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靜,岳 鵬
(寧夏林業調查規劃院,寧夏 銀川 750000)
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位于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區,屬于農牧交錯帶、高度生態敏感區[1],極容易發生荒漠化。鹽池縣北接毛烏素沙地,南鄰黃土高原,屬于地理位置中典型的過渡地帶[2],是寧夏土地荒漠化的典型地區。全面了解寧夏鹽池縣土地荒漠化現狀,掌握土地荒漠化動態變化,對于科學指導寧夏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寧夏第五次荒漠化監測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9 年底,鹽池縣荒漠化土地總面積55.21 萬hm2,荒漠化土地占鹽池縣土地總面積的84.2%。鹽池縣荒漠化土地概況見表1。

表1 2019 年鹽池縣荒漠化土地概況單位:萬hm2
鹽池縣荒漠化土地主要有風蝕、水蝕和鹽漬荒漠化三種類型。其中,風蝕荒漠化占據三種類型之首,土地總面積為39.07 萬hm2,水蝕荒漠化次之,土地總面積為12.58 萬hm2,鹽漬荒漠化最少,土地總面積為3.56 萬hm2,分別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0.76%、22.79%、6.45%。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類型以風蝕荒漠化為主,其次為水蝕荒漠化,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相對較少。
鹽池縣荒漠化土地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四種。每種程度土地面積分別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3.28%、20.49%、4.96%和1.27%;鹽池縣荒漠化土地中,輕度荒漠化占比最大,中度荒漠化次之,重度和極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相對較少。
鹽池縣荒漠化土地在花馬池鎮、大水坑鎮、惠安堡鎮、高沙窩鎮、王樂井鎮、馮記溝鎮、青山鄉和麻黃山鄉均有分布,各鄉鎮不同類型荒漠化分布情況如圖1 所示,花馬池鎮的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為8.43 萬hm2,約占鹽池縣風蝕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1.58%。青山鄉和惠安堡鎮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相對較小,分別為3.96 萬hm2和3.00 萬hm2,約占鹽池縣風蝕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10.14%和7.68%,麻黃山鄉境內無風蝕荒漠化土地分布。
鹽池縣水蝕荒漠化土地分布于麻黃山鄉、惠安堡鎮和大水坑鎮,面積分別為4.67 萬hm2、3.73 萬hm2和3.03 萬hm2,約占鹽池縣水蝕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37.12%、29.65%和24.09%。王樂井鎮、花馬池鎮、青山鄉和馮記溝鄉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均較小,高沙窩鎮境內無水蝕荒漠化土地分布。
鹽池縣鹽漬荒漠化土地分布于花馬池鎮、王樂井鎮和青山鄉,面積分別為1.17 萬hm2、0.69 萬hm2和0.63 萬hm2,約占鹽池縣鹽漬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32.77%、19.33%和17.65%。惠安堡鎮、馮記溝鄉、高沙窩鎮和大水坑鎮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小,麻黃山鄉境內無鹽漬荒漠化土地分布。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面積變化較為明顯。荒漠化防治工作使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面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面積動態變化如表2 所示。2004—2019 年,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10 年來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了6.58 萬hm2。從類型看,2004—2014 年,鹽池縣風蝕、水蝕和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呈下降趨勢。

表2 鹽池縣荒漠化土地面積動態變化單位:萬hm2
鹽池縣不同程度荒漠化動態變化如圖2 所示。2004—2019 年,鹽池縣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大,累計減少面積分別為17.07 萬hm2和0.67 萬hm2;輕度荒漠化土地面積逐漸增加,累計增加面積為10.9 萬hm2;鹽池縣土地荒漠化程度呈減緩趨勢。但是,鹽池縣極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積略有增加,累計增加面積為0.28 萬hm2。鹽池縣部分地區土地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呈惡化趨勢。

圖2 鹽池縣不同程度荒漠化動態變化
由圖3 可知,2004—2014 年,在風蝕荒漠化土地中,輕度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增加,累計增加面積13.34 萬hm2;中度和重度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下降,累計減少面積18.25 萬hm2和0.44 萬hm2;極重度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小幅度上升,累計增加面積0.24 萬hm2。鹽池縣土地風蝕荒漠化整體呈減緩趨勢。

圖3 鹽池縣不同類型、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積動態變化
輕度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幅下降,累計減少1.89 萬hm2;中度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幅度較大,累計增加1.37 萬hm2;重度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小幅度下降,累計減少0.06 萬hm2;極重度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小幅增加,共計0.01 萬hm2。鹽池縣土地水蝕荒漠化形勢嚴峻,且呈加重、惡化趨勢。
輕度、中度和重度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均呈下降趨勢,累計減少0.55 萬hm2、0.19 萬hm2、0.17 萬hm2。鹽漬荒漠化整體呈減緩趨勢,但是極重度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略有增加,共計0.02 萬hm2。說明部分地區土地鹽漬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呈惡化趨勢。
由圖4 可知,2004—2014 年在鹽池縣各鄉鎮中,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高沙窩鎮、馮記溝鄉和王樂井鎮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幅下降,分別減少2.69 萬hm2、2.24 萬hm2和1.84 萬hm2,青山鄉和惠安堡鎮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了0.42 萬hm2和0.34 萬hm2,花馬池鎮和大水坑鎮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則呈增加趨勢,分別增加了1.61 萬hm2和0.8 萬hm2。

圖4 鹽池縣各鄉鎮不同類型荒漠化動態
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大水坑鎮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大,減少面積共計1.25 萬hm2,麻黃山鄉和惠安堡鎮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也分別減少0.27 萬hm2和0.18 萬hm2。但是,在原本沒有水蝕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王樂井鎮、花馬池鎮、青山鄉和馮記溝鄉,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增加了0.37 萬hm2、0.35 萬hm2、0.34 萬hm2和0.07 萬hm2。
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變化趨勢不明顯,其中大水坑鎮、惠安堡鎮、馮記溝鄉和高沙窩鎮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分別下降0.79 萬hm2、0.55 萬hm2、0.31 萬hm2和0.10 萬hm2,花馬池鎮、王樂井鎮和青山鄉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增加了0.45 萬hm2、0.41 萬hm2和0.02 萬hm2[3-5]。
鹽池縣荒漠化土地總面積55.21 萬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3.99%。荒漠化土地類型中,以風蝕荒漠化為主,在荒漠化土地總面積中占70.75%,水蝕荒漠化次之,鹽漬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少。荒漠化程度中,以輕度荒漠化為主,在荒漠化土地總面積中占比73.28%;中度荒漠化土地占荒漠化總面積的20.49%;其余為重度和極重度荒漠化,所占比例極小。近15 年來,鹽池縣土地荒漠化趨勢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逆轉,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6.59 萬hm2,達到荒漠化總面積的10%以上,但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呈惡化趨勢。荒漠化防治需總結經驗、創新思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鹽池縣水資源短缺,應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生態建設預留合理的用水空間。從源頭治理荒漠化,嚴格控制墾荒,并嚴格控制地下水用量。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對利用可再生水、開發節水技術的企業予以一定的獎勵和扶持,提高其高新技術使用和創新積極性,促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