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軒 郭 玉
曼海姆樂派處于由后巴洛克音樂時期向古典主義音樂時期過渡的階段,其領軍人物斯塔米茨家族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其為單簧管所進行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不僅提高了單簧管在當時管弦樂隊中的地位,更開創了單簧管古典主義協奏曲之先河。
18 世紀的歐洲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單一的帝國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此時期創作的音樂作品,架起了后巴洛克時期通向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橋梁”。此外,在創作風格特征上儼然反映出其受到當時社會政治、藝術以及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時代,在這時期內極少有成為自由音樂家身份的作曲家,除此之外的絕大多數音樂家,依然生活在各大王侯的宮廷中進行音樂的創作,以此來服務于貴族王侯的娛樂消遣生活。曼海姆是位于德國西南部地區的一座城市,1720 年,查爾斯三世·菲利普(Charles III Philip)將他的宮殿由海德堡遷至曼海姆,在此大興土木,不僅設立了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等大型建筑,還重金聘請來自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地的音樂家,組成了當時規模最大的宮廷管弦樂團,一時間名聲大噪,且音樂家們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及特征,成為18 世紀最受矚目的宮廷管弦樂團,曼海姆樂派便由此誕生。
1742 年,曼海姆在音樂領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他們不僅擁有完整的管弦樂隊,且在弦樂與管樂二者的聲部之間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廢除了通奏低音,采用明確記譜法以及總譜來進行創作。《音樂美學概論》中曾記載了德國作曲家舒巴特關于曼海姆樂團的形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樂團在演出方面可以超越曼海姆樂團!它的音量轟如雷鳴,漸強時似泉水飛瀑,減弱時像是朝遠方緩緩流淌的小溪,小聲時又像春光中漫天彌漫的花香。”[1]曼海姆樂派在創作手法上采用的一些大幅度的漸強、漸弱力度記號,增加了音樂的張力,使得音樂具有強烈的對比性與戲劇性,因此也被稱為“曼海姆火箭”。同時,不再具有數字低音的概念,而是采用明確記譜法,使主旋律控制一切。除此之外,交響曲也開始脫離歌劇序曲的角色,不再是歌劇的附屬品而是成為獨立的作品,并且還在意大利序曲的“快—慢—快”三樂章的基礎之上插入了小步舞曲,形成了四樂章結構,從而進一步奠定了古典交響曲的基本框架結構,為后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的交響曲創作形成一定的影響。這一系列特有的音樂創作特征,使得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曼海姆樂派”。
據史料記載,單簧管作為獨立聲部第一次出現于宮廷管弦樂團木管聲部當中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758年曼海姆宮廷管弦樂團的一場音樂會中。而在當時擔任曼海姆宮廷樂隊的小提琴手、指揮和樂隊隊長約翰·斯塔米茨,是第一位將現代單簧管加入管弦樂團的作曲家。約翰·斯塔米茨(Johann Wenzel Anton Stamitz),波希米亞籍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作為曼海姆樂派的靈魂人物,據記載他一生共創作了58首交響曲,開創了交響曲經典四樂章的布局結構,擴大了管弦樂隊的編制,并且他還是西方音樂史中第一位明確力度符號標記的作曲家,直接影響了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的發展進程。約翰的音樂風格同曼海姆樂派所處的時期相同,介乎于巴洛克與古典之間,但他在創作手法上做出了許多新的嘗試,譬如重視木管聲部在管弦樂隊當中的作用,尤其是善于在創作當中將具有大幅度強弱對比旋律以及歌唱性的樂句交由單簧管來進行演奏,使得單簧管在當時曼海姆宮廷管弦樂隊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說當時包括莫扎特在內的大多數作曲家,在曼海姆樂派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單簧管所具有的魅力,繼而便有了為之創作的欲望。
倘若將約翰·斯塔米茨比喻為一座燈塔,照亮了單簧管這一當時新型樂器的創作道路,那么他的兒子卡爾·斯塔米茨即是這條道路上的“開墾者”。卡爾·斯塔米茨(Carl philipp Stamitz)是老約翰的長子,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和作曲,年輕時不僅在曼海姆宮廷樂團中擔任小提琴手,并且還是一位優秀的中提琴演奏家。卡爾一生共創作了50 多部交響曲、60 多首器樂協奏曲以及眾多的室內樂作品,是曼海姆樂派第二代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
