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越南阮朝詩人裴文禩對蘇軾及其詩歌的接受

2023-02-24 05:57:11林潔瀅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1期

林潔瀅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裴文禩(1833—?),字殷年,號珠江、菊亭、遜庵。越南阮朝后期文學家,善漢文詩。越南嗣德二十六年(清光緒二年,1876),裴文禩以辦內閣事務充丁丑貢部正使禮部右侍郎銜,出使中國。其詩歌創作曾得到過中、越兩國多位文士大家名家的稱許。在當時阮朝文壇中,阮思僴、范富庶為詩之妙手,范清則善古文,而裴文禩各體兼擅,是越南阮朝“才子型”詩人的突出代表。越南阮朝著名文學家、評論家,綏理郡王阮綿寊稱其詩“雅切”“韻佳”“有晚唐佳趣”;阮朝著名文學家阮思僴評其詩“筆可擎山,詞可漱石”[1]37。北使中國期間,裴文禩曾與清代著名藏書家孫衣言(1815—1894)有過會面和筆談。孫氏評論其“詩才俊逸”,給予其詩文以“清辭麗句”的高度評價[2]193;清末著名戲曲家楊恩壽曾任越南使團伴送官,與裴文禩往來密切。楊恩壽不僅褒贊裴文禩文學才能,還曾邀其為己書《詞余叢話》作序。

越南文人對宋詩的學習,在15 世紀中后期便已初露端倪。據越南后黎朝文人范廷琥在《雨中隨筆·詩體》所記:“我國李詩古奧,陳詩精艷清遠,各極其長,殆猶中國之有漢、唐者也。若夫二胡以降,太寶以前,則猶得陳之緒馀,而體裁氣魄,日趨于下。及光順至于延成,則趨步宋人。李、陳之詩,至此為之一變。”[3]劉玉珺指出,這段話是對越南漢詩發展歷程的概括,即“越南漢詩在李陳時期頗有漢唐之風”[3],到了黎朝光順至莫朝延成年間,即15 世紀中后期至16 世紀后期,“越南詩風已開始具有宋詩的風格”[4]。以越南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阮秉謙為代表,其詩歌作品便具有相當的宋代詩歌理趣的特點[4]。

蘇軾及其詩歌對域外漢文學的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蘇軾是對朝鮮文學影響最大的中國文人之一,關于朝鮮詩人對蘇軾及其詩歌的接受,學界研究頗豐。而同處于漢字文化圈的越南,亦可見蘇軾文學作品流播的痕跡。越南后黎朝名儒黎貴惇在《見聞小錄》卷之四《篇章》中寫道:“蘇子瞻謂杜詩韓文顏書左史皆集大成者也。”[5]可見,蘇軾詩、詞、文曾對越南文壇帶來了影響。

蘇軾詩歌何時傳入越南,未詳孰是。然據《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所收錄文獻,可知越南歷朝文人在選詩時已留意對蘇軾作品的選錄。如《千家詩集》,此集為詩選集,抄本。集中收錄中、越文人作品,包括越南詩人阮廌、蔡順、阮秉謙的詩作;中國詩人解縉、蘇軾詩作。再如《樂府探珠》,此集為詞選集,抄本,抄錄時代不明。集中收錄李白、李清照、蘇軾、陸游、王安石等詩人作品;又如《名墨撮抄》,此集為文選集,抄本。主要收錄宋代文人的作品,如蘇軾、蘇洵、趙普、王禹偁等,但“以蘇軾作品最多,幾占大半”[6]。其中雖無關于蘇軾的專門詩選或評點,但仍可反映出越南文人對蘇軾作品的重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越南古代文人創作的主流是“唐律”。在國家層面的推動下,“唐律”成為了選拔考試的應試文體。相較之下,“宋韻”的影響偏弱,并未成為主流創作趨勢。生活在阮朝后期的裴文禩,在詩學觀念上,秉持著兼學唐宋、轉益多師的態度。翻檢裴文禩現存詩集《萬里行吟》《輏軒詩集》,可知裴氏不僅尊崇蘇軾,且諳熟蘇詩,不論在七古、長律等體裁,還是詠物、議論等題材中,都可見對蘇軾遺韻之追步,蘇詩風格之滲浸。在“唐律”盛行的越南文壇,裴文禩為何追步蘇詩?在具體的詩歌中,蘇詩對裴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何方面?裴氏又是如何接受蘇詩的?考察這些問題,要從裴文禩的詩學觀念談起。

北使中國期間,裴文禩曾與孫衣言進行筆談交流:

孫:侍郎平日喜看何人之詩,東坡、山谷詩好否?

