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荷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物流產業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融合了運輸、儲存、裝卸和流通加工的重要服務產業,對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支撐作用。“十三五”期間,清遠市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隨著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深化,傳統支柱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然而,清遠市物流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缺乏整體規劃,物流資源分散[1],無法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撐和良好的服務。特別是在國家推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清遠市的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2],但因當地物流產業缺乏足夠的支撐能力,阻礙了清遠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為了進一步推進清遠市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相關部門須重視當地物流業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建設現代化物流體系,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夯實基礎[3]。為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情況與需求,清遠市物流業的發展應從供應鏈角度入手,精準定位,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為當地物流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清遠市整體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可能性。
2021年7月30日,《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規劃》中將省內戰略性產業集群劃分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大類,并按區域布局的重要程度進行了三級排序。在“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布局中,清遠市的現代農業與食品、先進材料、綠色石化、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五大產業集群均榜上有名;同時,清遠市的前沿新材料、安全應急與環保、精密儀器設備三大產業集群也入圍了“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見表1)。

表1 清遠市產業集群布局
清遠市根據自身產業發展基礎,將產業區域發展格局劃分為南部融灣發展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兩大區域。南部融灣發展區主要依托各大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前沿新材料等第二產業;北部生態發展區資源優勢明顯,不僅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還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生態旅游等第一、第三產業,并提出建設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陸續延伸出“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和“水缸子”等項目[4],以此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需求和消費需求。
由此可見,清遠市當前的產業布局和發展側重點有南北之分,南部主要發展工業,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原材料、零部件等用料需求,物流產業需保證第二產業材料的正常分銷運輸,屬于清遠市“走出去”的部分;北部主要發展農業和服務業,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農產品和休閑旅游的消費需求,既包含了農產品“走出去”的分銷運輸需求,又包含了旅客“引進來”的運輸需求。綜合南北兩大區域發展需求,清遠市物流產業的規劃與建設既保證當地產業生產物料的實物輸出,又保證來清人員的輸入,同時滿足“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運輸需求。
物流產業的發展和貨物與旅客的運輸都離不開海陸空三方的基礎設施建設。現有的物流運輸設施、倉儲設施是否能滿足其他產業的基本運作和發展需求,為其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以及是否能帶來相應的增值賦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都是衡量清遠市物流產業發展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
2.1.1 清遠市水路運輸網絡建設情況
水運方面,目前清遠港仍是清遠市內唯一的口岸港,該水運口岸可直通港澳地區,完成進出口貨物的運輸。清遠新港項目于2021年展開,清遠港將從現在北江中下游位置遷移到清城區石角鎮,清遠新港鄰近清遠國家高新區、廣清產業園等工業園區,占地面積也將擴大到92萬m2。清遠新港將建設成為北江內河樞紐港,不僅可推進清遠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凸顯北江航道水運發展潛力,更有利于推進清遠市企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廣清一體化”發展。
2022年9月,“清遠港-深圳蛇口”的組合港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的順利開航。清遠作為內河布局中貨源充足的喂給港、支線港,與作為樞紐港并擁有豐富航線資源的蛇口港組合起來實現了港口物流一體化運作,進出口企業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港口周轉效率將大幅提高,通關周期也將大幅縮短,相關企業預計可節約30%以上的物流運輸成本。同月,清遠港飛來峽公用碼頭項目也正式動工,該項目定位為綜合港區,完工后會成為清遠港區的重要樞紐港之一。
