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游鳳霞,王昌軍
(三亞學院圖書館,海南 三亞 572022)
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需要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1]。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要求,以科技信息手段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新技術在農業農村各環節深度融合應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2]。
信息服務是以信息用戶為對象,信息內容為核心,服務人員為紐帶,以有償或者無償的服務方式,利用信息載體,通過傳播渠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活動。農村信息服務是由各級政府、事業單位、涉農企業、農村合作機構等服務主體利用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生活、農民個人發展的需求者提供知識服務、技術服務和參考咨詢等,指導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3]。
信息服務內容是農村信息服務的核心,是服務主體信息服務屬性和功能的實現,信息主管部門通過一系列的信息服務項目,提供信息支持以解決農民實際問題[4]。
農村信息服務內容主要有農村基礎信息、農業生產信息、農村生活信息和農民發展信息四個方面。農村基礎信息指與農村、農業、農民相關的政策法規、農業新聞、農業資源信息;農業生產信息包括農用物資信息、農村投資融資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村科技信息、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產品加工儲運信息;農村生活信息包括農村生活消費、交通、醫療衛生、體育文化、休閑娛樂、子女教育、基本的社會保障等信息;農民發展信息包括農村教育培訓、發家致富經驗、鄉村旅游發展、就業信息等內容[5]。
農村信息服務模式是服務主體(政府、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個人)利用信息技術、人才和資金,投資開發信息資源,建立信息庫,通過選擇合適的服務方式、服務技術和傳播渠道,以幫助客體(普通農戶、種植大戶、飼養戶、農村經紀人等)實現物質與能量的增值[6]。我國農村信息服務模式根據各地區發展程度的不同呈現出多元化、地域性的特點。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農村人口較少,信息化水平高,依托互聯網建立一系列服務平臺和服務系統,例如典型的“上海模式”,政府相關部門主持建設“五網一線”信息服務平臺,并建設多種農村信息服務網站,農業網、農科熱線、農村遠程教育網、科教興國網、豬肉安全生產控制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安全管理系統、精準農業系統、農產品認證系統、農產品現代物流平臺等,為農村用戶提供各種信息資源,給農民帶來了很多便利條件;“浙江模式”依托強大的科技信息網絡服務農村信息化建設,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機制,開發有效信息技術平臺,整合各種農業信息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同時加快與高校科研合作,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北京模式”大力發展運用遠程教育模式,通過網絡技術和衛星服務功能給郊區的菜農及涉農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區域,農村生產責任大,基于信息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自身的特色。例如“安徽模式”通過構建多元化的信息服務模式,如信息下鄉、信息服務站、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園區等加快開展農村信息服務;“河南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采用“特色網站+合作組織+農戶”“電腦網絡+電話語音+電視媒體+信息服務大廳”、信息服務超市等多種信息服務模式。
西部地區以山區為主,農業發展相對滯后,但很多省份也充分利用資源,開發出特色的地方服務模式,例如“寧夏模式”采用平臺上移,服務下延,集中管理,加強資源整合的信息服務模式;“四川模式”的核心就是“三網服務”,通過服務網、基礎網、信息網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7]。
目前,三亞市轄吉陽區、天涯區、崖州區、海棠區和育才生態區,共有92 個行政村,截至2020 年12 月,三亞市鄉村從業人員有163 260 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有120 109 人,占比73.57%,農業生產主要是瓜果蔬菜,其次是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三亞市不斷探索新型農業管理、農村旅游經濟發展道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產業發展,共建有國家級海洋牧場一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八個,省級特色產業小鎮七個,省級農業、漁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五家,休閑農業旅游加快發展,玫瑰谷、親子游等兩條旅游路線獲評中國美麗鄉村旅游精品路線,依托適宜的氣候風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前已建成30 多個休閑農業園區,形成集田園景觀、科普教育、農事體驗、農家餐飲等多類型的休閑農業景點[8]。
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不斷提高,呈現多樣化、深入化、實用性的特點。近年來,三亞市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和培訓,提升政府管理部門人員信息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從農村信息服務源頭上提升其對信息重要性的認知;三亞市不斷加強農村信息基礎建設,重視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2019 年開始,市政府和騰訊攜手共建智慧鄉村——“為村”平臺,目前三亞市扎南村、水蛟村、羅蓬村、紅塘村、過嶺村、抱前村等村落近850 人加入該平臺,通過資源對接,整合社會資源助力鄉村發展,打通村民參與移動互聯網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加強農村科普知識培訓,針對三亞特色產業發展,三亞市科協舉辦了“百香果技術交流推廣現場會”“貓山王榴蓮種植推廣會”“蓮霧栽培技術培訓班”等知識培訓,組織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到社區開展蝦養殖技術、檳榔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培訓,提升農民知識技能;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強化業務指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9]。
