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珂,呂志偉,龍 紅,胡雙雙
心理學視角下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解析
王云珂,呂志偉,龍 紅,胡雙雙
伊犁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伊寧,835000。
為發揮體育課程思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將“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使用文獻資料法、交叉研究法、邏輯分析法,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勢所在與簡單原理。通過環境創設可以實現無意識層面的體育思政,體育課程可以在無意識層面上壓抑“本我”;通過體育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體育課程可以實現學生從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的轉變;通過體育課程可以實現思想政治知識內隱記憶的建構,體育課程可以利用情景記憶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效能。
心理學;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價值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明了高校各科各類課程必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協同建設的根本方向[1]。2017年1月,高德毅與宗愛東具象化地提出要發揮思政課“領舞”的作用,實現所有高校課程的“共舞中共振”效應[2],首次在學術界中對“課程思政”進行研究。開啟了研究討論“課程思政”的熱潮。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3]。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就要關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良性發展模式。思政課程,屬于“德育”的范疇,是為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開設的課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其本身有著邊界性與局限性,為了將“德育”嵌入到“智育”“體育”“美育”中來,在其他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課程思政”這個“學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體系”[4],將發揮其關鍵的靈魂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5]。體育的關鍵作用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綱要》的戰略目標提出,到205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6],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育事業的興盛是其應有之義。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使命與擔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能離開體育[7]。為實現以上重任,以及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3億人的健康生活指標,可以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的學校體育課程便成為主要影響因素。
然而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體育課程開不齊、開不滿,隨意被主科教師占用;少部分教師及校領導認為體育課不能為學校的升學率提供正向影響;少部分體育教師自身水平參差不齊、業務能力較低;學生營養水平雖然提高,自2010年來學生部分身體指標出現好轉(如肺活量),但身體素質卻依然不及20年前的平均水平,“小胖子”“小眼鏡”“小豆芽”還隨處可見;學習的壓力,開不滿、質量低下的體育課抹殺了學生好動的天性。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8]。“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僅是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和體育院校、師范院校的體育專業課程,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也要緊緊抓住“課程思政”4字進行針對化改革。“課程思政”提出以來,體育學術界也對“課程思政”如何融入到體育領域展開了思考:常益(2018)論述了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要義和可行性,認為應在大學體育課程目標上傳達思政教育理念,在課程內容上體現思政教育要求,在課程評價上確立思政教育標準[9];楊祥全(2020)指出了體育課程自信自強、頑強拼搏、團結協作、愛國奉獻、德藝雙修的思政優勢[7]等。筆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心理學層面對體育課程思政的優勢加以詮釋。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將人的意識分成3個水平,分為意識、前意識與無意識。意識是指個體可以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是心理系統中表層的部分,是心理內容的顯性部分;前意識是指一些關于事件與事實的記憶,也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意識水平,我們可以把前意識當做記憶的“抽屜”,雖然“抽屜”里的存貨不在人的手中,但也很容易獲取;無意識也稱潛意識,弗洛伊德將其定義為存儲著未被意識到的威脅記憶與原始動機的地方[10]。無意識是心理系統的深層部分,也就是意識的“水下冰山”,它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法國心理治療家伯恩海姆通過著名的“催眠后暗示”實驗為無意識與意識創建了清晰的連接。在實驗中,一名被試者進入催眠狀態,主試者在其處于催眠狀態時要求被試者在清醒后某個固定的時刻做出某個固定的動作(如“在10min后摸鼻子”)。被試者醒來后十分清醒,意識健全,處于正常的狀態,對于催眠之中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然而到了預定的時間,他頭腦里會突然出現摸鼻子的沖動,于是他有意識地做了這件事[11]。
盡管無意識被排斥在意識之外,但它仍然以某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控制著人們的行為。弗洛伊德對夢與夢的本質進行了闡釋,認為夢就是無意識的愿望的體現,它們往往不被社會習慣、風俗、法律、道德所接受,在通常情況下總是被自身的防衛機制所壓制,在人們進入睡眠時,這種愿望才可以經過偽裝和加工進入到意識層面而獲得滿足。弗洛伊德通過解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的3個意識水平;夢的顯夢和隱夢;人格的自我、本我、超我3種等級,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
3.1.1 通過教學環境的創設實現無意識層面的體育思政
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是周圍環境熏陶的結果,環境的優劣對于個體意識的塑造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體育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在教學環境的廣闊性、多元性、可塑性等方面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自然條件上,寒冬酷暑、風吹日曬的室外環境可以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在校園環境上,干凈整潔的校園可以培養學生的的衛生意識、生態意識;在場地場館布置與建設上,田徑場邊的標語、體育館里的獎狀獎杯、校園中的國旗、名人雕像、文化長廊,可以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拼搏進取的精神起到“目染”的教育引導作用[12]。在精神環境方面,學生與同學一同學習技術動作、與教師一起進行各式各樣的身體活動,有利于做到師生共情互通,形成師生共同體意識。
