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葉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黨的二十大召開,標志著全國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我國邁向現代化社會國家的首要問題仍然是農村問題,要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需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經濟是關鍵。
農業經濟發展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發展,社會組織在參與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劉振國(2010)[1]認為,社會組織在農村經濟中發揮社會救助、智力支持、農民增收、社會改造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等重要功能,同時,指出政策環境也為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而在產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張梅芳(2023)[2]認為,我國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品牌建設不足、缺乏技術創新、市場營銷體系不全以及社會資本納入不足等問題。牛方鵬(2023)[3]就鄉村振興五大板塊進行困境分析,試圖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振興。馬永濤(2023)[4]認為,資金和技術短缺、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較差、城鄉發展不平衡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董亞寧等(2023)[5]認為,農產品品牌與建立市場流通一體化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綜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技術、基礎設施、品牌建設以及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等方面的問題。
農業經濟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各學者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道路各抒己見。王雯(2023)[6]認為,農業經濟應該推廣新工藝,更加機械化、現代化。于小莉(2023)[7]通過對新農村建設研究認為,新農村建設能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發展。王春靜(2023)[8]認為,綠色金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通過完善綠色金融法律、強化群眾引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等方式,試圖探索一條綠色金融農業經濟發展的道路。謝源祁和劉輝(2023)[9]實證分析了我國1 651 個縣數字金融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得出數字金融顯著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且數字金融覆蓋的越廣越利于農業經濟增長的結論。胡晨沛等(2023)[10]從生產要素的視角,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模式進行了分析,發現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然表現出較強的資本依賴,農業經濟發展仍然需要依靠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此外,眾多學者認為,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電商,徐文(2023)[11]研究發現,電商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對優化農產品市場資源配置、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以及促進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規模化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但需提高村民對于電商的認知、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以及完善市場監督機制,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在電商中的發展。香夢雅(2022)[12]認為,要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就要實現農業經濟轉型,主要通過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建立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金融服務質量以及重視農業綠色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經濟轉型。還有諸多學者認為農業經濟發展要走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使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全面、高效[13]。
M 村位于貴州省羅甸縣西北部,行政區域總面積為1 320 hm2,總耕地面積為398.73 hm2。M 村由8 個自然村寨和2 個轄組組成,全村有480 戶,共2 150 人,是聚集了漢、苗、布依族等多個民族的農業生態村。人均耕地面積為426.7 m2,可開發使用的荒地面積約為200 hm2。M 村的產業主要包括蔬菜種植、林業、畜牧養殖、水果種植,成立了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
首先,蔬菜種植。主要有西紅柿、蓮花白、大白菜、四季豆和茄子等蔬菜,加之農業耕地面積一共有26.7 hm2,每戶能實現人均收入850 元。
其次,林業。林地面積為679.22 hm2,林業的發展促進了M 村的農業經濟增長。
再次,水果種植。M 村是羅甸縣種植水果數量最多的村,每年都會根據季節變化種植各種水果,例如黃果、臍橙、柚子、哈密瓜以及西瓜等,果樹種植面積達75.4 hm2。
最后,多產業融合發展使M 村的農業經濟收入翻了一番。M 村有大規模農業種植戶6 戶,每戶種植面積43.3 hm2;家禽以及畜牧規模化養殖戶2 戶,主要喂養雞、牛、羊、豬等牲畜;還有2 家農業企業,1 個家庭農場以及1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M 村全年村集體收入為137 萬元,每年本村居民人均可從村集體中獲得分紅(收益)25 200 元。