政府對農村信息服務供給的公共性、福利性等特征,使政府重視對農村信息服務資源配置中技術、設備和設施的投入,但在信息、人才和制度建設上明顯滯后,在服務過程和服務內容上缺乏管理體系,各部門在農村信息服務中各司其職,分散供給,缺乏統籌管理,重復投入和投入缺失并存。政府在信息服務中發揮主要作用,會牽頭組織多項培訓,傳授生產技術和生產經營,雖然培訓的內容比較契合農民實際需要,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專業性的特征,但缺乏服務的普及性和連續性;信息機構在信息服務中,提供的是全面、單向的服務,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水平才能利用,很難滿足文化知識水平偏低的農戶需求;農村服務站是最基層的信息服務渠道,提供的信息服務內容應該最貼近農民的實際需要,但受制于工作人員個人的發展和信息素養水平的不足,服務站未能完全發揮應有的功能。
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對信息的需求意識和運用能力存在顯著的差別,大多數農民主動搜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分辨信息能力差,運用信息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政府在信息服務頂層設計中,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服務模式,致使農民對信息需求滿意度偏低。三亞市的農戶基本形成了蔬菜、瓜果等特色產業,種植大戶和涉農企業作為農業規模經營的典型,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高,信息資源與農戶收入有著強烈的關聯,因此對農村信息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對于遠離市區的農戶,農村產業經營相對分散,較小的生產經營規模和較低的收入限制了信息的設備投入和需求,對信息的需求較低,政府主導的信息服務模式對其產生的作用很小;在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發展中,從事該類型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對信息的需求更加強烈,但信息需求內容更偏向于旅游產業方面。鄉村振興中從事不同產業的農民對信息需要是不同的,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戶信息素養能力及信息服務需求,提供分層的服務理念,細化用戶需求,進而開展個性化的信息服務[10]。
資源是服務的保障,農村信息資源整合有利于信息服務的個性化、專業化開展。通過對三亞市農村信息服務相關服務網站和各種服務平臺的調研發現,平臺發布的信息資源較多,更新較快,但資源比較分散,農村信息服務資源整合力度不足。農業信息資源主要涉及農業法律法規、區域農業專家及人才、農業技術、農業產業、涉農企業、農用生產資料等方面,應該改變原來的分散發布模式,整合信息資源內容,建立數據庫,提供專業的、有針對性的服務。
農村信息服務具有很大的公益性,財政支持是公共服務持續運行的根本保證。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所需的資金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投入,政府在信息服務主體中發揮著組織、主導和推動的作用。不僅向農戶提供權威信息,更要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到信息服務體系中。
政府負責信息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委托社會組織運營和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資金和組織方面的優勢、企業在科技和市場方面的優勢、高校在科研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同時加強基層服務站的管理,關注農戶信息需求,加強與企業和上級部門溝通聯系,集中各服務主體優勢,協同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準信息服務。
農民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務工經歷等影響著信息的需求,例如長期在外務工的人員更加關心農民工政策、待遇和招工信息;從事農村產業化經營的高學歷農民,信息素養水平高,對信息的需求往往偏向于新技術的應用、種植方法的創新等。信息服務對象的群體不同、經營產業不同,對信息會有不同的需求。為了滿足用戶不同的信息需求,農村信息服務主體需要整合信息資源,匯聚信息服務網站、農產品市場行情、特色產業、專家庫、農業研究文獻庫等各類關于“三農”的信息資源,構建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通過信息關聯規則,方便用戶搜索相關信息,同時基于農戶采集信息,構建用戶畫像,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薦,有效提高農戶搜集信息的效率,從而為用戶提供多樣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務。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現階段農村的教育水平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從事農村勞動的大多數是中老年群體,其文化知識普遍較低,而年輕一代很多通過考學、外出務工等流向城市,農村信息網絡人才比較缺乏,農民信息素養普遍較低,對信息技術接受能力有限,缺乏信息需求意識,對信息的真偽難以辨別,容易對新技術產生抵觸情緒。
增強農民信息意識,要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基礎建設,讓信息化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作業中,讓農民體驗到信息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要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應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教育職能,并結合地方人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吸引本地大學生回鄉,投身于農村信息化服務中,建立良好的人才儲備機制,為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保障。
農村信息服務模式是一種綜合的服務系統,信息服務模式的有效運行需要綜合考慮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客體和技術手段等要素。基于三亞市鄉村從業者對特色種植產業、休閑農業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等農村農業發展中的信息需求,利用先進信息技術,采用多元的信息服務模式,協同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同時政府要聯合高校圖書館、三亞市圖書館、科研機構等加強農業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給農戶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通過引進信息服務人才,提高農民信息素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