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軍,劉善遠,陳非非
(五河縣財政局,安徽 蚌埠 23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鄉村振興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描繪出一幅針對農村深化改革的美麗藍圖。2017 年6 月,財政部選擇在安徽省、湖南省、山東省等省份進行為期三年的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活動,先行先試經濟發展、鄉村治理、農民持續增收等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全面振興。2019 年12 月,“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進入了評價與總結時期,接下來要持續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將試點改革成果轉換為規章制度,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2021 年7 月以來,五河縣作為安徽省唯一獲評開展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以先鋒步伐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典范之路。項目區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推動現代特色種養、地理標志產品、農村電子商務、數字鄉村體系治理、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數字(智慧)農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三位一體”考核機制八大類組織實施。試點試驗區GDP 年均增長12.5%,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達到63 萬元以上,其中100 萬元以上村占60%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 468 元,年均增長12%,實現區域內鄉村治理數字平臺、電子商務、美麗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五河縣的特色做法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示范樣板,蹚出一條可借鑒的復興之路。
一是整合資源,產業發展有成效。農業產業規模化初步形成,依托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積極撬動社會資本,以開展項目區項目建設為牽引,直接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過3 億元。深入實施農業稻漁綜合種養,小麥、水稻、大豆高品質育種,速效全營養仿生有機肥生產等。二是因地制宜,品牌發展有特色。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目前,新增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省級供應示范基地1 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2 個、省級示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 個,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1 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5 個,初步形成生豬、螃蟹、稻漁綜合種養三大優勢農產品集群。推進種養模式特色化、農業產品品牌化。試點試驗區域培育地理標志產品1 個、“皖美農品”區域公用品牌1 個、“皖美農品”產品品牌2 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 個,建成省特色農產品(螃蟹)優勢產區。
一是智能裝備應用深入推進。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手段,強化科技創新供給,賦能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智慧綠色鄉村,打造智慧種植、智慧漁業[1]。目前,試點試驗區域建成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社13 個、省級數字農業牧場1 個、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點1 個。二是網絡銷售模式持續推行。持續鞏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成果,實行“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獎補激勵”,依托特色農產品資源和生態休閑旅游資源,引進大平臺電子商務孵化帶動各類企業發展。三是信息服務體系全面完善。五河縣建設信息進村入戶村(社區)級服務站199 個,實現服務延伸到村、信息精準到戶。以三級應急廣播平臺2364 臺廣播終端、“皖事通”APP 和199 個“心連心”服務微信群為載體,實現全天候的信息發布、政策宣講和政務服務。
一是科技興農。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發展數字農業、規模農業,提升水產品、肉制品等優勢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培育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點11 個,選派45 名科技特派員到項目區駐村服務。二是機械強農。依托農業托管服務推進機械化,實行“工廠化育秧、有機肥生產、智能插秧機制造應用”一體化,推行水稻育、插、收、管全程服務模式,“十四五”末實現五河縣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均節本增效達4 500 元/hm2以上。三是強化培訓。目前,試點試驗區域培訓經營管理型新型職業農民14 人、技能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5 人、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12 人,有效帶動了稻田綜合種養、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壯大。
通過分析現階段五河縣試點情況得知,中央層面所提出的農村綜合性改革政策及方法均以農村改革宏觀、大局為切入點,需要基層政府積極牽頭實施。然而,在基層實踐過程中,“誰爭取試點、誰承擔改革任務”的情況比較明顯,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任務一般由財政部門承擔,或者直接交給綜改辦實施,并未真正融入到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中,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工作同基層整體工作“兩張皮”的矛盾比較大,推動面臨著層層困難,難以有效協調[2]。
農村綜合性改革應同鄉村振興戰略、支持脫貧攻堅工程相對接,立足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全面整合各項工作任務及目標,依據一個規劃、一張藍圖、一個計劃、一套機制對現有政策及資金進行全面統籌與聚合,實現整體性推進[3]。然而,分析現階段五河縣農村綜合改革情況可知,依然存在部門化、碎片化特點,多部門下達、多頭管理,難以發揮財政資金的整體效益,不利于基層統籌整合。
新時代下,國家在農村持續投入資金,然而從供需層面分析得知,公共財政投入依然存在缺陷,安徽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歷史欠賬比較多,建設任務特別繁重,受財力影響,政府所投入的資金同農村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較大,資金缺口特別大。另外,目前中央資金開展了結構性調整,市、縣兩級投入往往無力跟進,各部門之間無法形成合力,造成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同需求之間不對稱,極易出現新的矛盾。
