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潼
(中共涼山州委黨校,四川 涼山 615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1],并號召“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2]。
可以充分發揮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優勢,解決目前農村地區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推動共同富裕[3]。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產業發展壯大,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和強基富民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提升服務群眾能力的重要保障。
博洛鄉普洛村距離鄉政府2 km,下轄2 個農牧社,行政區劃調整后,鄉政府周邊的農戶入村重新組建普洛村。普洛村平均海拔為2 500 m,農作物以土豆、蕎麥為主。普洛村有耕地518.52 hm2,林地502.51 hm2,草原349.47 hm2。四畜存欄量為910 頭(只),家禽共有1 150 只。成立了2 家專業合作社,83 戶加入合作社組織。2022 年,普洛村外出務工人員為175 人,其中脫貧戶79 人,務工工種主要包括建筑、服務,電力、電子廠,務工地點主要在省外。
1.2.1 科學謀劃,選準特色產業
昭覺縣博洛鄉由普洛村、甲阿史村、日達村、坡格惹村、金曲地莫共五個村組成。普洛村位于博洛鄉道邊集市旁,南接四開鄉,是博洛鄉重要的交通樞紐。普洛村深刻把握地理位置優勢,立足資源稟賦,現已在村安置點建設電子商務服務站,用于農產品集中銷售,擴大農產品銷路和銷量。目前,普洛村抓住電商發展的趨勢,以一個中心輻射五個村的特色產業,設立了特色農產品展示區、網絡平臺直播帶貨區、村史館展覽區,讓消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博洛風土人情、人文景色、特色產業。例如,普洛村官方抖音賬號以尋找“五朵金花”為主題,以Vlog 形式記錄五位性格迥異的彝家女孩的日常生活,宣傳普洛村特色旅游業、彝繡文化、畢摩文化、婚喪嫁娶文化、地方特產等,推廣彝家美食以及農產品,帶動博洛鄉農產品的銷售,提升博洛鄉的形象,目前已推送三期視頻,獲得近兩萬點擊量。
1.2.2 深入挖掘農村生態價值,促進三產融合
普洛村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美好的田園風光、鄉村文化等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和農家樂,實現觀光農業與民族文化、度假休閑的有機結合,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前已在安置點旁建成一座農家樂和一片魚塘,占地面積2 000 m2,同時配備3 333 m2蔬菜大棚基地,為游客提供垂釣和鄉野采摘休閑娛樂服務,促進游客消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1.2.3 多渠道增收,壯大集體經濟
2021 年,普洛村建成了220 m2的恒溫凍庫。由于普洛村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現代流通體系還未成熟,因此將恒溫凍庫以5 000 元/年的租金、農家樂以10 000 元/年的租金出租給大農國烏金豬養殖公司,這兩處固定資產共計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5 000 元/年的保底收益。未來,隨著經營利潤增長,租金也會相應上漲。
同時,普洛村按照“一村一案”的發展思路,以“培養一名專技人員,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片農戶”為目標,著力開展彝繡車間建設項目,充分發揮留守勞動力作用,帶動其制作查爾瓦(彝族傳統服飾、羊毛披氈)、彝族刺繡等,傳承民族傳統技藝,帶動農民增收,切實發揮普洛村巾幗力量。
一是留守人員結構不合理。截至2022 年底,普洛村安置點常住人口171 戶751 人,全村18~60 周歲人口共237 人。受城市“虹吸效應”影響,勞動力流入縣外155 人,占比65%,其中以25~45 歲青壯年居多,務工地點主要在廣州、河北、西藏、河南等地,僅在務工淡季返鄉。同時普洛村有舉家搬遷的現象,許多村民在縣城或其他城市購買住房,農村住宅空置。常年留守村莊的人中,年輕勞動力數量不及1/2,農村留守人員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形成了三大留守群體,留守人口規模正在不斷增大。
二是產業全鏈突破、融合發展還不到位。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普洛村借助“一村一品”項目培育,確立了“鄉村文旅”這一特色產業,建立起以精細種養、精深加工、精準銷售為框架的村級產業體系。但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總體處于弱勢,增收模式仍以傳統的農副產品銷售為主,一二三產業均過于倚重合作企業,處于“為企業做配套、替企業代加工、找企業代銷售”的被動狀態,尚未形成自主可控、上下游貫通的鏈式產業格局。此外,監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財務狀況等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制約著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4]。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保障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建設基層黨組織、促進城鄉融合與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農村治理實踐中,基層黨組織能否發揮好主導作用,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繁榮穩定。應當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能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加強村級組織的服務意識、提高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提升村級組織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問題的能力[5]。
農村集體事務的管理成效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息息相關,基層黨組織相關工作的開展將直接影響農村的發展。基層黨組織必須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地深入到村集體經濟的既有結構之中,發揮好集體經濟及相關產業振興的“領頭羊”作用,逐步落實和提高基層政治組織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在農民增收過程中提高群眾認可度和滿意度,為農村未來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組織保障[6]。
農業生產收入低是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村“空心化”的重要舉措。
