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蕓 ,游卉 , ,周俊蘭, ,尤昭玲 , , ,周鵬
1.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寶安中醫院,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1;2.尤昭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湖南 長沙 410007;3.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4.長沙江灣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湖南中醫藥大學尤昭玲教授系全國名老中醫、國家中醫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婦科學學術帶頭人,從事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40余載,對諸多婦產科疾病的中醫診療思路有著豐富經驗,其獨創的“尤氏生殖四論”用于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作為尤教授親傳弟子侍診左右,獲益匪淺。茲基于“尤氏生殖四論”,就初步構建針刺療法助孕的診療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中醫助孕提供指導。
“巢宮論”主要針對易流產、難孕患者。“巢”指卵巢,是長養卵泡的庫房,“宮”指子宮,是孕育胚胎的場所。尤教授認為,巢為卵之居室,宮系胎之寓所,調治“巢-宮”之疾,必先慮其寓所之宜忌,順應其喜溫暖、舒適及安靜之特點,防止金刃所傷而破壞宮腔環境,根據“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藏血”等理論,治當補腎疏肝、健脾養血、調理沖任,遵守“四宜四忌”組方原則,即宜暖忌寒、宜疏忌礙、宜靜忌擾、宜修忌損。可見,“巢宮論”要求臨證重視“巢”“宮”之特性,明確治療宜忌,以求達到最佳調治效果。
“納胎論”主要針對輔助生殖技術助孕難以著床患者。“納”即安營、托攝,是指胞膜接納并滋養胚胎。胚胎進入胞宮后分兩階段:一為著床,二為妊娠,期間胚胎與內膜的協調包容尤為重要,針對胚胎穿入及植入的過程主要依靠子宮內膜容受性。尤教授的“納胎論”是基于提高胚胎著床率及臨床妊娠率而提出的助胞宮、胞膜納胎著床,攝胎助孕的新思路,尤其對選擇中醫輔助生殖技術做卵助孕患者而言,旨在調節子宮內膜與胚胎之間的協調性、包容性,采用“尤氏養胎二步法”[1],以實現“容受”之宗旨。
“冰山論”主要針對卵巢早衰無經、不孕患者。尤教授認為,該類患者卵巢內的擔當卵泡雖已凋亡耗竭,但位于卵巢基質的始基卵泡如沉睡在冰山之下,保存尚好,存在調泡喚泡的可能。從中醫角度而言,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稟賦封藏雖近耗盡,但可通過后天脾胃水谷精微充填轉為先天生殖之腎精[2]。臨床可遵循醒脾滋腎寧心法則,促卵發育,從而達到調經助孕功效。
“卵膜論”主要針對經孕不調、難孕患者。尤教授認為,卵為生殖之精,膜系生殖之床,調經種子關鍵在于了解卵泡及內膜的個性及兩者之間的關聯,如卵泡需了解其數量、質量、大小、速度、形態及位置,內膜需了解其病變、擠壓、薄厚、結構、蠕動、血流血供6個方面,臨床遵循“調泡七法”(大則斂泡、小則擴泡、快則減速、慢則加速、少則增泡、多則滅泡、扁則充泡),以及“療膜七法”(內膜病變則治療內膜疾病、內膜受壓則舒膜、內膜過厚則斂膜、內膜過薄則增膜、內膜整體條件差則養膜、內膜血流阻力大則宣膜、內膜缺失則補膜),從而幫助臨床精準辨證調卵療膜,經行能孕。
針灸治療能通過多途徑改善卵巢功能[3-7],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8-11]。針刺療法主要通過針具刺激穴位局部,調整腎-天癸-沖任-胞宮軸,使其陰陽轉化得度、胞宮藏瀉有序,從而恢復卵巢功能,提高胞膜容受性,助養卵泡胞膜,使經孕如常。
基于“尤氏生殖四論”,結合現代醫學相關基礎理論,中醫助孕的切入點在于卵巢卵泡、胞宮胞膜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故針刺療法介入助孕的兩個關鍵點為:第一,通過調巢養卵以改善卵巢功能,從而助巢長泡及養卵助孕;第二,通過療膜養胎以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從而達到理膜助孕。針刺療法助孕的總旨在于養巢助卵、調膜助孕,結合針刺療法介入的時間點,以制定針刺療法助孕的主穴,選取治療方案。
