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健,陳 青,莊堅彬
人本管理理論視閾下的文化教育領域體系建設——廣東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管理體系補闕管窺
陳明健1,陳 青2,莊堅彬3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廣東 佛山,528225; 2.廣東工業大學體育部,廣東 廣州,510080; 3.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中國 香港,999077。
本文基于人本管理理論,通過調查采訪、資料收集等方式,初步整理了廣東省普通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在文化教育領域的發展現狀。調查結果發現,廣東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文化教育領域普遍采用傳統的集權式管理,組織管理體制僵化,且忽視了以“人”在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影響,而高水平運動員在文化學習方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往往較低,制約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形成以人本管理理念作為管理的主要價值取向、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以及優化人本理念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管理模式,成為了當前高校運動員管理體系的主要改進方向。
體育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人本管理
20世紀中葉,美國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論-Y理論。在這一理論體系中,麥格雷戈結合了兩種理論,即X理論與Y理論。X理論是指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其特點是工作者的人性和工作態度很少被放入管理者的考量范圍內。相對的,Y理論則是將工作者的人性和工作態度視作管理工作中關鍵的影響因素。兩者的矛盾與結合,共同構成了人性管理理論的核心,即管理者應當通過提高工作者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權利,使工作者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達成管理目的[1]。
傳統的管理體系是以機器為中心,人往往作為配件出現。而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人在管理體系中的作用變化。換句話說,最缺乏的不再是物,而是高素質的人才。因而管理工作中的重心,也由物轉向了人[2]。同樣,針對高水平運動隊(以下簡稱“運動隊”)的管理,傳統體系中的管理者在達成管理目的的同時,往往會損害運動員自身的基本權益,而人本管理理念,可為管理體系的轉型提供方向與路徑,能夠提高管理效益,達成建設“運動隊”的初衷,即為國家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組建大學生代表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推動教育全面發展與建設[3-4]。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模式基本趨同。本文通過對廣東省部分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管理體系的分析,窺得廣東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管理體系的現狀與不足,并基于人性管理理論,進一步探討改進與完善的路徑,旨在傳統管理方式的現代化轉變,即關注重點從“人治”轉變為“人性”,將運動員自身權益納入管理考量范圍,在管理模式中增添人文關懷,提升運動員價值歸屬感[5],而其意義不止于提高管理體系的質量與效益,更是對運動員本身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來自廣東省具有高水平運動員招生資格的7所普通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的高水平運動員(簡稱“運動員”,下同),以及部分教練、管理者。
本文研究分為兩個部分,即前期資料收集、現狀總結,以及后期的理論分析與補闕探討。
在前期資料收集、現狀總結的部分,本研究將在每所高校隨機選取35名“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同時邀請3-5名教練或管理者進行深度訪談。通過一系列的調查采訪,以及文獻資料的收集,本文將對現階段“運動員”個人學習、生活狀態與目前管理體系中文化教育領域現狀進行初步整理和總結。
而在后期分析探討部分,本文將在人性管理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理論的核心要素,對現階段“運動員”個人學習、生活狀態,以及目前管理體系文化教育領域現狀的不足進一步研究,剖析其形成原因,并對其進行補闕研討,探尋高水平運動員管理體系文化教育領域發展的新方向與路徑。
本研究中所發放的調查問卷,涉及“運動員”在大學階段學習、生活中的多個維度,力求全面考量其大學階段個人學習、生活的真實狀況。維度涉及入學前運動員等級、學習目的與重心、學習時間分配、學習效率與成績、學校相關政策、日常生活適應程度、“運動員”本人對于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建議等。
問卷調查共發放245份,回收的有效問卷共218份。本研究通過整理發現:
“運動員”在入學前均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的等級標準,而在入學后約83.5%的同學認為文化課作用重要,但由于本身文化基礎較差,且難以兼顧,仍選擇將自己的重心放在專業運動技能訓練,而非學習文化課。
在學習時間分配與效率方面,有約91.3%的同學表示,專業運動技能訓練占了大部分的時間,使得學習效率較低。