1770 年,在樂團待了八年之久的卡爾與弟弟安東一同開始了他們歐洲巡演的演奏家生活。在1772年,卡爾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邀請,前往法國凡爾賽宮,并在此時創作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曲《皇家大道巡禮》。在卡爾旅居法國期間,同樣結識了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波希米亞籍的約瑟夫·比爾(Joseph Beer)。據記載,至少有一部卡爾的單簧管協奏曲(降E 大調第六協奏曲)是卡爾與比爾兩者共同完成的。二人通力合作,相輔相成,為斯塔米茨家族單簧管協奏曲的創作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比于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作曲家所注重的個體與自我情感且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憂傷沉醉的表達方式,處于巴洛克與早期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斯塔米茨家族,在創作手法與風格上則與前者大相徑庭[2]。雖處于時代的分岔路口,但在作品風格上,斯塔米茨家族所進行創作的單簧管協奏曲已然體現出鮮明的早期古典主義音樂特征。
時至今日有很多朋友不了解巴洛克藝術的特點,將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混為一談。古典主義藝術要求情感的表達永遠要規范在理性的約束之下,表達任何情緒都需有所節制,理智與情感必須在合適的范圍當中時時刻刻保持平衡,且不能出現任何毫無節制、漫長以及夸張的表達。作曲家會事先在譜面上寫清楚所需要演奏的一切,包括華彩樂段。任何隨心所欲的表達都被禁止,這就是古典主義。反之,巴洛克則是與其完全不同的風格表達。“巴洛克”一詞的誕生晚于其時代大約100 年,在當時是具有貶義性的詞語,來源于葡萄牙語,意為“不規則的珍珠”。然而在巴洛克音樂當中,我們聽到的是夸張的對比、自由和即興的演奏、雄心勃勃的形式堆砌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創作手法。
在斯塔米茨家族所創作的單簧管作品當中,我們幾乎很難在其中發現上述所具有的巴洛克音樂特征,無論是從樂思的構想、樂句的發展、音樂整體的結構以及表達方式,都具有合理的走向與處理。在總體音樂風格上類似于海頓中期和莫扎特的中晚期特色。清晰的曲式規律且旋律明亮,大體上反映出了曼海姆樂派的所有手法,包括對于樂團的和諧處理、主音音樂的交織方式以及基于主題的對比性。
斯塔米茨家族所創作的協奏曲風格清晰明亮,曲式結構規律嚴謹且旋律輕快等特點幾乎包含了曼海姆樂派創作的所有手法,例如:音樂主題的對比性、鮮明的曼海姆樂派旋律以及對于音樂和諧圓潤的處理等。其中極少帶有憂傷、神秘主義的色彩,更多的則是接近于前古典主義時期嚴謹且規整的音樂風格。以《降E大調第八協奏曲》第一樂章為例,其中單簧管在主旋律之后,立刻采用了以三個八度的F音為主往上推進的“曼海姆火箭音型”,并且在強弱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如譜例1)

譜例1 《降E大調第八協奏曲》第一樂章(片段)
首先以調性為例,斯塔米茨父子所創作的協奏曲絕大多數都以大調為主。如:《F 大調第一協奏曲》《降B 大調第二號協奏曲》《降E 大調第六號協奏曲》等,突出極具古典主義的風格特點。其次,在協奏曲的結構布局上,通常都采用了經典的三樂章(快—慢—快)結構,有時會按照“浪漫”的形式安排(通常為ABA、ABA’等)。或許與在法國旅居有關,卡爾·斯塔米茨在第三樂章通常都采用法國回旋曲式結構,這種具有輕巧優雅的舞曲風格配合著簡單的節奏型以及傳統和聲進行,符合當時貴族宮廷們的審美旨趣,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音樂服務于宮廷王宮貴族的狀態。
華彩樂段,是幻想曲寫作中最主要的特點,它包含了一種總體而又具體可用的意識[3]。大部分華彩樂段都由8分、16分或32分音符延長標記的基本結構來組成,它的演奏是自由且隨意的。而在斯塔米茨家族所創作的協奏曲中,不乏會發現一些華彩樂段,不同于在幻想曲中包含樂曲主題,復雜的結構和變化音以及連接每一段變奏的作用,其協奏曲當中的華彩樂段要較為簡單得多。以《F大調第一協奏曲》第二樂章為例,其中的華彩片段采用了上下行分解和弦的織體結構來進行,形態規整統一且采用變化音來增添音樂前進的動力性,具有一定發展力,充分體現了單簧管這件木管樂器的輕巧和靈動的特點。(如譜例2)

譜例2 《F大調第一協奏曲》第二樂章(片段)
斯塔米茨家族對于單簧管在歐洲宮廷管弦樂團應用以及推廣起到了積極影響,不僅確立了單簧管在交響樂團木管聲部的位置,還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經典的單簧管協奏曲,成為后續古典主義作曲家創作的源泉,充實了單簧管的發展歷史。
注釋:
[1]鄒元鵬、毛雅南:《18世紀曼海姆樂派約翰·斯塔米茨交響曲研究——以“小步舞曲”樂章為例》,《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第113—119頁。
[2]齊雪峰:《曼海姆樂派交響樂作品的管弦樂法特征探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110—132頁。
[3]李大海:《用音樂思維詮釋〈思想道德修養〉課——〈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改革與創新(三)》,《音樂生活》2018年第3期,第36—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