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德榮 趙媛媛 周金林
(沭陽縣中醫院新生兒科,江蘇 宿遷,223600)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我國近年來新生早產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研究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早產兒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早產兒存活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1-2]。由于早產兒發育不成熟,出生后多以管飼喂養和腸外營養為主,雖然這種喂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早產兒的營養需求,但是此種方法使早產兒缺少味覺和口腔感知,使其吸吮和吞咽功能協調性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延遲經口喂養時間[3]。據報道,為了能夠促進新生兒早日恢復吞咽功能和吸吮功能,對新生兒在喂養之前進行吞咽功能的評定具有重要價值[4]。然而,由于新生早產兒的特殊性,其身體發育情況較差,對外界的耐受程度也較差,因此在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需要對新生兒采取特殊的護理方式,提升評定成功率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準確評價早產兒的吞咽功能,避免喂養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情況[5-6]。
整體護理是一種新興的護理工作模式,護士除了應加強對患者自身的關注外,還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患者所處的環境、心理狀態、物理因素等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因素上。分層護理是根據對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有研究發現,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分層護理聯合整體護理,能夠提升其評定效果,但此種護理方法是否對早產兒依然適用尚無明確定論[7]。因此,為了提升新生早產兒吞咽功能評定成功率,減少喂養后并發癥發生,本研究選取沭陽縣中醫院78 例進行吞咽功能評定的新生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層護理及整體護理在新生早產兒吞咽功能評定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沭陽縣中醫院出生的78例進行吞咽功能評定的新生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早產兒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 例。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患兒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得到了沭陽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n(%)]
納入標準:①胎齡<37 周在沭陽縣中醫院出生的新生兒[8];②臨床表現較為穩定可進行吞咽功能評估。
排除標準:①新生兒合并其他嚴重外科疾病者;②進行腸內營養者;③合并先天性面部畸形或唇腭裂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具體方法為:①口腔刺激。護理人員帶手套或安慰奶嘴刺激早產兒上下口唇,評定早產兒有無吸吮動作,若有吸吮動作,可以將奶瓶放入早產兒口中讓其吸吮,若無吸吮動作可以反復應用安慰奶嘴刺激,提供口腔吸吮其他物品經驗,評價早產兒口腔吸吮功能。②聞奶味。可以將奶液滴在操作者手上或奶嘴上,置于早產兒鼻子下,讓早產兒聞奶香味。③品嘗。護理人員將奶液滴在安慰奶嘴上,鼓勵早產兒品嘗奶的味道,引起覓食動作。④吸吮。用安穩奶嘴鍛煉早產兒吸吮能力,在早產兒吸吮過程中評定其吸吮-吞咽-呼吸的協調過程。⑤飲入。觀察早產兒是否能夠自然完成吸吮-吞咽-呼吸-飲入動作,是否具有良好的吸吮能力。并注意在護理過程中要提高給氧,避免出現呼吸增快、心率減慢或呼吸暫停現象。在護理過程中由于新生兒沒有認知能力,不能夠主動配合評定,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在操作前準確核對新生早產兒的床號、住院號、姓名,在確診無誤后方可執行評定;注意在抱出新生兒后用雙層保暖被包裹,檢查過程要快,避免新生兒受涼;在評定過程中注意每次操作時均以早產兒為基礎,評定早產兒過程中早產兒若能夠完成每個進程動作后才能進入下一個評定進程,若不能完成需要保持在該進程,反復協助評定,直到早產兒評定成功為止;評定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早產兒呼吸情況與病情,根據具體情況展開干預,若早產兒出現病情變化,需立即停止評定和干預。
觀察組采取整體護理及分層護理。具體方法為:
(1)整體護理。①在護理過程中,由于早產兒的特殊性,需要在實施吞咽功能評定操作中,給予早產兒袋鼠式護理、撫觸等發展性照顧,并由護士長對整體護理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落實好整體護理措施。另外護理人員在執行評定期間的各項操作時要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落實護理隔離措施和防范措施。護理人員還要在進行評定之前將室內溫度調節在25 ℃,防止室內溫度過低。②健康宣教,與早產兒家屬親切的交流,告知早產兒家屬進行早產兒吞咽功能評定的重要性核對后續喂養的影響,消除家屬顧慮,并告知早產兒家屬在早產兒出院后家庭護理的注意事項,并密切觀察早產兒家屬情緒變化,給予其鼓勵,增強其信心。
(2)分層護理。①組建專職化分層護理小組,依照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級,其中包括級別、工作經驗和學歷等,其中1 級護理人員是工作時間在6 年以上的主管護士,2級護理人員需要是工作時間在3 年以上的護士,3 級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需要在3 年以上。依照早產兒的病情嚴重程度或早產時間進行賦值輔助,其中將28 周以內早產,病情危重的早產兒配置1 名1 級護理人員,1 名2 級護理人員,2 名3 級護理人員,對28~32 周早產的早產兒配置2 名2 級護理人員和2 名2 級護理人員,對33~37 周早產的早產兒配置1名2 級護理人員和2 名3 級護理人員。②培訓,對上述護理小組成員進行培訓,1 次/周,2 h/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新生早產兒的常規護理要點、護理注意事項、吞咽功能評定方法、評定注意事項等。培訓后,通過護士長的考核后,方可投入到對新生早產兒吞咽功能評估的護理中。