環境將這一個個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小元素,通過無意注意這種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潛移默化地深埋在他們的無意識中。每一種心理行為一開始都是無意識的,雖然這些在無意識中的思想不能直接進入學生的意識中,但它們會一直以間接、偽裝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學生個體的良性發展。
3.1.2 通過體育思政壓抑無意識的本我 本我(id)是人與生俱來的原始欲望、沖動和能量,追求享樂主義,完全處于無意識水平;自我(ego)是意識的部分,是本我與客觀環境的協調者;超我(superego)是人自身的監察機制,遵循道德原則,它有3個作用:控制本我、自我監控、追求完善。
人的自我批評和良心的官能是無意識的,并且無意識地產生著最重要的影響。體育課程一般通過身體練習的方式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在此期間融入思政元素,既重視知識技能傳授,又不放松價值觀的培育[13],可以達到既利用身體的疲憊壓制住“本我”的蠢蠢欲動,又可以給“超我”提供思想武器,使受教育者內在地進行反思和自我教育,達成一舉兩得的成果。
動機(motivition)是一個概括性的術語,美國教育和心理學家保羅·賓特里奇(1995)提出動機是一種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14],換言之,動機通過是由一定的目標引導和激發產生的原動力來推動個體產生行為進而發揮作用的。這種原動力最開始只是個體對目標的表面感性認識,通過外界環境的引導產生了主觀興趣,并最終上升為推動個體的行為。
我們現在把動機理論套用在學習的領域,那么學習動機就是個體由一種學習目標或對象指引,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傾向。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學生就會以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去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會有一定的動力使學習過程中的注意狀態和興趣水平保持下去。可見,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一定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十分必要的[15]。
3.2.1 通過體育課程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學生才能做到“能學”“會學”“堅持學”。章建成等人經研究發現,興趣是我國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排名最高的影響因素[16]。可見我國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十分濃厚,如果能將體育課上好;將體育課程思政貫徹好,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也可以遷移到思想政治上去。
區別于文化課的書書本本,體育課程在教學空間、方法、媒介等方面更加靈活。在學生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時,體育教師可以將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學生的思政學習建立聯結,使學生的興趣轉移到思想政治理論上來。在體育課程中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更能充分理解與接受。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女排精神、劉翔、姚明等中國體育界富有正能量的名人事例數不勝數,充分利用學生對他們的仰慕與崇拜,挖掘他們蘊含的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等精神,“偶像效應”會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與自己的運動實踐中更樂于接受他們傳播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實現體育思政。
3.2.2 通過從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的轉變為體育思政“鑄魂” 學習動機從內外維度來看可以分為兩類。外部動機是由外部誘因而形成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于學習本身,而是在學習活動之外。此時學生不是因為學習而產生興趣,而是對學習的某些附帶正向結果感興趣,例如取悅老師、獲得獎勵、避免懲罰等。內部動機是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而形成的動機。學習本身可以使學生獲得情緒上的滿足,它可以在沒有外界獎賞的刺激與懲罰的壓力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1960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J.S.Bruner認為內部動機才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17]。由此,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開始重視內部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如何在體育課上使學生對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體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思想政治知識不只是為了拿高分、排高名,而是為了通過學習榜樣的事跡、經歷與榜樣在形式上類似的運動實踐,獲得對榜樣更深層次的理解與代入,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其次,要多采用問答的教學模式,如:“是什么支撐了中國女排一步步獲得冠軍?”“比賽失敗后,我們要怎樣收拾精神、重頭再來?”鼓勵學生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實現學生自我決定的激發,完成學生對思政育人的自動內化,滿足學生的自主參與與能力實現[18]。最后,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清晰、及時、經常的反饋。結果反饋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與同學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進一步學好的愿望。發揮表揚對學生內在動機的積極作用[19]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記憶(memory)使人們保存和積累個體經驗的過程,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把曾經學習過的課文背誦出來;把記住的英文單詞、語法寫成句子;把掌握的運動技能說出來、做出來,這些都是記憶所能完成的工作。這種在頭腦中對過去經驗的保存與恢復的過程就是記憶[20]。
記憶的基本過程由識記、保持和回憶3個過程組成。同時,記憶還有著可以從內容維度劃分為動作記憶、形象記憶、語詞記憶和情緒記憶;從記憶的儲存時間和編碼方式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從記憶的意識維度劃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等多種分類方式。鑒于記憶形式、記憶規律、記憶影響因素的多種多樣,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服務于體育課程思政?將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3.3.1 通過體育課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內隱記憶的建構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指人們不能夠有意識地回憶,卻能夠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經驗[21],有著持久、抗干擾的特點。在刺激結構高度復雜,關鍵信息不明顯的情況下,使學生形成內隱記憶的內隱學習可能更有效[22]。我們在體育課程里融入思政內容的過程中,要著重為內隱記憶的形成創造更多條件。