在學校管理政策方面,參與調查問卷的高校同學反饋基本類似,學校關于學習方面的規定相對寬松,面對專業賽事均以獎勵學分、降低分數、獎金鼓勵等方式激勵參與。
而在日常的大學學習、生活中,約86.7%的同學表示能夠較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節奏和環境,與非運動員同學有日常交流;約78.9%的同學則表示與非運動員同學交集較少,在日常大學生活、學習中習慣單獨行動,或是與運動員同學合作;而約有6.5%的同學表示不適應日常的大學生活、學習節奏,學習成績出現不達標的情況。
問卷最后詢問了“運動員”本人對于文化教育領域的想法或管理建議,大部分的同學還是表示對此迷茫,沒有明確方向,而有小部分同學對于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改變當前個人現狀的主觀意愿,但同時也反映難以得到相對應的幫助與支持。
通過上述對問卷數據的分析整理不難發現,現階段“大學生”在個人學習、生活方面,大部分人缺乏自主性,學習目的不明確且重心偏頗;學習的時間分配不均衡,文化課學習時間被擠壓;學習效率低下致使成績不佳,容易出現重修(補考)的情況;學校相關政策寬松,對文化課的學習有特殊優惠;一些同學沒有融入普通大學生群體,獨來獨往,與非運動員同學在學習、生活方面均交流較少。
在與各高校教練和管理者的深度訪談中,本研究通過了解其學歷資歷、所處體系層面、管理理念與態度、管理模式總結、管理政策分析以及對管理體系的改進意愿,總結歸納出目前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體系所呈現的特征,如下:
(1)管理體制主要以行政協調為主導,體現在管理方式上為上下級隸屬關系,通過縱向的信息指令和行政手段來調節和控制,是一種垂直的管理體系。雖然其有利于整體協調,便于統一指揮與集中管理,但由于缺乏橫向的協調,各部門間互相推諉,管理效率低下。
(2)輕視“運動員”的文化學習,片面追求運動成績。許多學校給“運動員”制定了“優惠”政策:根據“運動員”為學校做出的貢獻,可以給予相應的學分獎勵或特殊待遇。
(3)激勵機制固化且單一。目前各高校對“運動員”的激勵手段主要還是集中在發放獎金、獎勵學分和降低及格分數線等傳統手段上。此種獎勵模式難以激起“運動員”的奮斗動力與學習熱情,甚至可能會使其懈怠和輕視學業課程。
從以上整理總結的研究結果中,不難發現目前“運動員”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體系仍然十分傳統,屬于集權管理模式,即體制傳統、僵化,組織及操作方式偏于教條,是一種封閉式的人力資源管理。這種傳統管理體系,從內、外環境雙重制約著“運動員”在文化教育領域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運動員”才能的發揮、個性的發展,十分不利于“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查閱文獻等方式,本研究發現:
現階段“運動員”在個人學習、生活方面缺乏自主性,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無法適應和融入大學的學習、生活節奏;雖然部分主觀意愿較強,但較難得以實踐。而目前管理體系中的文化教育領域,管理模式和思維被固定化,獎懲性管理成為管理核心,管理員失去了其導向功能和調控功能,與“運動員”溝通不暢,甚至出現組織目標與“運動員”實際需要脫節的情況。總體說來管理方式較為傳統,即以“事”與“物”為中心,忽視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圍繞需要結構展開,是人本主義中十分重要且經典的理論之一[7]。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層次是逐級遞增的,從低層次到高層次,最終,人將產生高層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樣的、多層次的,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某個需要會占據主導地位,而這一需要將支配人的行為。這被稱為主導需要[8]?!斑\動員”在大學生活中最基本需要是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而另一需要是個人素質全面發展。但是,相當一部分“運動員”學習與訓練的成績都不盡人意,且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也不足。因此產生了更為復雜而特殊需要: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心理的自尊和榮譽需要、迫切的角色轉換需要、實際的自主和公平競爭需要、必要的自由發展需要。
“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作貢獻”[9]。“運動員”在完成個人學業的同時,還需要保持訓練為每年的省級甚至國家級賽事做準備。在學習、訓練與比賽的多重壓力下,其面對這個人利益與集體榮譽、專業學習與訓練比賽的尖銳矛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為緩和與化解矛盾提供較好的角度和思路,并且“科學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標準,把加強基礎與強調適應性有機結合,著力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是解決“運動員”的出口問題,實現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10]。同時,在相關領域中,也有學者提出了類似觀點。倪金福[11]認為,隨著現代運動理論體系的發展和訓練實踐的深入,管理者應當結合生物學和社會學兩方面的規律,并提出了基于人文特質的訓練原則。而李躍進[12]也指出,競技體育回歸人性,堅守文化教育的本源,覺醒運動員的主體意識并培養其人文素質,是客服競技體育異化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運動員”的培養宗旨應是:充分考慮高水平運動員的特性需要,促進其智能與體能均衡發展,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達成個人發展的需求的同時,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運動員”文化教育領域管理體系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制度性體系與文化性體系。
