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慶
(漳州市長泰區審計局,福建 漳州 363900)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指出鄉村興盛即國家興盛,鄉村衰敗則國家衰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1]。
2020 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鄉村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必須帶動農村產業融合式發展,構筑起多元化的業態體系,打造起集群式發展新機制,培育孵化農村經濟新動力[2]。在農村農業全面發展的新進程中,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家出臺了大量惠民惠農政策,提出通過政府補助、獎勵等一系列方式支持農民、農業企業發展。
不少地區在國家的號召下,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相關文件精神,分析農業發展的外部風險因素,明確地方農業壯大的發展瓶頸,積極出臺各種農業獎勵政策,有效彌補地方農業發展的空白,同時帶動地方農業建設[3]。但因受到農業發展矛盾疊加、轉型壓力持續遞增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加之縣級地區財政收入有限,使農業獎勵補助政策問題隨之暴露,不利于農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全面了解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特點、進行針對性完善,能夠更好地發揮農業獎補政策的效用,帶動地方農業持續升級。
縣級政府為了更好地推動地方現代農業發展,將發展重點放在了富裕農民、惠及農村和強化農業產業上,結合地方農業實際情況,進行特色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同時依托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條例,制定了大量農業扶持政策意見[4],具體內容如下。
1.1.1 扶持原則
堅持先建設后給予獎勵;堅持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為主要扶持對象;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
1.1.2 獎勵內容
一是將農業特色化作為扶持重點。將有機農(漁)業作為重點,積極開展造林綠色建設。
二是將農業規模化作為扶持重點。鼓勵地方進行農(漁)業建設,培植縣級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創建市級以上農業示范場、園區。
三是將農業信息化發展作為扶持重點。積極帶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經濟聯動發展,鼓勵開展農業集中培訓。
四是將農業產業化作為扶持重點。鼓勵地方龍頭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改革,打造縣級范圍內的農業產業,借助重大項目進行招商引資;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交流會、農業展銷會,構筑現代化農業產業新模式。
五是將農業品牌化作為扶持重點。鼓勵進行國家著名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以及省級知名品牌等申報,鼓勵進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的申報。
1.1.3 考核兌現
農業獎補政策考核兌現工作均是基于政府領導小組上全面負責;資金通過縣級財政部門專款發放;針對符合財政補貼或者獎勵的項目,不得重復申請。
1.1.4 獎勵對象
各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或者鎮村集體組織。
縣級政府在農業獎勵補助政策執行過程中,普遍采取的是農業部門牽頭,鄉鎮政府與財政部門共同配合的方式,執行步驟則按照申請、審核、兌現三大環節落實,具體審核流程見圖1。
目前,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在條款設置上表現出兩個方面。一方面,政策部分適用范圍不合理。例如,針對農(漁)業發展給予相應的獎補,但實際獲得獎補的對象是鎮政府。盡管給予鎮政府獎勵能夠達到一定的農(漁)業的發展效果,但并不如將獎勵發放給產業主體成效顯著[5]。另一方面,條款部分內容設置不合理。在縣級農業獎補政策中,部分條款表現出一定的短視特點,即只重視短暫的任務發展,如全機械化示范鎮建設等,這意味著一旦完成項目建設,該條款就不再推進。此外,無公害綠色農產品認證相對門檻較低,認證質量不高,不能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上述兩項條款均屬于短期目標,很難帶動地方農業實現長期蓄力。還有部分條款存在相互重疊情況,例如自行購入自走式噴桿彌霧機可以獲得1 萬元補貼,市級農機對設備購置也制定了對應補助政策,使獎補政策與原有政策相互重疊,不利于長期引導。
縣級農業獎補政策是引導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航向標,但因地方發展受到工業主體產業的影響,使農業發展陷入投入不足、重視不夠、發展滯緩等不良循環中,使縣級農業發展的財政資金相對短缺。例如,部分地方計劃每年為縣農業發展提供1 000 萬元的農業獎補政策專用基金,但實際到賬只有800 萬元,而當年申請的金額達到1 100 萬元,導致資金與獎補政策無法同步。
隨著申請金額的增加和數量的遞增,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資金缺口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還有政府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不得不暫緩獎補,不利于政策執行穩定性和政府權威性[6]。
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在推進期間經常需要通過公示進行相關通知的發布和反饋,但往往不能獲得預期反饋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對農業獎補政策的有效宣傳。一方面,農業獎補政策的執行難度較大,加之會表現出明顯的獎補總金額不足等特點,導致各級領導不重視對農業獎補政策的宣傳。在具體實施期間,主要通過通知文件的方式向下級政府進行信息傳遞,未借助媒體或者現代化宣傳途徑,導致只有部分群眾能夠了解到相關獎補政策信息,更多的潛在申請對象不能動態了解相關情況。部分政府部門通過公眾號發布農業獎補政策信息,但只有極少部分農民能夠了解相關信息,只有少部分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夠了解情況完成申報。
