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俊宇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2023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其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部署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明確了底線任務,即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同時,部署了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進而實現“兩新”,即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2]。
在此背景下,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
2020 年11 月最后一批貧困縣摘帽,標志著黨和國家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3]。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脫貧地區實現振興的保障,是脫貧人員走向富裕的重要前提。其核心內容是持續保障“兩不愁、三保障”[4]。“兩不愁、三保障”是指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5]。各級政府應在有效銜接過渡時期,將此要求和指標作為工作重心,做到脫貧不脫政,持續保障脫貧人口的基本需求。
由于脫貧地區剛剛從貧困中走出,其內生創造力不足,不能形成良性循環,往往會因為勞動力不足、人員結構不科學、鄉村治理能力不足、疾病等原因再次返貧。因此,建立完善的動態防返貧監測機制,動態監測所有脫貧村的人均年收入、家庭情況等信息,設置返貧收入預警線,將遇到突發事故、重大疾病等情況的家庭納為監測對象,實施一對一幫扶,是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的重要舉措,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抓手。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旨在降低脫貧地區返貧的可能性,解決脫貧人群的基本生存問題,夯實走向富裕的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前提。
脫貧地區的生態、產業、人員、制度等基礎條件提升之后,如何使該地區走向富裕是另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 年12 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的“三農”建設、經濟社會發展邁入了新階段,其現實需求是達到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緩解相對貧困的躍遷,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其核心是激發農村地區的內在活力,利用廣泛且深厚的農村基礎改善民生,釋放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這點上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在為脫貧地區實現共同富裕保駕護航,關系到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助力縮小城鄉差距。
鄉村振興包括五個方面的振興,分別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囊括了脫貧地區發展中的各個方面,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環節,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從這個層面看,鄉村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另一種形式,可從根本上改善群眾的生活質量,杜絕脫貧地區返貧。
在過渡期,一線的實踐工作從原來精準性工作轉變為全方位、多領域的統籌性工作,工作重心、方式方法出現了層次遞進,基于此,提出有效銜接的概念。銜接的本意是聯結,是將兩個具有一定共性的不同事物聯結到一起,存在過渡的含義。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個戰略并非完全相對獨立,前者是在2015 年提出,后者是在2018 年提出,均是國家發展戰略,存在必然的聯系。
第一個聯系是兩者的目的一致性,其均注重“三農”問題,強調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目的是解決農村地區落后的實際問題[6]。
第二個聯系是主體的一致性,其都是以農民為主體,以激發、激活農民創造力為目的,發揮其主體作用。雖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著如此的一致性,但兩者之間仍存在諸多不同。脫貧攻堅屬于點對點的精準性戰略,具有短期性的特征。鄉村振興是為了實現全方面的發展,具有長期性的特征。因此,鑒于兩個戰略的重要性、復雜性、系統性,為了不脫離實際,遵循客觀規律,把握循序漸進的總體原則,有效銜接成為從脫貧攻堅戰略過渡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橋梁。
由此可見,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一定的協同耦合性,有效銜接順利開展可保障過渡期順利完成,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使之反哺脫貧成果,成為脫貧地區走向富裕的強大機制保障。
現階段,S 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日益高漲。該村平均海拔800 m,戶籍人口900 人,主要以羌、藏、漢等民族同胞為主,轄5 個村小組,村民委員會配有5 名常職村干部。研判該村地區、資源、業態等基本情況后發現,農村旅游和高山特色農產品是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建成民宿兩家,獼猴桃種植初步形成規模,產業結構得到一定優化,但在實際工作中依舊存在一些困難。
S 村屬于半高山村落,依路建村,轄區內大部分土地割裂度較大,平整連片的土地較少,無法進行大規模種植,以每戶個體種植為主,很難吸引企業承包,導致產品質量、數量無法得到保障,市場競爭力弱,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不足。除此之外,資源要素的緊缺,例如人才匱乏、技術有限、資金緊缺等,導致村民只能發展要求簡單、類型單一的產業,限制了村落的業態發展。
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是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內在動力。當前,S 村常住居民主要是老人、留守兒童和大齡婦女,僅能從事一些簡單的種養殖、服務類工作,導致農村缺乏可用的人力要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阻。