根據巢宮論,卵巢產生卵泡,卵泡與胞宮胞膜即種子與土壤之間關系,卵泡質量好壞取決于卵巢,而胞宮的內環境可理解為胞膜,胞膜的厚薄也與卵巢關系密切,針刺介入治療時應分期分步分法。
第一步,月經干凈后至排卵期:針刺旨在補脾益腎以助卵,以補脾為主。腎主生殖,腎氣充足則天癸按時而至,沖任二脈氣血旺盛,此時胞宮得以濡養,從而促進卵泡生長發育以正常受孕;若腎氣虛衰,沖任二脈氣血失和,則胞宮藏瀉失常,月經不以時下,繼而不能孕育胎兒。然此階段經血已下,胞宮脈絡精血空虛,此時宜補,故予健后天之脾胃,脾氣旺盛則精血生化有源,沖任二脈血氣充盈則能濡潤卵膜以養巢助孕。臟腑經絡辨證行針刺介入時選穴以任脈、足太陰脾經及多氣多血之足陽明胃經為主,主穴常選取關元、三陰交、血海、足三里、中脘、脾俞、腎俞、子宮等。其中關元為任脈經穴,又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而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處,配以理血要穴之血海,三穴共奏調理沖任、理血調經之功;足三里為胃經合穴,中脘為胃之募穴,是胃之精氣結聚部位,脾俞及腎俞為先后天臟腑之背俞組穴,四穴意在健脾補腎以養巢,重在健后天之脾以滋先天之腎精。而子宮為局部取穴,配用有調宮促經之功。諸穴協同,健脾補腎以養巢助卵、理膜助孕。此外,臨床常辨證加減配穴,如肝氣郁滯加肝俞、太沖,痰濕阻滯配豐隆、陰陵泉。
第二步,排卵日至排卵后第4日:補腎健脾以助膜納胎,重在補腎。排卵后若精卵結合,需及時抓住“最佳著床窗”以助膜納胎,然一旦受精卵著床,常規診療中不再推薦針刺,故精卵結合至著床前針刺介入意在益精納胎以受孕,臨床臟腑經絡辨證選穴以腎經、任脈及脾經為主,主穴選取腎俞、太溪、腰陽關、氣海、關元、三陰交等。其中腎俞、氣海補腎益氣,太溪滋腎陰,腰陽關助腎陽,四穴配用可調腎之精血陰陽,使機體達至“陰平陽秘”最佳狀態以候胎;同時氣海、關元均為任脈調經要穴,與三陰交配用,可益氣健脾理膜以納胎。臨床可根據兼癥以辨證加減配穴,如脾氣虛加足三里、脾俞,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肝郁氣滯加合谷、肝俞。
第三步,非孕求月排卵后第5日:可加針刺一療程(常規為5~7 d),此階段為逼宮理膜的最佳時期,意在健脾益氣、疏肝理經以調理沖任。針刺介入可根據臟腑經絡辨證選穴以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為主,選取陰陵泉、太溪、太沖、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子宮、合谷等為主穴。其中陰陵泉為脾經合穴,三陰交為足三陰交會穴,配合血海、足三里共奏益氣理血之功;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輸穴,意在滋陰益腎,配合局部穴子宮,有調宮理經之功;合谷、太沖分別是大腸經、肝經原穴,兩穴一氣一血、一陰一陽、一手一足,可調整上下陰陽,疏氣理血,調動臟腑之原氣以促經行以待下次受孕周期,結合兼癥辨證加減配穴。
總之,全程遵循“四宜四忌”原則,重視“巢”“宮”之特性。臨證施治時注意因人因時而異:經期時不宜針刺,及時明確胞宮、卵巢的痼疾之性質及排除惡質性原因,順應巢宮之喜好辨證施針,月經量過多者一般經前不宜選取行氣之穴位及針法。
子宮內膜容受性是著床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決定胚胎成功種植的關鍵因素。子宮內膜容受性是指母體子宮內膜對胚泡的接受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囊胚能黏附穿入內膜并誘導內膜間質發生一系列變化,最終植入內膜,這段時間被稱為著床窗口期或種植窗期,具有特定時間性,相當于自然周期的第19~24日,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狀態可提高胚胎的著床率。“納胎論”也是基于子宮內膜容受性而提出的,區別于中藥調節子宮內膜的容受性,針刺介入主要分兩步。
第一步,于月經干凈后至排卵日:腎為先天之本,女性生殖全過程主要以腎為中心,腎虛是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補腎是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大法。針刺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主要治法在于補腎填精、益氣健脾,脾腎兼顧,以健脾為主,臟腑經絡辨證選穴以足太陰脾經、任脈、足少陰腎經及足陽明胃經為主,主穴可選腎俞、脾俞、足三里、太溪、中脘、關元、氣海、三陰交等。腎俞與太溪配穴重在補腎填精以固本;任脈之氣海、關元主要以調理沖任臟腑氣血為主;取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和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配脾俞養血健脾以滋先天,胞宮氣血得以充盛;加氣海、足三里共增益氣養血之功。諸穴合用,健脾調膜、補腎納胎,臨床結合兼癥辨證配穴即可。