制度性體系包含三個維度的要素,即約束性機制、壓力性機制和動力性機制。所謂約束性機制是指制度上的規范和倫理道德規范。壓力性機制是指來源于競爭和目標責任的壓力。而動力性機制是指利益激勵和精神激勵的機制。
文化性體系涵蓋了4個維度的要素,即學訓物質文化、學訓行為文化、學訓制度文化與學訓精神文化。學訓物質文化是指運動隊史、模范人物簡介、運動隊標識、學訓環境等文化因素。學訓行為文化即“運動員”在學訓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具體表現為學訓活動作風、精神風貌、人際關系等。所謂學訓制度文化則是指運動隊領導體制、運動隊組織機構、運動員管理制度等。而學訓精神文化主要指價值觀、團隊精神、敬業意識、倫理道德。
制度性體系是組織對“運動員”進行程序化、規范化管理的制度性要求,使管理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規范“運動員”行為的保障性規范體系,是“硬”的管理措施。而文化性體系則是通過有效的學訓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引導、激勵機制的驅動,使“運動員”自動自發地按照管理者所期望的行為方式和目標開展工作,是一種“軟”的管理措施。
然而,制度與文化不是決然割裂的,它們往往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制度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制度的升華,共同組成“運動員”文化教育領域管理體系。
因此,“運動員”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體系需要“兩手抓”,即一手抓制度的構建,以制度為法理框架,引入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而另一手應抓文化的培育,充分發揮文化的激勵導向作用。如此才能產生管理的復合效應,充分而全面地發揮管理體系的優勢。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創造相應的環境、條件,以個人的自主管理為基礎,以組織共同愿景為引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13]。個人的自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核心,而這又與其自身的素質關系密切。國家二級水平以上的“運動員”往往經過長期且系統的專業訓練,因此對于專項運動技術有較深的認識,也有較高的技能水平。不難發現,“運動員”人本管理的實施條件是充足且成熟的。
人本管理把人作為組織最重要的資源,強調在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性,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周詳的資源開發和文化環境建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在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與主觀能動性,促進人在工作中高效率、高質量、高成效,從而最大程度達到組織的發展目的[14]。而在“運動員”文化教育管理中,這一理念則要求管理者主動為他們制定規范準則,建立制度框架,提供輔導指引,達成環境條件[15]。管理者應該關愛每一位“運動員”,營造溫馨的學訓環境;尊重“運動員”,關注和重視其個人成就,維護個人尊嚴,肯定個人價值。這種管理模式,有利于鼓舞士氣,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使管理者和“運動員”和諧相處,實現最大化的管理效能[16]。
目前,文化教育領域管理體系的不足是“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原因。
正如“目標設置理論”中所提到的:具體且可完成的目標,其激勵作用才是最有效的[17]。只有基于“運動員”的特性需求,設置與其個人目標相適應的培養目標,才能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這種措施的具體表現為:(1)將抽象性、概念性的學校發展規劃和目標,具體化并細化成一系列的小目標,并將小目標與“運動員”的學業目標相結合,通過宏觀調控與微觀落實的共同作用,發揮目標對其的激勵作用;(2)通過合理的方式,激發“運動員”學業上的競爭欲望,如設置略高出其基礎水平的達標分數,激發其競爭斗志;(3)將學校的榮譽和社會聲譽與“運動員”個人榮譽感和責任感相掛鉤。所謂的個人榮譽感和責任感不僅僅指專業運動技能方面,也包括文化課程知識方面。通過學校與“運動員”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方式,激勵其奮發拼搏。
價值觀的互相認可與兼容,是管理者與“運動員”雙方在活動過程中互相理解并達成合作的認識基礎。因而應該注重管理者和“運動員”兩者的價值觀念傾向性與行為方式之間的密切關系,建立與學訓發展目標相輔相成的價值體系,發揮其激勵、凝聚、導向、約束等作用[18]。
此外,還應培育積極的學訓文化,營造優良的學訓氛圍,并通過文化的熏陶,促進個人的發展,達成組織的宗旨。優秀的學訓文化,是將組織所倡導的價值體系與每一位“運動員”的生活相結合,令其深刻融入文化環境,在文化中成長,并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在心理學家維克托·費魯姆所提出的“期望理論”中,人重視渴求滿足一定的需要的,并且會設法達到一定的目標。因此,某一組織行為的強度,往往取決于行為主體對于這一行為所能帶來的某種特定結果的可能性判斷,以及這種特定結果對行為主體的吸引力。而這一過程通過公式可呈現為:激勵=效價×手段×期望。[效價指行為主體對所能獲得的報酬的需要程度;手段即獲得報酬過程中的努力方式;期望則是行為主體經過自身努力所能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不難看出,在上述公式中,其中任何一項要素為零,激勵則為零[19]。而在“運動員”管理體系中的激勵體制中,效價即“運動員”的需求,手段指其完成需求的努力方式、方法,期望則為其自動力。
需求與動機是密切聯系的,動機源自于需要。而對一個人而言,最強烈、最穩定的動機,即主導動機。因此,想要激發“運動員”的主導動機,首先要了解并滿足其主導需求,而“運動員”的主導需要是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各項素質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主導動機被激發后,自動力將會提高,進一步促進其改變,實現大學生運動員向運動員大學生的轉變。