裴:諸大家各樹旗鼓,后學不敢軒輊。惟鄙意古風則東坡極逸宕,山谷次之,律則杜工部為法則,至陸劍南之詩,平易盡有味,令人咀嚼不厭。[7]147

顯然,對于唐宋詩歌的鑒賞,裴文禩有著明確且獨到的看法。他所拈出的蘇軾“極逸宕”之說,為其取法蘇軾之關鍵。他尤其注意到了蘇軾在古體詩創作方面“極逸宕”之特點。首先,“極”字凸顯出他對蘇軾古風的推崇;其次,將古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的蘇、黃辨出高下,反映他敏銳的文學眼光。實際上,裴文禩在創作中不僅取法蘇軾“極逸宕”的古體詩,還將取法范圍擴大到蘇軾的律詩之中。對蘇軾詩歌取法的方式,則主要有襲用蘇詩字面、次蘇詩之韻、對蘇軾古體詩結構風格的摹仿與移植。

此外,“極逸宕”亦是裴文禩對蘇軾人格魅力的生動詮釋。在他眼中,蘇軾是詩筆豪縱的“坡仙”:“安得妙筆東坡仙,意行變化,寫出斯山幻態之萬千”[1]219;是民胞物與、呼風喚雨之“坡翁”:“誰似坡翁神鬼知,歲歲有祈難不許”[1]21隨著詩歌創作實踐的深入,裴文禩對蘇軾的接受不僅止于文學層面,而漸入人格精神層面;換言之,對蘇軾個體生命及其藝術風格的領略,亦為其在創作上取法蘇詩提供了內在可能。

一、對蘇軾詩歌之取法

(一)襲用蘇詩字面

裴文禩襲用蘇詩字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引用蘇詩中的軼事典故。如在《右進陡河》一詩中,裴文禩寫道:“淹留詩思澀毫端,獨聽高吟似彈丸。此去關河多轉折,幾回星斗望闌干。”[1]229詩中有夾注曰:“彈丸,東坡答王鞏詩:‘高吟如彈丸。’”[1]229蘇軾在《次韻答王鞏》寫道:“新詩如彈丸,脫手不暫停。”[8]1987蘇軾此喻指作詩敏捷流暢。要做到“高吟如彈丸”,須具備敏銳的詩才。《右進陡河》一詩是為裴文禩和答廣西伴送官員倪懋禮而作。裴氏借用彈丸之喻,表明對倪懋禮詩學造詣的贊賞。

此外,裴氏在和答楊恩壽《珠江侍郎病齒頃又病目戲呈》一詩中寫道:“千畝胸中多綠筍,半生夢里少紅綾。”[9]251語出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8]1155詩中用典,一是表達二人之間深厚如蘇、文之情誼,蘇軾詩中的漢川即漢水流域,在今湖北一帶。裴文禩與楊恩壽即相識于此。清光緒三年(1877),楊恩壽擔任湖北護貢官,護送裴文禩使團出入湖北境。在此期間,二人多有唱和,楊恩壽還將二人詩歌合刻為《雉舟酬唱集》。其次,是褒贊楊恩壽之詩才,寓有以竹托人之意。

二是對蘇詩語意的襲用。如裴文禩《重九前一日舟泊漢陽蓬海都轉渡江重訪小酌為別即賦短歌留柬》詩:“況又系離別,兼之多憂患。嘯詠雜悲嘆,狂語終不刪。”[10]26狂語終不刪,語出蘇軾《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詩:“一笑相逢那易得,數詩狂語不須刪。”[9]1173化用蘇詩語意,除了寄托對楊恩壽的深厚情誼,亦是寄意在坎坷人生旅程中如蘇翁那般從容放達,瀟灑自如。

三是對蘇詩意境的提煉與化用。裴文禩出使中國,北行途徑河內,曾作《中元雨浸夜泛西湖四絕》:

云霽波澄煙渺茫,十年前是好秋光①。家家賞月盂蘭會,今夕征人過故鄉。岸影村客雨浸天②,湖山無恙泛蘭船。寒風颯颯城西望,想象將軍破賊年。老樹陰深古剎浮,毫光四面放晴流。僧鐘候客河沙數,十畝蓮花載一舟。棹歌漁笛響菰蒲,宿鳥驚飛天外孤。北走洞庭猶夢過,水香月影夜西湖。[1]180-181

此西湖非彼西湖,裴氏所游乃越南河內西湖。就詩歌筆法而言,《中元雨浸夜泛西湖四絕》顯然是對蘇軾《夜泛西湖五絕》的摹仿。裴氏詩后二首與蘇詩后二首在結構、風格、情致上十分接近。裴詩“棹歌”四句,寫湖光、聲響、氣味,由近至遠,虛實相生,摹仿蘇軾“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夜泛西湖五絕(其四)》)”[8]708;“老樹陰深古剎浮,毫光四面放晴流。僧鐘候客河沙數,十畝蓮花載一舟”(《中元雨浸夜泛西湖四絕(其三)》)則是對蘇軾“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一句的化用。“毫光”一詞有多種解釋,一是佛教語,二是微弱的光線。此處理解為后者,較貼合詩意。微雨過后,月光漸現映于湖面,詩人留意到了此時“光”和“影”的變化,湖光即是月光,“毫光四面”是對蘇詩“光滿川”的生動轉寫。