M 村發展農業經濟是以產業、資金、土地為一體,把農戶的基地連接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村+基地+農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首先,土地入股的形式。農戶根據自愿原則提供自己的土地,由村委統一規劃土地用處。在政府的幫助下,這些土地用于種植申請到的一批板栗苗。由村民自己管理,板栗成熟以后由村委統一銷售,再根據產量分紅。
其次,資金入股的形式。村干部組織村民每戶按9 000 元的資金入股,前期共收到7 戶村民的資金共計63 000 元,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共投資11.99 萬元,建設肉牛養殖基地,引進“西門塔爾”種牛1 頭。
最后,產業方面。M 村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帶動當地村民共同發展、最大限度發揮產業的經濟效益,按照群眾自愿的原則對村里的產業進行統一技術指導、管理、銷售。M 村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強了群眾科學生產意識,降低了生產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14-16]。
鄉村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交通不便是阻礙M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生產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機械化農具難以運到村子,導致M 村農業種植只能用一些傳統且簡單的工具,若要進行大面積種植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部分村民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除了村民自家使用,剩余的部分農產品由于交通不便難以外銷,而這些農產品未能得到科學的處理,保存時間短。
另外,M 村水利灌溉系統不完善,稻田等農業用地缺水,村民不愿意在農業種植上花費太多時間和資金,造成M 村農產品產量低。
通過與M 村村民訪談得知,M 村農產品銷售渠道少。受交通不便的影響,M 村的蔬菜、水果以及養殖的豬、牛、羊等很難外銷出去,只能選擇就近售賣,或者趕集時去附近的鎮上售賣。一般在鎮上趕集的都是附近村子的村民,所售賣的農產品其他村民也有涉及種養殖,收益不高。想拿去縣城售賣,可是路途遙遠、交通不方便,最后只能以便宜的價格賣給菜商,所以對于M 村的村民來說,這些農作物留在家中壞掉或賣掉對其收入影響不大。
村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體,勞動力流失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受社會環境的影響,M 村年輕勞動力多數選擇外出務工,認為大城市發展的機會更多,進城務工可比農業種植更快地掙更多錢。因此,M 村的主要勞動力也變成了留守老人、婦女,其由于體力弱等原因也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種植活動,阻礙了M村的農業經濟發展。
由于M 村的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婦女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各種家庭事務使得婦女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農業生產上,家中的農地只有靠老人來耕種,而老人習慣于傳統的農業種植方法,認為只要多施肥料莊稼就會長得好,結果造成土地結塊,農作物生長不良、產量低。此外,老年人由于體力較差,只能種植距家較近的農地,造成土地浪費[17]。
交通是影響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的一切發展以交通便利為前提。在縣政府大力支持下,M 村村委會為村里修建水泥路,有利于運輸現代化的農業種植工具和運送農業肥料。同時,政府還修建了田間小道,方便建設農業用地,修建蓄水池和灌水系統等用于農業生產的基本設施,也便于農戶將農作物搬運回家,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此外,道路的修建有利于更快地把農產品運輸銷售出去,以此實現農民增收[18]。
M 村農產品銷售方式主要是政府收購外銷和電商平臺銷售。政府通過與蔬菜商或者水果商合作,待農產品成熟時由政府統一收購、外銷,最后根據產量的多少進行收益分配。近年來,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快遞普及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水果等農業產業上,M 村抓住電商發展的機遇,在電商平臺上售賣各種水果,通過電商平臺實現人均收入2 000 元/年,電商、快遞等行業進入農村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19]。
要發展農業經濟還得吸引青年留村發展,只有把勞動力留在鄉村,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首先,要增加農村的就業崗位。M 村村委會通過減免稅收、免租金的方式幫助M 村迎來了首家農業企業,解決了一部分青年的就業問題。
其次,政府鼓勵村民發展家庭農場。家庭農場的方式也解決了少部分人的就業困境,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政府還激勵年輕人留鄉創業,為其提供資金、獎勵,同時免除貸款利息[20]。
最后,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群體,M 村村委會為其提供公益性崗位,例如,護林員和保潔等公益崗位,收入為500 元/月。
發展農業經濟就要提升村民農業種植能力。M 村在政府的帶領下,邀請了農業種植專家、畜牧養殖專家以及果林栽培方面的專家進村為村民開展培訓,開展技農業技術培訓班10 多期、果林栽培15 期以及畜牧養殖18 期,共40 多期培訓,3 800 多人參與培訓,M村75%以上的村民都掌握1~2 門農業生產技術。同時,這些培訓充分調動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而提升了村民農業種植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21]。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經濟發展必不可少。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農民是主體,占主導地位。要讓農民認識到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強化農業經濟在農民心中的地位,提升農民的科學農業生產能力。同時,在黨、政府的領導下,要堅持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到農業經濟發展中來,多渠道、多方面地探索我國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M 村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可為其他鄉村發展農業經濟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