同時,人才的緊缺也是遏制發展的痛點。雖然村民委員會有5 名常職村干部,但是其中最高學歷為高中,50 歲以上2 人,90 后僅1 人。無論是年齡結構還是教育結構都存在較大問題,導致村民委員會的治理管理水平有限,無法研判整村旅游發展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方式、優質產品開發、旅游示范戶打造等問題。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可保障黨對農村工作全面領導、同心共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開展鄉村振興戰略。
S 村的基層黨組織存在年齡結構、教育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導致黨建工作缺乏創新性和效率性,未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作用。同時,在鼓勵、培養、吸收優秀分子入黨方面有待加強,后備力量不夠充分。除此之外,在標準化、規范化、親民化的建設過程中存在不足,在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方面還有明顯差距,未能有效形成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有效運行機制。
厘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生邏輯之后,結合S 村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從五個方面提出“12335”項目工作法。
項目工作法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工作引領,并貫穿項目工作法始終。規范組織建設內容,對接各級優秀黨組織,學習建設經驗,提升組織力和凝聚力。持續加強學習教育,以組會、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夯實基層黨組織干部的綜合實力,以點帶面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組建一支“能打勝仗”的基層黨組織,為工作法實踐提供保障。
鄉村振興產業業態的培育需要結合村落的資源要素進行綜合研判,針對S 村提出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要重點突出兩個優勢。第一個優勢是突出區位優勢。S 村距市區15 km,市區建有西南地區較大的主題游樂園,常年客流量居高,“半小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可以為S 村的農旅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客流。第二個優勢是資源優勢。S 村平均海拔800 m,森林覆蓋率達到70%,氣候適宜,適合發展農旅康養產業。S 村的業態發展要著重培育契合以上兩個優勢的產業,即農村旅游業。
對該村產業發展進行研判定位后,針對發展要素的困難點進行整合。
一是對資源進行整合。青壯年外出務工和部分村民在縣、市購買房屋,致使村內的閑置民房和宅基地較多,村委會可以通過整體流轉的方式,將部分住房承包給第三方進行裝修改建,建成具有鄉村特色的民宿。一方面,可以節約房屋改建成本,容易尋找第三方合作;另一方面,原汁原味的農村住房更符合農旅的本質,更容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二是對資金進行整合。目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如火如荼地實施,各級政府都提供了利好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加上社會各方面的定點幫扶,專項資金的供給不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對于資金的申報、統籌管理和科學使用。
三是對人才進行整合。積極鼓勵本村人才返鄉帶頭致富,為人才提供相應的就業、創業環境和利好政策,充實本村的人力資源。同時,優化投資環境,增強招商吸引力,吸引有想法、有資本的人才投資建設。
項目工作法的核心思想是完成人居環境、鄉風文明和監測機制三個方面的建設,前兩個建設是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夯實基礎,包括道路改擴建、自來水使用、環境衛生、民俗村規、精神文明建設等,旨在將鄉村變成有吸引力、活力、魅力的美麗村落,成為消費者和投資商的青睞對象。建設監測機制是堅守防返貧的最低要求,通過動態的防返貧監測機制和點對點幫扶舉措,對可能出現返貧的農戶進行監測,守住紅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積極對接高校和業內專業人士,分析研判村情,自上而下地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設計工作,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發展困難點,細化建設舉措,逐一解決問題。充分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掌握最新政策動態,了解本地發展規劃,實時進行本村的規劃動態調整。
二是做好策劃包裝工作。貫徹“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鄉村變景區”的發展思路,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民族要素,集中力量打造包裝一批特色民宿旅游項目,突出產業的特色亮點,使其具有市場競爭力。
三是擴大合作投資。利用樣本項目的名片效應,廣泛宣傳,積極動員,鼓勵在外農民工、在外成功人士和周邊城市居民參與到項目建設,實現融資的多元化,豐富資金結構。
四是細化管理服務。以村集體經濟為主體,成立專門的運營公司、專業合作社,牽頭組建縣域民宿協會,聘請專業人才擔任管理者,對項目實施專業化服務和管理,細化項目目標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細化群眾“三金”收益細則,即出租有租金、就業有薪金、村集體有股金,切實提高群眾收入,讓群眾感受到項目實施建設帶來的切實紅利。
五是加強營銷宣傳。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通過在線課程、技能培訓班、夜校等方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放農民思想,使他們能夠充分使用信息技術,拓寬農產品的銷售和宣傳渠道。同時,積極與企業對接,利用其優質的市場資源,共建村級自媒體平臺,通過抖音、直播等方式,培育具有特色的主播,對項目進行宣傳推廣,促進客流量提高和投資資金轉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離不開脫貧攻堅,拋開脫貧談振興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因此在過渡期做好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是所有村落一線工作的重心。“12335”項目依據本村實踐工作中困難點而制訂,針對本村的薄弱環節,全方面規劃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落地,具有一定的工作指導性。同時,該項目工作法已經在S 村實踐,通過與職業院校黨建結對共建、人才培養平臺共建、旅游類技能培訓、技術服務支持、電商平臺搭建等合作開展,該村的人才儲備、產業結構、鄉風文明都有明顯優化,證明了該項目工作法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