①觀察并記錄兩組早產兒一次性評定成功率(早產兒可一次性完成對口腔刺激的反應、溫奶味、品嘗、吸吮和飲入的相關評估動作)、2 次以上評定成功率和評定失敗率,并記錄兩組早產兒評定時間;②對所有早產兒進行隨訪,觀察并記錄兩組早產兒喂養期間出現的喂養不耐受、硬腫癥、繼發感染、呼吸暫停等并發癥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喂養不耐受+硬腫癥+繼發感染+呼吸暫停)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早產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從醫護人員態度、護理質量以及診療時間等方面評定兩組早產兒家屬的滿意度,患者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3.0 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早產兒評定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一次性評定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 次以上評定成功率和評定失敗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評定成功率與評定時間比較[()/n(%)]
表2 兩組早產兒評定成功率與評定時間比較[()/n(%)]
評定后觀察組早產兒在喂養期間出現的喂養不耐受、硬腫癥、繼發感染、呼吸暫停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評定后兩組早產兒喂養期間并發癥情況比較 [n(%)]
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如何正確評估早產兒的吸吮能力,及時判斷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并預測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完整性,為臨床醫護工作者提供參考,成為了當前早產兒院內治療與護理的重點
與難點[9-10]。因此,為了提升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對其進行吞咽功能評定具有重要價值。當前臨床上對早產兒的吞咽功能評定多由護理人員來完成,但評定效率較低[11]。所以,采取特殊的護理方法對新生早產兒進行吞咽功能評定具有重要價值。整體護理屬于臨床新型護理模式的一種,能夠讓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同時,注意患者所處醫療、心理及環境變化,并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12-13]。而分層護理同樣作為新型護理模式,能夠為護理人員依照患者病情緩解和實際情況采取相關護理措施,并為患者配備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提供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14-15]。因此,本研究針對新生早產兒在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采取分層護理與整體護理,希望能夠為臨床提供參考意見。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早產兒評定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一次性評定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 次以上評定成功率和評定失敗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對新生兒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采取分層護理及整體護理能夠提升評定成功率,減少評定所用時間。這是因為,本研究所應用的整體護理在以現代護理理念作為指導,護理程序作為主要框架,并強調以患者作為中心的基礎上,依照新生早產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良,不僅針對整體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采取整體護理措施,而且依照新生早產兒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行健康指導,能夠為早產兒的后續喂養提供幫助,并提升家屬的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吞咽功能評估的成功率,減少評估耗用時間[16-17];評定后觀察組早產兒在喂養期間出現的喂養不耐受、硬腫癥、繼發感染、呼吸暫停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對新生早產兒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采取分層護理及整體護理能夠降低早產兒在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情況。這主要是因為,采取整體護理與分層護理能夠在早產兒吞咽功能評估過程中采取優質的護理方式,注意各種可能出現的對早產兒產生不良影響的操作,提升新生兒安全性的基礎上能夠提升吞咽功能的準確率,進而降低日后喂養所出現的并發癥情況[18]。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采取分層護理與整體護理,能夠在提升吞咽功能評定成功率的基礎上提升早產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從側面減少醫患糾紛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新生早產兒吞咽功能評定過程中采取分層護理及整體護理能夠提升評定成功率,減少評定所用時間,降低早產兒在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情況,提升早產兒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過少,可能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還需在日后研究中增加樣本量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