航道建設方面,2020年11月,北江黃金水道千噸級高級航道全線貫通,全長258 km,并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船閘聯合調度系統。北江航道擴容升級后,航道通航能力和過閘效率大幅提高,綜合貨運功能將得到提升,進一步滿足港口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清遠市大宗貨物水路運輸成本降低,通航效率提高。同時,北江清遠段擁有豐饒的生態農業資源和多樣化的休閑旅游資源,推進北江航道高質量升級改造,有利于促進北部生態發展區的發展,北江航道的生態綠色旅游功能也將得到優化與提升。然而,目前清遠市仍有部分航道受水資源影響較大,航道等級整體偏低,通航能力較低,集疏運體系也較為薄弱,清遠市還需不斷完善其航運基礎設施網絡,優化港口布局,提升航道信息化和船舶標準化水平,推進智慧航道、綠色航道的建設。
2.1.2 清遠市陸地運輸網絡建設情況
截至2021年底,清遠市境內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 045.5 km,公路通車里程2.1萬km,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17 338 km,全面落成村道硬底化,實現100%路面鋪裝率,全市“六縱四橫二聯”高速公路網和大市區環城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但清遠北部“三連一陽”地區(連州、連南、連山和陽山)受山形地勢影響,尚未實現高速公路的直連直通,整體公路網絡水平也低于南部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受限。
軌道建設方面,截至“十三五”期末,清遠市鐵路軌道營運總里程達291 km,作為推進“廣清一體化”向前邁出重要一步的廣清城際鐵路,清遠至花都段也建成開通運營。據2022年清遠市政府工作報告可知,未來五年,清遠市為加快推進“廣清一體化”和“入珠融灣”,將全力構建南部通地鐵、中部通城鐵、北部通高鐵的“三鐵工程”建設新格局。然而,廣清城軌開通運營近兩年時間里,平均上座率不足20%,清遠市交通運輸局等部門希望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降價運營,吸引更多旅客搭乘。據調查反饋,當前開通的線段無法直接到達廣州市中心區,廣清往返旅客仍需換乘地鐵,出行便捷程度較低、時效水平低導致旅客更愿意選擇搭乘大巴出行。在旅游業方面,廣清兩市旅客出行仍以道路交通為主,交通運輸需求旺盛,往來用時均需1 h以上,且靠近廣州市區交通路段經常發生道路嚴重堵塞等現象,路途耗時增加。隨著廣清城軌的開通,旅客選擇軌道交通出行的比例雖有所提升,但隨著廣清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兩市間往來客流量會繼續增加,而廣清道路走廊不僅要滿足兩市間的出行需求,還要承擔大量的過境需求,現有的道路和軌道交通不足以滿足廣清一體化的建設需求,也難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需求、運輸需求和消費需求,故需加緊道路和軌道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的銜接,互聯互通,提高換乘便捷度。廣清兩地軌道交通銜接規劃方案見表2。

表2 廣清兩地軌道交通銜接規劃方案
2.1.3 清遠市航空運輸網絡建設情況
目前,清遠市內沒有建成可運營的機場,主要依靠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滿足航空運輸需求。根據《廣東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20—2035年)》,連州通用機場正在加緊推進建設中,英德通用機場也力爭在2025年前建成,佛岡通用機場、陽山通用機場則為2035年前規劃新增布點,屆時將完善清遠市航運運輸網絡布局,補齊空運短板,滿足往來貨運和客運的需求。
清遠市商務局《關于〈關于加快清遠市農產品冷鏈加工產業鏈建設〉提案的辦理意見》顯示,截至2022年9月27日,清遠市已登記設立的物流企業有800多家,其中冷鏈物流企業約占總數的30%。同時,據《清遠統計年鑒2022》可知,按行業劃分,清遠市目前共57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主要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中,主營道路運輸業的企業39家,主營水上運輸業的企業11家,主營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的企業5家,主營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與郵政業的企業各1家,暫無主營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和管道運輸業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可以看出,目前清遠市主要依賴道路運輸和水上運輸,但倉儲是物流銜接的重要節點,主營裝卸搬運和倉儲業與多式聯運的規模以上企業太少,不利于貨物運輸的高效運轉,也不利于清遠市的物流產業往規模化、集約化和智慧化發展。
另外,鑒于清遠市劃分了南北部地區的重點發展領域,南部融灣發展區以工業為主,北部生態發展區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內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需求,清遠市北部地區須更注重冷鏈物流的建設與發展,以降低貨物損耗,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清遠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27日,清遠市供銷系統內僅有農產品冷庫33個,包括清城區源潭鎮在建農產品冷庫1個,其余已建成的農產品冷庫分布在清城區(5個)、清新區(2個)、英德市(6個)、連州市(10個)、連南瑤族自治縣(6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2個)和陽山縣(1個),已建成的32個農產品冷庫總庫容量僅13 200 t,其中庫容在1 000 t以上的農產品冷庫僅有2個。顯而易見,清遠市目前的農產品冷庫數量及庫容量遠不足以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需求。田頭冷庫、農產品烘干倉儲、加工流通設施和配送中心等配套設施都較為缺乏,農產品冷鏈運輸成本高,貨損率高,不利于清遠市農業進一步的發展,也不利于大灣區“菜籃子”“果盤子”等工程的建設。