第二步,排卵日至排卵后第4日:具體可參照“巢宮論”的第二步。
總之,針刺介入旨在協調胚胎納入與胞膜容受同步。
尤教授長期臨床實踐發現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者仍有希望通過中醫調理而自發排卵,并據此提出獨特的“冰山論”,認為滋養后天之脾精可補養先天之腎精以求調泡喚泡,誘導排卵、行經及受孕。《萬氏女科》有“女子無子,多因經候不調……此調經為女子種子緊要也”,故種子需先調經,而經行必有卵泡正常排出,方有經血來潮。“經水出諸腎”,月經的產生與腎密切相關[12],同時脾為后天之本,可滋養先天腎之不足,尤教授認為此類患者一般需不低于3個月的治療周期,法當理脾滋腎寧心為主,故根據臟腑經絡辨證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足少陰經及任脈為主,針刺治療可貫穿整個月經周期,直至出現排卵后再根據月經來潮情況進行調整,主穴選取子宮、地機、血海、關元、氣海、三陰交、腎俞、太溪、足三里、中脘、內關、心俞等。其中,脾經之血海與地機共奏活血化瘀之功;關元、氣海、太溪及腎俞重在固本培元;同時,三陰交、足三里、中脘和內關調理后天之脾胃以資氣血;心俞通絡安神,配合子宮局部刺激,改善卵巢血液循環。諸穴合用意在健脾填精、益氣養血寧心以求益腎調泡,臨床可根據辨證予以選擇及加減配穴。此外,順應巢宮之特性,經期不宜行針刺,余參照“巢宮論”及“納胎論”中針刺治療原則。
“卵膜論”實則基于“納胎論”前提下提出,因卵泡正常長養及按時排出、胞膜發育正常,且卵膜同步均有利于子宮內膜容受性的提高。故針刺介入治療的主要治療原則,在于調巢助卵及養膜助孕,與“巢宮論”“納胎論”密不可分,故選穴原則可參照上述兩論,旨在泡膜同步正常發育長養以助孕。
患者,女,32歲,已婚,2021年2月22日初診。未避孕未孕2年,伴月經周期延長半年余。末次月經:2020年12月25日。經后未避孕,配偶精液檢測正常,無孕產人流史。2021年2月14日已抽血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陰性。2021年2月15日查雌激素六項示:促卵泡生成素35.12 U/L,促黃體生成素25.21 U/L,雌二醇<10 pg/L,抗米勒管激素1.2 ng/mL。B超示:子宮37 mm×28 mm×40 mm,內膜3.6 mm,左側卵巢22 mm×15 mm,右側卵巢20 mm×13 mm。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結合月經周期、相關輔助檢測及舌脈診,西醫診斷為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中醫診斷:閉經,辨為腎虛證。基于“冰山論”予針刺喚巢助卵以調經助孕,取主穴子宮(雙)、血海(雙)、關元、氣海、三陰交(雙)、太溪(雙)、足三里(雙)、中脘以補腎健脾、益氣填精,期間辨證配穴加減,針刺治療予補法,30 min/次,1次/d,每個療程5 d,每個療程間休息2 d,連續8個療程。
2021年4月6日二診:完善彩超示:子宮40 mm×32 mm×41 mm,內膜6 mm,左側卵巢25 mm×18 mm,右側卵巢26 mm×16 mm,左側卵巢見一卵泡約13 mm×16 mm。基于“巢宮論”分期分步予針刺養巢清宮以促經養膜納胎:即日起予補脾益腎以助卵,補脾為主,主穴取足三里(雙)、中脘、脾俞(雙)、腎俞(雙)、三陰交(雙)、血海(雙)、子宮(雙)補氣血以養巢。治療3 d后監測排卵示:內膜7 mm,卵泡18 mm×19.5 mm。隔日針刺方案改予補腎健脾以助膜納胎,補腎為主,主穴取腎俞(雙)、太溪(雙)、腰陽關(雙)、氣海、關元、三陰交(雙)益精養氣血以滋養胞膜、卵泡,期間指導患者擇期同房,患者基礎體溫監測提示2021年4月9日已排卵,故予上述組穴治療4 d,即2021年4月12日后暫停針刺治療,患者于2021年4月25日月經來潮,本月試孕未受孕。囑患者經凈后再診。
患者于2021年4月29日經凈后再次就診,予上述治法及主穴并結合辨證配穴繼續試孕,第3次試孕即于2021年7月7日因月經未潮,查HCG提示已受孕。2021年8月6日隨訪患者受孕后無特殊不適。
“尤氏生殖四論”各論在生殖調孕的臨床應用上密不可分,上述旨在根據“尤氏生殖四論”理論基礎,結合針刺改善卵巢功能及子宮內膜容受性療效[13-16],重視先后天之本在生殖中的重要作用,兼顧臟腑經絡辨證,初步構建針刺療法介入助孕的診療策略,為中醫助孕進一步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