在絕句前二首中,裴文禩刻寫了越南河內西湖的獨特人文風光和歷史故實。首先,詩中生動呈現了越南的民俗風情:“家家賞月盂蘭會,今夕征人過故鄉。”盂蘭會,即盂蘭盆節,亦稱中元節,始于《盂蘭盆經》目連救母事。民間于此日祭奠先人,超度亡靈。裴氏自稱“征人”,是任官久未歸鄉的緣故。其次,“湖山無恙”一句,則隱含著中法戰爭的歷史背景。同是月下夜泛,若說蘇軾在《夜泛西湖五絕(其二)》中感嘆的“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是對個體人生命運的一種悵惘,那么,裴文禩筆下的“寒風颯颯城西望,想象將軍破賊年”,則是一位越南詩人觸景所生發的家國無恙、將軍百戰的感念。這是在蘇詩格局的基礎上,尋求立意突破的表現。

絕句后二首,則是以宿鳥之視角,寫己身之想象。作為越南使臣,裴文禩在出使之前,就已通讀歷代使團的北使作品,領略昔年使臣的筆墨風光,“北走洞庭猶夢過”,既是候鳥遷徙之路,也是使臣“平日讀書,而心往焉者”“蓋嘗聞之,而未曾見也”[10]所生發的想象。裴文禩筆下宿鳥與旅人的通感,取意自蘇軾《舟中夜起》一詩:“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8]1969從字面的襲用延伸開去,裴文禩以同樣的用韻、同樣的聲響結構,刻寫雨過之湖景,可見對蘇詩造境技法的充分汲取與提煉。

(二)次蘇詩之韻

呂本中《與曾吉甫論詩第一帖》曰:“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11]有宋一代,蘇軾等人的次韻詩,在韻律和典故的使用方面已然精善工巧,后世不乏摹仿、和韻者。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和韻詩和險韻詩的大規模出現,是與宋人‘以才學為詩’的創作傾向同步的。”[12]蘇軾所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便是如此。首先,蘇軾的和韻詩,無論步古抑或和今,都是與其他詩人相互促進、補益的詩學實踐。其次,蘇軾強調詩歌的韻律節奏應時刻服從于表達的需要。故謝桃坊指出:“在詩律方面,蘇詩最可貴的長處是使詩律、詩格從屬于詩的整體藝術構思。”[13]

裴文禩次蘇詩之韻的目的,一方面是借鑒和學習蘇軾詩歌韻律的技巧,在相同的節奏韻律中表現與蘇軾相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創新,嘗試在汲取蘇詩的精華之上,反映當下現實,淬煉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

裴文禩次蘇詩之韻有幾種情況。一是為與友人唱和,即景而作,與蘇詩表意相類。如《和朱云門九日游冰井準提庵二律,用東坡九日訪惠勤師韻,依元律》:

夕律移山樓影侵,重陽水宴酒杯深。盡為異客還相遇,忽憶仙翁已去尋。觀壽有碑磨白石,題糕無句擲黃金。蘇髯當日多高興,更擬攜節支遁林。

會仙橋上晚霞堆,訪鹿昌公安在哉?古寺煙嵐穿嶺出,高秋風雨渡江來。香泉冼過塵襟凈,瑞相真如慧眼開。老興知君懷不淺,沙籠詩句寫千回。[1]205-206

此詩步東坡《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蘇軾倅杭期間,曾與詩僧惠勤多有交游。蘇、裴二詩創作背景都在重陽,裴文禩訪呂仙遺跡,既有“異客”探尋的好奇,也有追步蘇軾訪惠勤僧之逸興,故言“蘇髯當日多高興,更擬攜節支遁林。”頷聯“題糕無句”,裴氏用此典,首在切合重陽登高的風俗;其次,劉禹錫以六經無典,棄用“糕”字,宋祁譏之曰:“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14]8裴文禩卻反其道而行,以“糕”字入詩,不蹈襲前人,而獨見新意。詩的用典不因循守舊,而應遵循表達的需要,是蘇軾重要的創作觀念。由詩可見,裴文禩對此進行了充分吸收和轉化。

二是用蘇詩韻而不同意。裴文禩北使期間,湖南伴送官盛慶紱用蘇軾和答蘇轍《次韻子由除日見寄》之韻寄家兄,裴文禩步之,作《和錫吾觀察除夕次東坡韻寄家兄之作依元韻》:

歲月不我與,寸陰良可惜。萬里猶長征,一年忽除夕。憶昨乘槎游,八月掛帆席。行過嘆遲遲,匆忙已逢臘。專對有何能,修貢禮遵昔。冬深雪雨多,旅懷不可釋。自從立春后,寒威若將失。瀟湘水合流,相逢伴送客。楚山郁青青,幽鳥鳴樹磔。愧余寡聞見,未能辨菽麥。幸念同文國,詩緘屢封折。篇章波瀾客,古調力精敷。筆致大以肆,議論補載籍。自言慕慈母,游子草心炙。嗟乎大丈夫,墜地奔蓬射。看君負豪氣,元龍高百尺。世道今愈趨,江河苦風伯。卷海翻空入,驚濤萬重碧。移忠思報國,吾生遭此日。夜夢磨龍舟,朝來獻俘馘。手挽銀河傾,莫愁一水隔。痛飲狂且歌,年光恐虛擲。[1]240-241

在詩歌內容上,裴文禩和盛詩,一方面寫使臣心事,表達對中國的向心歸順以及自身遠游思鄉之情,另一方面表達對盛慶紱的褒揚。韻律一致,而詩作內容與蘇軾并無關聯。

三是出于創作競賽的需要而步蘇軾險韻。蘇軾《雪后書北臺壁二首》一度被推為歷代險韻詩之典范。《唐宋詩醇》云:“尖叉韻詩,古今推為絕唱。數百年來,和之者亦指不勝屈矣。”[15]白以恒在《歷代追和蘇軾“尖叉”詩考論》一文[16]中對中國歷代追和蘇軾“尖叉”詩作了深入的輯集與探討。而身為越南詩人的裴文禩亦留下了追和蘇軾“尖叉”詩韻之佳作。

裴文禩北使期間,頻頻與各地伴送官進行文學唱和。在與伴送官楊恩壽的詩歌競賽中,楊恩壽選擇蘇軾“尖叉”韻寫作《湖上春雪用東坡北臺韻》,一是彰顯自身駕馭險韻之能力,二是檢驗異國使者之詩才。因此,“裴、楊二人在唱和時的爭勝斗奇,表面上是個人在文學上的友誼競賽,背后則隱含了保存國家體面的深意。”[17]

下面將裴文禩的《和蓬海都轉湖上春雪用東坡北臺韻二首依元韻》與蘇軾《雪后書北臺壁二首》作一比較:

銀濤拍岸散廉織,寒入譙樓鼓角嚴。春野遍看龍戰甲,賓筵虛想虎形鹽。玉缸明滅搖深渚,釣月微茫寫畫檐。誰繼西湖蘇太守,推君好句最新尖。

一聲吹笛壓群鴉,姑射神人忽過車。客夢涼生湖上雨,春風飛滿郢中花。遙疑瓊島三千界,正見銀城十萬家。趁曉尋梅踏溪去,斷橋下可凍冰叉?[1]256-257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8]1224-1227

在“交”“叉”這類困難韻腳的限制之下創作己詩十分不易,但裴文禩所作詩不僅和韻精密,在內容上還盡可能兼顧外交“專對”之目的。我們可以注意到,裴文禩在“交”“叉”韻腳限制下,對自然詩境的不懈追求。若前首中“推君好句最新尖”對楊恩壽的褒揚還略顯刻意,那么在第二首中,裴氏寫洞庭湖之景,“客夢涼生湖上雨,春風飛滿郢中花”則充盈著自然、渾融的詩意,寫出了春雪初霽時洞庭湖的清新、明凈。蘇詩、裴詩都寫雪后之景,裴文禩以“南客”北游的姿態生發新意。裴文禩對雪景的觀察是細致入微的,如“斷橋下可凍冰叉”一句,即見雪融之后,積冰為凌,錯落有致。以“冰叉”之意象入詩,不僅直觀、生動地捕捉了冰凌的特點,同時又未給整首詩的押韻留下斧鑿、生硬的痕跡,恰切生動,脫略于形似而取其神,是為裴氏自創之新意。

(三)東坡逸宕:對蘇軾古體詩結構風格的摹仿與移植

清代詩人李重華認為,蘇軾詩“各體中七古尤闊視橫行、雄邁無敵”[18],蘇軾豪放灑脫的性格使得他在藝術手法上經常突破近體詩的種種束縛,借用形式較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來進行詩歌寫作,即所謂的“以文為詩”。