近幾年,清遠市在綜合運輸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貨物運輸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便捷的通行方式也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市際交通基建存在弊端,如南部融灣通道和北部出省通道處于相對擁堵狀態,須加緊建設與升級改造。航道等級整體偏低,吞吐能力較低,通航能力未能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運輸網絡高效銜接,不利于廣清一體化的推進和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需求。清遠市的綜合運輸網絡還須提速建設,補齊短板,在保證市內基本運輸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建設現代化綜合運輸網絡,給予三大產業足夠的支撐與服務,以提高物流運輸質量和效率,降低物流運輸成本,保障清遠市產業發展,推進廣清一體化,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運輸網絡的銜接,加快由互聯互通向直連直通轉變,使清遠市物流體系更好更緊密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物流體系,促使其物流產業完成整體的優化與升級。
清遠市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是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北部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基礎建設也相對薄弱,但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為更好地發揮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先天優勢,需要重視北部地區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最先一公里”,從農產品源頭入手,完善數字化農業基礎設施,強化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往數字化生產和農作物標準化種植方向發展,保證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逐步形成“訂單式”的生產和銷售模式。還可通過信息化手段,收集消費者信息,反饋給農產品種植者和養殖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品控進行進一步優化,打造農產品品牌,將農產品從低端向高端發展,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將信息技術手段和冷鏈物流設施設備相結合,促進清遠市農業向數字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深入推進鄉村建設,更好地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際需求,使清遠市優良的農產品成功“走出去”,既可以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又可以幫助農民增收,從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根據前述調研情況可知,清遠市當下欠缺龍頭物流企業來帶動整體產業發展,物流資源較為落后,物流設施設備技術水平較低,不利于為當地一、二、三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增值賦能。為此,清遠市政府可以招商引資,吸引具有一定規模的供應鏈企業和物流企業進駐當地,政企聯手打造智慧供應鏈、智慧物流,投入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融入先進的物流技術手段[5],如5G技術、RFID、物聯網、大數據、AR和VR等,以此提高供應鏈物流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升效率,更好地支撐與服務三大產業,為其賦能增值。通過提高清遠市物流產業整體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建設基于智慧供應鏈的現代化物流體系,促進清遠市物流產業有效融入粵港澳供應鏈物流體系,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需求,以消費帶動經濟循環,助推清遠市物流產業全方位轉型升級。
清遠市在推進現代化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還須注重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等方面的優化與調整,促進生產方式向綠色化轉型發展[6]。目前,清遠市南部地區以工業為發展重心,整體較為依賴道路運輸,而道路運輸一般以柴油貨車為主,綠色轉型發展壓力大,今后要注重向集約化、綠色低碳的供應鏈物流方向發展。反觀清遠市“三連一陽”地區,雖經濟發展較落后,交通建設不足,卻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民族文化雜糅,不僅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還有多元化的旅游資源。故要牢記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大力發展當地交通運輸設施和物流倉儲建設,推進現代化物流體系構建的同時,也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和生態兩手抓,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發展綠色供應鏈和可持續供應鏈,維護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持續性,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給清遠市經濟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改變清遠市物流產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的局面,解決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綜合運輸網絡不夠完善、倉儲及冷鏈設施鋪設不夠全面等現存問題,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須確定清遠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將供應鏈物流和區域物流一體化的提升相結合,推進清遠市物流產業的智慧化、集約化、綠色化的現代化體系建設,提升清遠市供應鏈物流能力,充分發揮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使命,為當地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生產和運轉提供充足的支持和服務,為其建設發展賦能增值,使清遠市的物流產業既可以滿足區域內部產業發展和分銷需求,又可以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和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