在農業獎補政策執行期間,通常是單方面信息傳遞,無明確的反饋環節。在對農業獎補政策進行審核期間,普遍采取封閉運轉模式,發現問題時主要通過綜合科與業務部門、鎮政府確認,只有在極少部分情況下,業務部門、鎮政府才會與申報主體聯系[7]。整個運作機制中無針對主要目標群體和執行結構的溝通反饋機制。
農業獎補政策中明確電子商務銷售本地農產品年銷售量達到50 萬~100 萬元的企業可以為其提供1%的獎勵,部分企業網上銷售的產品種類非常豐富,但上報材料中并未明確具體的農產品,導致無法明確銷售額情況,通常需要通過鎮政府與申報主體聯系后再重新申請。因缺乏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部分單位不能明確落選的根本原因,或者因重復上報而錯過申請時間。
縣級農業獎補政策主要是由綜合科牽頭負責,相關政策條款的設置多從科室角度出發進行封閉設定。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合理發揮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作用,帶動地方產業整體發展。
政府必須及時調整缺乏與農業領域緊密結合、無法聯動地方實際情況的農業獎補政策條款,需打破傳統政策條款內容的壁壘,從大局角度出發,引領地方農業朝著集群式方向建設。一方面,政策條款內容與年度目標考核任務形成聯動。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落實和執行與地方政府的態度、責任意識密切相關,在優化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內容的同時,必須促使其與地方政府考核形成對接,例如,將農業規模化發展作為扶持內容,縣級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等是市縣考核的主要內容,無需將其列入扶持政策條款,可將其與信息化條款、農業產業化條款實施整合,以便更好地帶動原有產業朝著智能化、機械化方向轉型,促使農業發展效率與質量提升。另一方面,需要仔細考量政策條款內容。政府可以邀請專家共同參與到政策條款的制訂中,同時聯合社會農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等給出建議,解決以往部門內部閉門造車的問題。通過收集整理多方面意見,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未來發展規劃,由專家制定政策內容,通過綜合科室進行集中審核與協商,形成具有更高效力、更高實用價值且契合地方發展的全新縣級農業獎補政策。
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順利推進與財政支持密切相關,但縣級政府財政資金有限,面對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一是政府需全面梳理原有財政支出結構,最大程度壓縮不必要的開支,將節省出的資金用于縣農業發展基金。與此同時,積極拓展農業發展基金的整體規模,保證1/2 的資金均能應用于縣級農業獎補。
二是與有較大實力的基金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在符合規定和法律條例的層面上使其產生理想的盈利,打造健康的循環體系,緩解財政壓力,擴大整體基金規模。
三是政府可與上級單位建立溝通機制,及時了解上級在農業支持上的政策變動,盡可能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進行財政扶持項目申報,以便獲得更為充足的獎補資金。
四是政府需按照農業發展基金的根本要求,形成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專款專用體系,嚴禁出現基金應用于非農業項目的情況。
針對現階段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宣傳不到位的問題,縣級和鎮級領導應認識到農業發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組織專門的宣傳團隊負責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宣傳工作,制訂明確的信息發布方式、宣傳要點,有效擴大宣傳覆蓋范圍。鎮政府必須嚴格按照縣級政府的宣傳工作要求,在地方借助有效的途徑完成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宣傳工作。縣級政府可基于宣傳團隊形成現代化宣傳新模式,聯合縣融媒體中心、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等進行集中宣傳,保證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宣傳覆蓋面,主動聯系鄉鎮符合條件的優秀企業、個人、家庭、合作社,對其進行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針對性宣傳。宣傳團隊可指導鄉政府在村民活動廣場、黨群中心、村民大舞臺等村民活動場所進行針對性宣傳,運用宣傳小廣播、宣傳立牌等,以便年齡較大的村民能夠動態了解縣級農業獎補政策信息內容。通過多層次、多渠道、高密度、高頻率的宣傳方式,讓農村符合條件的申請者及時掌握縣級農業獎補政策信息,做好申報工作。
開展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宣傳工作的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咨詢反饋舉報機制。
一是增加相應的咨詢通道。縣級政府可以在申報通知上增設審核咨詢電話,確保群眾能夠通過正確的渠道了解獎補政策的推進進度,形成全民監督體系。審核人員可通過該渠道及時了解群眾的意見建議,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有效的解決。
二是推動反饋渠道的持續完善。打造審核者與申報者的直接聯系渠道,要求所有審核表格均需正確填寫申請人的電話信息。若審核中存在內容填寫不完善、申報信息缺失等情況,不再簡單地撤銷或者通過鎮政府聯系,而是直接與申報者聯系,針對不符合情況的問題給出明確的退改意見,對于佐證材料不全的情況明確補充時限,避免重復申請。
三是打造現代化申報信息查詢平臺。依托政府公眾號,開辟縣級農業獎補政策查詢專欄,確保群眾能夠通過公眾號了解申報信息、完成申報工作、查詢申報進度、退改信息以及兌現情況。構筑動態、透明的縣級農業獎補政策審核工作機制。
在國家高度重視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縣級農業成為發展的關鍵。縣級農業獎補政策作為帶動農業發展的“引航燈”,對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科學引導地方產業建設均有重要作用。為此,必須深刻認識到縣級農業獎補政策的現狀,給予針對性調整,最大程度發揮縣級農業獎補政策效用,為地方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