楊恩壽刻印的《雉舟酬唱集》中收錄了張炳堃和答裴文禩之詩,詩中轉述了裴氏的詩學觀念:“古懷遙契宋,律法獨尊唐。”[9]233小字注曰:“古風以東坡為逸宕,律詩以老杜為法則,君論詩云爾。”[9]232結合前文可知,裴文禩尊崇蘇軾,尤其認同其古體詩創作“極逸宕”之特點。所謂逸宕,“逸”是逸懷浩氣,指東坡豪放雄闊的精神氣質,具體表現在古體詩中,即是善于運用散文的技法、豐富的比喻,形成“化平淡為雄奇,寓自然以瑰麗”[19]的獨特藝術;“宕”,是突兀而急促的轉折和連接,指蘇軾古體詩歌之謀篇布局的特點。蘇軾的七古長篇承接老杜“頓挫”而來,在篇章結構上,縱橫開闔,虛實互發,句式錯落呈排蕩之勢,行文布局服務于思想內容表達的需要。此外,蘇軾的古體詩不僅僅局限于意象式地抒情,也融合著對事物的議論、敘說,將屬于散文范疇的題材運用到了古體詩創作中。蘇軾《百步洪》是其“逸宕”的突出代表。詩的上半部分描寫舟行其中,水流湍急奔騰之險,下半部分則感嘆時光飛逝、人世倏忽。故趙翼評論:“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于句法、字法中別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20]

裴文禩《陽朔山歌》一詩,便是在對蘇軾《百步洪》的摹仿借鑒下所醞釀的創作:

朝發青山前,暮宿青山邊。山非故人何,殷拳多情與我新為緣。扁舟日日走江天,但見兩岸回轉頭角爭后先。每欲乘風凌其巔,榜人貪途不停船。中流回望浮蒼煙,離奇譎怪,徙步異狀繪傳。宛如長劍大戟,三軍左右相周還。又如瑤臺寶塔,幾層金碧尖且圓。忽如馬鞍鹿角,兔毫螺髻,簇簇交蟬聯。翠竹倒谷龍蜿蜒,紫藤裂壁云斜纏。中有萬丈瀑布翻清泉,盤草激石傾瀉為奔川。偉哉造化窮雕鐫,曷來對此神爽然。一尊盡日共流連,回崖嶙峋倒碧漣。俯視江影笑欲顛,青山白發還相憐。興酣不覺醉且眠,夢中耳目余清鮮。安得妙筆東坡仙,意行變化,寫出斯山幻態之萬千。斜陽半落孤鳥翩。[1]218-219

裴文禩出使中國,水路途徑廣西陽朔,此處山水綿延,好峰秀拔。裴氏對陽朔之山的刻寫,先是實寫“回轉頭角爭后先”的山勢,渲染“中流回望浮蒼煙”的周邊環境,而后從實寫轉入虛寫。四句之中連用“長劍大戟”“瑤臺寶塔”“馬鞍鹿角”“兔毫螺髻”等八種妙喻,極擬山態奇秀。后兩句寫兩岸四面的風光,“萬丈瀑布”“盤草激石”,俯仰之間,有聲有勢。其次,將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偉哉造化窮雕鐫,曷來對此神爽然”一句是承上啟下之筆,感嘆自然造物之神奇,令人心馳神往。詩人行舟飲酒,醉眠舟中,夢里看青山,“耳目余清鮮”,是蘇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生動復刻,寫出其自在之心境,故下句便以“安得妙筆東坡仙”流露對蘇軾詩才之感嘆。蘇軾亦曾以富于變化的筆致寫水,“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泛潁》)”[8]3745,對潁水的上、下流姿態作了細致精密的刻畫。蘇軾曾自言“致君堯舜,此事何難”[8]125,若坡仙在世,狀寫陽朔之山自是不在話下。裴詩以一句“斜陽半落孤鳥翩”戛然收束,呈現詩人不為世事縈懷的恬淡心態。詩人飲酣,感情起伏開闔,如“一尊盡日共流連”“俯視江影笑欲顛”等句,豁達清狂。在詩歌布局上,《陽朔山歌》采用了古文常見的轉折詞相互銜接,如“但見”“又如”“忽如”“曷來”“安得”等,營造抑揚頓挫之感。全詩落筆快意,縱橫奔放,顯然汲取了蘇軾“以文為詩”的特點,是一篇神似蘇詩風格的古風佳作。

像這樣運用散文章法與敘述方式入詩的,還有《臨桂興安靈川江程書事》一詩:

江道阻且長,游人行未央。流洄沙淺不計里,寒風倒卷吹征航。江心方丈水尺許,碎石紛紛滿江浦。初疑銀河一夜星,何年隕落知飛雨?馬頭山下入靈渠,灣七十二陡卅余。舳艫一一排雁字,次第銜尾如貫魚。前舟當流行不得,后舟多遲三數刻。須是小畜求盈科,拔石障水各其力。咫尺之間高下殊,江程怪底亦崎嶇。篙工終日甚矣憊,上灘還比倍功夫。龍王廟前勤發水,霎間行行復且止。獨有好峰千點青,縈還將遠忽在邇。吾聞大榕而上古無河,史祿鑿取海陽之水通湘入漓。其功多武侯,因舊加浚筑。后有李渤前伏波,水不在深江屈折,僅可容舟時蓄洩。楫師且莫愁難行,正當今日一險設。[1]226-227