其他課程的思政教學往往是一種外顯學習,即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意識活動參與,過分強調理性的力量。這勢必會造成學生靠意志去強迫自己學習思政知識,導致學生無意識中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抗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體育課程中,學生的學習重點與注意是放在運動技能與身體鍛煉上,此時教師潛移默化地將思政技能通過啟發、引導、釋疑等隱性方法傳遞到學生的思想中,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同時配合體育課程教學中歡樂的情緒體驗,思政內容的內隱記憶更容易形成,也更不會輕易消失。
3.3.2 通過情景記憶提高體育思政的實施效能 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是個體親身經歷的,發生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情景的記憶[23]。語義記憶(sematic memory)則是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對一般抽象知識的記憶。情景記憶同語義記憶相比,其差異是:(1)情景記憶的學習速度快;(2)先前對情景記憶信息的提取有助于以后相同信息的提取;(3)前后背景對情景記憶信息提取的影響更大。
相對于看著一個概念進行機械背誦,親身經歷過才會對這個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記憶起來也更快。在體育課程中,學生有機會將自己放在與體育榜樣的情境下,親身參與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就對他們當時的所思所想有了自己的認識,實現從對書本的恐懼、焦慮情緒向對體育運動的放松、歡樂情緒的轉變,同時提升了學生對思政知識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從無意識記到有意識記的跨越。
[1]戚 靜. 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3]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017.
[4]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89~94.
[5]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7(09):6~7.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國務院政府信息系公開專欄,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19.
[7]楊祥全.鑄魂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自身優勢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1):13~16.
[8]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
[9]常 益,張 姝.健體育魂: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6):136~141.
[10]白學軍.心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23.
[11](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談自我意識[M].石磊,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25.
[12]靳曉斌,楊紅果.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探析[J].青少年體育,2020(12):28~29+50.
[13]董翠香,樊三明,李夢欣,等.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解決的問題及實施路徑[J].體育學刊,2021,28(02):65~71.
[14]Schunk D H, Pintrich P R, Meece J L.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5]周 磊.體育特色中學的校園氛圍、學校歸屬感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0,v.39;No.188(04):124~128.
[16]章建成,張紹禮,羅 炯,等.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1):3~18.
[17](美)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80.
[18]王 鈺,孫延林,戴 群,等.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運動心理學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1):17~22.
[19]桑月標.基于心理學理論的體育課程有效教學探討[J].四川體育科學,2018,v.37;No.177(05):44~48+56.
[20]盧家楣,伍新春,桑 標.現代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41~142
[21]魯忠義,杜建政.記憶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9.
[22]顏 敏,汪珂永.大學生內隱學習需求與運動技能的契合發展[J].四川體育科學,2017,v.36;No.171(05):107~109.
[23]周文語. 情緒效價與自我參照對情景記憶新/舊效應影響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9.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WANG Yunke, LV Zhiwei, LONG Hong, et 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opera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moral education" with"phys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simpl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cross researc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suppress "Id" on the unconscious level;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intere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n be stimulated,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rnal motivation to internal mo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licit mem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ituational memory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1007―6891(2023)06―006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14
2022-10-06
2023-10-1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一般項目:協同育人視角下新疆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21BTY178);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基于教學信息技術構建TPACK視域下民族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研究(ELA180502)。
呂志偉(1982-),男,新疆昌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思政。
G8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