對于農村綜合性改革而言,其推進需要農民的支持,必須尊重與認可農民的主體地位[4]。但是,目前農村中有技術、有文化、有創業熱情的人才及有強大號召力、威望的黨員均紛紛選擇離鄉,這些能力素質高、綜合實力強的群體恰好是“三農”建設的主力軍、頂梁柱,也是農村綜合性改革的領導者、促進者。這些人才的大量流失,往往會造成農村經濟社會建設出現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窘境,難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各項工作開展緩慢。
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共三年時間,五河縣從2021 年7 月獲得審批到目前已有一年半時間,項目的立項、規劃、審批、招投標、建設等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推進速度不夠快。加之受前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給項目實施帶來一定的難度,延緩了項目進展速度。
部分已建成項目運行時間較短,有的項目正處于建設階段,項目的整體效益不明顯或者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一是成立4 個專班,壓實職責任務。落實“1+1+4+x”組織架構,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擔任副組長,縣委組織部、縣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工作領導小組[5];組建4 個工作專班,具體負責試點試驗專項工作調度、協調和推進。二是制定改革方案,明確試點區域。建立四大機制,明確發展總體目標和分項目標任務。五河縣農村改革試點試驗區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以“沱湖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將環沱湖周邊集中連片的4 個鄉鎮共13 個行政村作為試點試驗區域進行整片推進。三是落實資金保障,規范資金使用。縣委、縣政府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工作,專款專用,并建立試點試驗工作臺賬[6]。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支持試點試驗,保障試點試驗工作資金需求。規范改革資金使用,強化資金日常監管,農村綜合性改革資金的撥付全部由國庫集中支付商品和勞務供應商,確保資金安全。
一是全面完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機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充分整合五河縣“六次產業”發展政策,依托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主導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機制,推進集體、企業與農戶合作發展,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大力實施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工程,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深度融合。二是做強“稻漁綜合種養”特色產業。打造稻漁綠色種養基地,以項目區為中心建成4 個高標準稻蝦、蟹產業綜合板塊,實現田間建設標準化、生產管理信息化、產供銷一體化。打造小龍蝦、螃蟹加工儲運基地,在項目區建設小龍蝦、螃蟹加工儲運銷售中心。三是實施水產品品牌化提升行動。大力開展漁業品牌創建,引導養殖企業(戶)開展稻漁品牌創建,提升螃蟹、媒鴨、龍蝦、稻米等品牌效益,提高養殖戶收入。加大名特優新農產品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沱湖螃蟹節、美食節、中國農民豐收節、農產品展銷會、主題沙龍等活動,擴大五河縣螃蟹、銀魚等農產品市場影響力。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網上開店等方式積極開展線上銷售,拓展國內外市場,擴大五河縣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業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推進五個試點村數字鄉村智慧平臺項目建設,打造兩個數字農業運用場景,項目區益農信息社全面建成并正常運營,五河縣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已啟動,成立數字鄉村發展工作專班推進項目建設,起航數字農業,提升數字鄉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推進農業智能裝備應用及農村信息化、數字農業建設。二是注重電子商務發展。創新發展“電商企業+基地+合作社+漁民”“你養我賣”利益鏈接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吸引漁民務工,通過與漁民建立“你養我賣”產銷對接模式實現線上線下銷售,促進漁民增收。鼓勵傳統水產品生產加工型企業與漁民簽訂供貨訂單協議,通過拓展線上業務積極打造水產品深加工網銷品牌,延伸水產品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擴大銷售量,實現漁民增收。三是打造鄉村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提升鄉村現代化治理能力,建立項目區鄉村治理綜合信息平臺。通過5G+視頻監控、視頻會議等應用,提升鄉村和基層政府治理能力,便捷鄉村群眾生產生活,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現治理、服務、產業、管理數字化。
一是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立農民利益共享機制。速效全營養仿生有機肥生產企業安徽中木盛禾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農村綜合改革資金投入2 000 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3 000 萬元及鄉鎮原磚廠閑置的4 hm2廢棄土地建設20 000 m2廠房,項目全面建成后可年產50 萬t 速效全營養仿生有機肥,年產值1.5 億元,促進農業產業減肥降藥的同時達到平均增產15%,實現企業、集體、農戶等多方增收增效。二是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機制。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3 年來共培訓950 人,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努力培育出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培訓電子商務人才2 000 人次、電子商務帶頭人60 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完善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在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盤活集體荒地、水面等資源及農業設施、房產等閑置資產,完善收益分配機制,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建立農村信用、風險緩釋、價值評估等平臺,完善配套措施,引導專業大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規范流轉農村土地,盤活農村資產資源。
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應全面掌握農村綜合性改革內容及要求,把握改革核心,加強改革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中央財政集中資金引導,有效帶動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參與試點建設,鼓勵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繼續對農民就業增收、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帶動能力強的環節和領域以及能夠盡快建設的項目擴大有效投資,不撒“胡椒面”,真正把綜合改革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資金最大效用,確保農村綜合性改革順利開展與落實,真正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