宋人造句追求用語洗練、深致曲折。這即是宋人七律有別于唐人七律的特點。“唐詩用虛詞勾連的是自然界的景物和詩人的感情,宋人用虛詞勾連的卻是大量的人文典故和自己對事物的看法。”[21]裴文禩充分運用蘇軾以虛字、虛詞作起承轉合的技法,如以“僅可”“且”“正當”等入詩,每四句用漸層方式,使詩境產生曲折深致的變化。“獨有好峰千點青”一句,“點”字生動反映桂林一帶山巒的風貌。又援引史祿、諸葛亮、李渤之故事,句式參差錯落而表意連貫,一氣呵成。篇中有五字一句、七字一句、九字一句、十二字一句,節奏頓挫跌宕。

裴文禩的七古長篇,可見東坡式的遣詞之瑰麗、韻律之朗朗,景情聲勢富有氣魄的同時,又縱談說理:

昨秋江風掃萬壑,湍流赴海江水涸。疊峰盤來雙江邊,虎豹森逸肆噬攫。磨牙奮臂如向人,蹲伏江中森犖確。深溪影澗青龍走,利爪硬甲交蟠礴。黑煙黯淡云陰陰,幽崕魑魅出相謔。呼起魍魎幻作怪,隱見波間閃頭角。奇譎猙獰不一狀,石稜截水淬鋒鍔。禹鑿弗及猶棄遺,吳公無計盡斧削。急水倒下石亂浮,亂流激沖自跳躍。悶聽潺湲日夜聲,兩岸山聽水石搏。天寒舟子上急灘,心力無余手皴皵。篙師縮肩呼且號,纜夫臥面行又卻。一灘未過復一灘,前灘后灘總駭愕。怪殺漓江一帶清,三百六十灘石惡。如今東海聞洶洶,噴霧飛空千丈落。胡不為砥中流障頹波,胡不為礪磨劍斬鯨鱷。何物磊魄卻為硬,積贅聚疣亦盤錯。安能一借祖龍鞭,驅之出洋從海若。或如精衛矢志堅,又似愚公用力確。坐令五岳生海中,捍去狂瀾不敢作。移此就彼豈不宜,石也可轉灘可鑿。[1]215-216

此篇同樣連用比喻,形容山石如虎豹,溪澗如游走青龍,水波如鬼怪魑魅。狀寫漓江行舟之險,前半寫水波猛勢、灘石奇異,渲染環境的光怪陸離;后半寫舟人搏浪情態,“篙師縮肩”“纜夫臥面”,淋漓展現舟人在奇險之中激流勇進的情態,節奏緊湊,氣勢起伏激蕩。詩歌下半部分宕開一筆,轉入說理,用“祖龍鞭石”“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典,闡釋灘石因地制宜之理,“移此就彼豈不宜”,以理趣結尾,引人深思。

蘇軾七古學老杜,尤其汲納了杜甫在古詩中加入對仗的方式。這種反常規的做法,使蘇軾在生發議論時,詩歌的上下句間既有對稱的美感,同時又具備邏輯跳躍的靈動。如在《石鼓歌》中大量使用對仗,“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斗”,“上追軒頡相唯諾,下揖冰斯同鷇鵓”[8]298-299,這種詩意的變化與跳躍在對仗中形成了獨特的張力[22]。在古風創作中,裴文禩亦然融會了蘇軾對老杜的接受。這在《漓江灘石篇》一詩中尤為突出,工對如“禹鑿弗及猶棄遺,吳公無計盡斧削”,用大禹、吳公典,回溯灘石史事,生發議論;“篙師縮肩呼且號,纜夫臥面行又卻”,“或如精衛矢志堅,又似愚公用力確”,刻畫舟人搏浪之情形與其精神氣質;當句對如“砥中流障頹波”“礪磨劍斬鯨鱷”,在古詩中加入對仗,增加了詩歌容量,且自出新意。

二、對蘇軾人格精神的接受

我國古典文論,極重視作家個人才行與其藝術風格之關系。《文心雕龍·體性》:“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23]基于人格精神的統攝,蘇軾才有了文學上的逸宕氣度。蘇軾之氣,乃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氣節,是胞民與物、以德報怨的氣度,是文學藝術上酣暢淋漓,姿態橫生的奪人氣勢[24],是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流露出的清雅之氣。“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8]431,是坡仙超越世俗風范的最佳注腳。蘇軾一生力圖超越世俗,爭取精神獨立自由的努力,這“貫穿了他的一生,也自然地融匯在他的文學創作中”[24]。故此,統攝于其人格精神之下的“氣”,成為了蘇軾整體文化形象的特質。

