到清末,此儀世代傳承,規模之盛大熱烈,堪稱空前。
參加團拜的除了皇室宗族、文臣武將外,還有屬國的使節、少數民族的首領,他們一個個鮮衣吉服,恭候于宮門外。待景陽鐘齊鳴,禁門開啟,聽到傳召后,大家簇擁入宮,依次序站定。這時皇帝步出御屏,入座龍椅,領班大臣帶領百僚三呼萬歲,朝拜祝賀新年。外國使臣與少數民族首領還要向皇帝呈獻貢品,皇帝接受拜祝后,并回贈禮物。君臣邊宴飲、邊觀賞歌舞百戲,又有儒臣接踵應制,即作詩獻賦。唐人包佶的《元旦觀百僚朝會》,對皇宮的團拜作了生動描繪:“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花冠蕭相府,繡服霍嫖姚。壽色凝丹檻,歡聲徹九霄。御爐分贈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觴動,風吹玉佩瑤。都城獻賦者,不得共趨朝。”
上行下效,古代各級官府也多有團拜活動,唐宋時,已成官場的例行公事。下屬、椽吏同至上司衙署,向長官恭賀新禧,共祝新年如意。且還往往遴選地方上忠孝節義的模范人物參加,這有如現在各級地方政府聯歡會、茶話會形式的團拜,邀請各界名流和各地代表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