對“運動員”評價指標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即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但是,在大多情況下,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往往是一對矛盾體,并存在一定的反比關系:運動成績好,學業成績相對較差,反之亦然。因此,想要“運動員”在為校爭光,提高運動成績的同時,學業成績也達到了一定要求,滿足畢業要求以及未來發展需要,就必須找準一個交集,或一個理想的結合點,才能促進“運動員”學訓的積極性、主動性。
結合調研結果中“運動員”兩方面成績的實際情況,本文發現:現階段,各高校對于“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考量標準差異巨大,令不同高校“運動員”在平衡兩者關系時,面對著不公平的狀況。如比賽加分方面,部分高校的加分情況明顯過高,令“運動員”只偏重一方,失去了其內在動力,在其步入社會后面對困境更加無力;而部分高校加分過低,雖然能迫使“運動員”投入更多精力在學業方面,但在超出其能力范圍的學業課程中,打擊了其自信心,同樣失去內在動力。
由此可見,各高校對于“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應有統一客觀的考量標準。在結合不同高?!斑\動員”的平均學業能力,結合體育成績,制定獎勵機制,令其認識到學業成績與體育成績可以得到平衡,不必在兩者之中抉擇猶豫,從而全面提高其個人素質,在滿足其畢業要求以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同時,積極為校爭光。
實地調研表明,雖然許多高校明文規定“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由學院負責,但現實的情況是“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處于無人監管下的狀態,任課老師與“運動員”、任課老師與教練員之間(輔導員與教練員之間)缺乏溝通,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不佳,同時“運動員”過去的訓練經歷中的習慣在高校延伸,增加了“運動員”融入仙緣生活的難度,變成了特殊群體。
實行教練員全面負責制(“運動員”的學業成績、比賽成績與教練員業績掛鉤)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高校運動隊的教練員的專業訓練理論基礎和實踐經歷都較為扎實,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學歷資歷背景,而這在“運動員”學、訓、賽的體系培育中,能潛移默化地影響“運動員”,是第一任老師,也是引路人。另外,教練員在溝通過程中,有意識地讓“運動員”本人參與其中,其不但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梁,協調雙方溝通,而且也通過令其明確自身發展方向與路徑。這種制度不僅有利于學訓文化的形成,而且有利于“運動員”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行為的變化,促進運動員大學生向大學生運動員轉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運動員”學訓賽的精神動力,是“運動員”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是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管理學角度看,思想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睂⑺枷胝喂ぷ鳚B入“運動員”文化教育管理系統中,理解、關心、尊重“運動員”,及時問題并解決;引導“運動員”明確組織的培養目標,當自身需求與價值判斷一致時,其行動的方向、程度、方式就會進一步的確定并加強,有助于組織目標實現,提高管理實效。
綜上所述,基于“運動員”的個人發展情況,以及目前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體系現狀,應以形成以人本管理理念作為管理的主要價值取向,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優化人本理念下普通高校“運動員”文化教育領域的管理模式為改進方向。本文基于人本管理理論,分析了“運動員”的需求特性,從學校在培養和管理過程中的目標設置、管理方式、培養體系等方面入手,建議雙方設立共同的目標,培養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創設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組織目標實現的學訓文化,實現高校與“運動員”在文化教育領域管理體系的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發揮這一體系的優勢性與先進性。
[1]高文佳.淺析企業的人性化管理[J].中外企業家,2013(01):59~60.
[2]周愛國.我國國家隊運動員人本管理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3]歐健昌.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布局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9.
[4]閆 燕. 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02):78~82.
[5]汪 剛. 人本原理在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管理中的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08):124~125.
[6]段飛星. 高校高水平籃球隊管理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0):77~81.
[7]楊文軒,陳 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4.