裴文禩《留別盛錫吾觀察》詩云:“香山愛閑居,留司夸中隱。東坡太豪縱,詩人例窮窘。誰能繼白蘇,千載高風引。”[10]詩中表現了蘇軾境遇困窘,但仍不改亮節高風的高蹈人格。裴文禩摹仿蘇軾,固然有其詩才高妙、學識過人的緣故,但本質上,是蘇軾充沛的人格能量為其帶來的深層影響:“對前人藝術風格、技巧的汲取,唯有在與作者本人的思想生活、氣質個性融合之時,方能化血為肉,而后者更是決定藝術風格之底因。”[26]

蘇軾的人格魅力,深刻影響了裴文禩的人生態度。其心源情志很難不說是受到蘇軾的影響。越南詩人裴有造在其為裴文禩《輶軒詩集》所作序言中,對裴文禩身上所體現的“氣”有充分的闡釋。裴有造是裴文禩的忠實讀者,曾收藏有其數種詩集。中法戰爭之際,裴有造在戰亂中攜私家藏書避難。此間輾轉多地,最終只有裴文禩《輶軒詩集》一書得以完整保存。裴有造為該書撰寫序言,極陳原因,認為是裴文禩的“浩然之氣”使其立言不朽:

天地精靈之氣,其鐘于文人者常厚,而所謂浩然之氣,未必人人有之。故其立言而足以垂不朽者,皆氣之所形也。若夫氣不足者,綺句麗詞,卑靡成習,縱不銷磨于兵燹,亦終沉溺于波蕩之場,烏得長流于天地之間耶?此眾作之火于秦,而左國莊騷長鳴于萬世也……夫先生家珠江,蓍山居其西,靈英秀潔。其人清峻,素有軒昂之氣。年五十,以吏部少宰歸,結廬崔城之山。尋有北閫之命,力辭不赴。今松徑歸來,蕭然四壁,吟詠自如,亦足以知其氣不可奪者矣。[25]

所謂氣,首指人格氣度。裴有造評價裴文禩“其人清峻,素有軒昂之氣”。阮朝后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阮仲合、阮文祥等朝臣孱弱腐敗,裴文禩雖在阮朝充辦閣務多年,但他不屑于宮廷中的蠅營狗茍:功名利祿之爭,故“力辭不赴”,選擇“蕭然四壁,吟詠自如”。因多次參與地方剿匪事,他深諳民生疾苦,與底層民眾的情感聯系十分緊密。在北使中國期間所作《登松山偶筆》一詩,也滲透著強烈的民本思想:

江岸松山蒼,松陰覆岸涼。山下數家村,山上松倚墻。梅花或點綴,四圍雜修篁。此中多老人,問訊揖余詳。植松三萬株,兒孫各成行。松葉可覆屋,松木足代糧。松根嘗作藥,松脂飲為漿。枯條以煮薪,時聞十里香。風來拂石臥,濤聲滌我腸。卒歲每憂戚,豈知行役忙?愿作太平民,白頭終此鄉。感言偶命筆,撫松傾一觴。[1]230

以“松”維生的村落,民風淳樸,令裴文禩感觸深刻。蘇軾存世詩文中,與“松”相關的詩文蔚為可觀。“松”是蘇軾人格精神的寄寓,蘇軾曾在故鄉眉山植種青松數萬,以惠鄉民。故東坡與松在精神境界上,達到了一種“會通”。東坡之愛松,“起源于個人種植的愛好,歸結于儒家文化精神中歲寒后凋的文化根脈”[27],充溢于筆下的詩美世界,是其人格力量的源泉。同樣地,裴文禩借由對菊的喜愛以勉勵自身。在《輶軒詩序》中,裴有造稱裴文禩為“珠江菊亭先生”,知“菊亭”亦為裴氏一別號。以菊自號,可見菊在裴文禩筆下不僅是物候更迭的象征,更是卓爾不群之氣骨的體現。正如東坡故園多松,裴氏栽菊,蘊含的是對精神境界的求索。據裴氏詩歌可推知,其居所曾栽有菊花,如“故園憶賞菊,作客背他鄉”(《寄贈朱云門道臺兼柬李伯鵬別駕》)[1]209、“故園明月照,應有菊花開”(《九日悶作二首(其一)》)[25]、“昨夜涼回枕簟清,坐懷黃菊繞園行”(《鮮閟絕句(其四)》)[25]等詩句,蘇軾以松勵己,裴文禩亦以菊明志。

東坡行跡萬里,行止以松風入詩;裴文禩北使時多有思鄉之感,而菊成為其情感寄托的象征。農歷九月,適其逗留湘中,《楚南舟次偶成》詩云:“滿船送我湘中菊,憑喚靈均酌一杯。”其詩自注曰:“是日諸舊友送菊十余盆,佳色可喜。”[10]他在《偶詠》一詩寫道:“細雨斜風百草衰,菊芽蘭秀夢中遲。那知九十秋光盡,一夜佳人慰所思”,詩自注曰:“九月廿九,從者上岸,采得蘭菊花數枝,夜深把玩者久久。秋殘客久,忽然得此,匪夷所思,偶爾成詠。”[10]以花喻佳人,可見其嗜菊之心。裴文禩亦追求清雅的生活方式,以陶冶情操。《重登浴翠山留題》詩云:“采菊煎茶秋色早,高樓落照影峰西。”詩自注曰:“上出甘菊葉,可烹茶。香味與花比。”[1]179-180