一是要整合現有資源,培育扶持種植大戶,在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是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保障力度,同時改進農業補貼方式,比如要以是否種糧為依據進行補貼,而不是以承包耕地面積為依據,從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同時發揮普洛村城鎮近郊型村優勢,鼓勵村民進入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鄉村旅游業等服務行業,到昭覺縣域或西昌市域就業,為勞動力就地轉移和普洛村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轉變農業傳統的生產方式,科學選取適宜的特色產業。我國鄉村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保留著濃郁的鄉村特色文化和深厚的農業文化。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就要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延續鄉村歷史遺存和文脈,述古傳新,挖掘和傳承鄉村精神遺產,維護鄉村共同記憶和集體認同[7]。以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的轉化動能,讓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普洛村應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特別是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農耕文化、民俗古村落文化,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尤其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農產品和手工制品,加強宣傳和推廣,打造品牌活力,讓文化賦能特色農業發展,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鄉土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不斷挖掘、釋放和激活鄉村文化的多元價值,促進鄉土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不僅需要培育鄉村文化產業,而且要著眼于發揮農業發展的獨到特色,使文明價值成為提升產業附加值的有效助力,并大力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做足“農業+”文章,鼓勵引導工商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其中,支持發展農家樂、旅游農業、創意農業等,扶持農民打造村品牌,推動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要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在提高資產性收入和拓展經營性收入上下工夫,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彝繡制品、蕎麥、高山山羊等系列土特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更多特色農副產品,提升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方式和活動方式,形成“城鄉互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黨組織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各支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普洛村與對口幫扶單位中共涼山州委黨校深入謀劃新階段幫扶思路和重點,聚焦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共同制定過渡期內切實可行的結對幫扶規劃,確保結對幫扶工作取得實效。按照“一村一案”的發展思路,通過實施項目帶動當地百姓增收,以“培養一名專技人員,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片農戶”為目標,全面激發普洛村鄉村經濟發展活力。
發揮黨校優勢,狠抓人才聯育,堅持把結對幫扶作為鍛煉干部、培養農村優秀青年人才的重要平臺。有計劃、有梯度地選派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新入職人員和缺乏基層工作經歷的干部,到普洛村開展實踐鍛煉,深入了解“三農”工作,在融入基層、服務群眾中錘煉黨性、轉變作風、砥礪品行。做好雙方任職、掛職干部交流學習對接和專技人才的各項保障工作。黨校作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培訓的主陣地、主渠道,還承擔著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功能[8]。地方黨校作為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陣地之一,可以從理論宣講、文化挖掘和學術座談等方面發揮作用[9]。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突出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培養具備現代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的復合型農業農村人才。同時,積極配合落實返鄉創業優惠政策,設立返鄉創業基金,通過支持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壯大農村人才隊伍。持續開展消費幫扶,以購代捐,進一步深化兩地產銷對接,推動普洛村農特產品全面進入市場,協助尋找銷路,扶持普洛村農特產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機制。
多元價值觀的強烈沖擊削弱了傳統農村價值共識的凝聚力,農民觀念的重大轉變引起了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摩擦和糾紛,影響著集體經濟發展[10]。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要重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氣神、增強凝聚力[11]。
一是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
二是要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制訂完善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移風易俗,遏制婚喪高額禮金、亂辦濫辦酒席、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堅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12]。
三是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加強,各類文體活動廣泛開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極大改善的良好局面。做到“書報全民讀、演出人人看、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電影月月放”,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顯著提升個人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四是要保護發展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加大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的傳承保護力度,開發彝族刺繡、查爾瓦等特色創意民俗文化產品,滿足游客消費需求,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品牌。
五是改善人居環境,大力開展“四好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建立鄉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治,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普洛村因地制宜,結合區位優勢,制定落實了一系列政策,對當地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起到正向推動作用,對其他鄉村具有借鑒意義。但實現鄉村振興是一個不斷探索與改進的過程,在實現階段性成果中,仍需克服困難、及時調整,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產業支撐;整合農業要素資源,著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單位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幫扶;立民風、鑄鄉魂,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