[8]林偉健.管理心理與激勵策略[M].香港: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2000.129,149.
[9]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3號)[M].2005.
[10]陳建民,熊茂湘,譚新麗,等.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專業學習管理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02):121~123.
[11]倪金福.論現代運動訓練原則中的人文特性[J].體育科學研究,2003,7(03):63~66.
[12]李躍進.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人文素質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3,10(01):110~112.
[13]趙云鵬.學校學習型組織的案例、建立原則與策略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5):162~162.
[14]董 青. 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6):9~11.
[15]尚水利.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本質與融合探究[J].領導科學,2020(08):8~10.
[16]李安娜. 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中的運用[J]. 體育文化導刊,2004(10):57~59.
[17]劉志文,何宇媚. 基于激勵理論構建高校教師工作績效評價體系[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1):11~14.
[18]丁海勇,韓 冬,邵 斌,等. 我國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03):374~376.
[19]陳樹文.組織管理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90~92.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Fie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On the Supplement 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 Level Athletes in Gener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CHEN Mingjian1, CHEN Qing2, ZHUANG Jianbin3
1.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225,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3.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999077,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 of high-level athletes in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centralized managemen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field and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s rigid,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ignored. Moreover, the positive initiativ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of high-level athlete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learning is always low, which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refore,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 as the main value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establish a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system, formulate a humanist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mode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 for high-level athletes in Colleges.
Phy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Colleges; High level athletes; Culture education; Humanistic management
1007―6891(2023)06―0118―05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25
2022-07-07
2023-07-21
2019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普通高校大體育課程構建與實踐的研究”,項目編號:SJJG20191216。
陳青,(1963-),男,海南文昌人,廣東工業大學體育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訓練與管理。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