氣,又指民胞物與之氣。裴文禩親民濟民,關心民眾的生存狀態。北使期間,裴文禩途徑黃河,正逢當年大旱。與野店主人交談有感,寫作《黃河饑民鬻子行》一詩:

白沙漭漭穀不吐,我行秋天尚酷暑。日落驅車宿野店,主人夜半啼不語。呼燈醒起殷勤問,欲言未言淚如澍。自云少壯事戎行,老去歸耕一何苦。是邦河水昔為災,流離僅存十之五。幸今鯨鱷無波濤,跤龍慵睡又嗇雨。連年旱魃亙千里,東皐南陌成焦土。誰似坡翁神鬼知,歲歲有祈難不許。下策亦或刑白鵝,空中安見商羊舞。豐隆屏翳太無情,肯來消滴竟何補。禾不立苗麥坐枯,東西就食者千數。余生龍鐘未即死,家貧父子難相聚。鬻去他人慘離別,坐視窮餓頗猶愈。可憐南北共王民,吾身萬物皆胞與。疾痛疴養本相關,誰云被此中情阻。我聞皇范休咎徵,感召摠由人事取。如今時政少闕失,恒旸何事逢神怒。吁嗟乎黃河之水何日清,能使斯民見太平。好生天意豈如此,兵荒歲運終當更。[10]

“誰似坡翁神鬼知,歲歲有祈難不許”,所指為蘇軾祈雨事,寄托了裴文禩對生民百姓的憂慮。綏理郡王阮綿寊評批曰:“懇惻仁人,心事即使臣心事。”[10]裴文禩激賞蘇軾履行求雨職責時信神而不懼神的思想態度。“下策亦或刑白鵝,空中安見商羊舞”一句,則是襲蘇軾《答郡中同僚賀雨》詩意:“天地本無功,祈禳何足數。渡河不入境,未若無蝗虎。而況刑白鵝,下策君勿取。”此詩呼應蘇軾作《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諷刺朝廷“畫龍斬鵝祈雨法”一事。詩曰:“長笑蛇醫一寸腹,銜冰吐雹何時足。蒼鵝無罪亦可憐,斬頸橫盤不敢哭。”[8]187不僅展現了裴文禩對東坡軼事、游蹤的隨處輒發,還可看出他受到蘇軾人格力量的感召。我們可以從裴文禩的許多詩作中,感受其因關愛生民所引發出的一種情感之弦的震顫。如《聞山城大雨三日,淅江暴漲,水深七八尺,田禾傷損,惻然有懷,爰賦長歌一首》:

禾頭盡生耳,黍豆半偃折。農圃無消息,傳舍商旅輟。朝夕謀一飽,將來恐難愜。聞言若有感,涕淚生倉卒。滄海猶橫流,東京余戰伐。所賴西北民,壯士多熱血。昨日訪此州,穗潁方秀發。取禾幾百億,獲稻將十月。竊為斯民喜,已過霜降節。如今艱難日,財力亦云竭。惟愿年屢豐,積貯幸無缺。[25]

同樣的,不管是前篇“能使斯民見太平”抑或是《山城大雨》一詩中的“惟愿年屢豐”,都體現出裴文禩對底層百姓的深切關懷。除此之外,他還時常在詩歌中流露出對鄉村生活的關切。他的七言絕句“若耶玉開路非賒,清絕香泉澤萬家。山下落梅初遇雨,正無人不飲荷花。”(《蓮湖》)[26]自注曰:“村人共飲此水。”唯有親民愛民之人,才會常常將視野投向民眾的生活細節。

三、結語

裴文禩的人生經歷,與蘇軾有許多相似之處。他仕途跌宕,為人正氣,親民愛民,這些均是其接受蘇詩之前提。裴文禩之“氣”與蘇軾之“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對蘇軾的接受不僅在于文學創作,亦體現于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是一種全面、深致的接受。裴文禩對蘇軾及其詩歌的接受,深植于儒家文化精神之中,超越了時代、跨越了國界,此為域外蘇軾及其文學的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注釋:

①裴文禩《萬里行吟》蓍山刻本又作“數聲橫笛泝流光”。

②裴文禩《萬里行吟》蓍山刻本又作“水色村容雨后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av色爱 天堂网| 一区二区自拍|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精品一线天|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婷婷六月天激情|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麻豆精品在线|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五月天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97se亚洲综合| 亚洲婷婷六月| 人与鲁专区|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熟女日韩精品2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热|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欧美a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