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茹
(菏澤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產后康復科,山東 菏澤,274000)
新生兒出現低體質量是因為其在母體子宮中成長發育時間比較短,在出生時體質量未能夠達到正常范圍。孕晚期是器官以及一些組織發育成熟的重要階段,低體質量新生兒由于錯過這一階段,使其身體當中的部分系統與機能難以完全地發育,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該類新生兒長由于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夠健全,會引起并發癥,并出現發育緩慢、營養不良等情況,嚴重時會導致新生兒死亡,給新生兒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1]。對于低體質量的新生兒,其身體中的多項指標還不夠穩定,同時上臀圍、頭圍以及身長等指標發育較差[2]。這些指標反映了新生兒機體攝入蛋白質的情況,也可以根據血清前蛋白對其機體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同時,該類新生兒因為吮吸功能以及消化功能較為低下,使得腸內營養吸收率不高,于母體當中營養儲存量不高,使其對熱量需求量增高。相關研究顯示,新生兒在出生之后的短時間內有營養不足情況,可能會對其未來的生長發育與腦部功能發育產生影響[3]。所以,低體質量兒出生之后給予其合適的營養方法可促進其健康生長。鑒于此,本研究納入86 例低體質量新生兒,分析早期全靜脈營養價值,具體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12 月菏澤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收治的86 例低體質量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新生兒分成常規A 組和早期B 組,每組43例。常規A 組女13 例,男30 例;胎齡32~35 周,平均胎齡(33.50±0.50)周;身體質量指數16.91~18.03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17.50±0.20)kg/m2。早期B 組女14 例,男29 例;胎齡33~35 周,平均胎齡(34.00±0.30)周;身體質量指數16.97~18.16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17.60±0.20)kg/m2。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新生兒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菏澤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體質量<2 500 g 的新生兒;②母親在菏澤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孕檢與分娩的新生兒;③無血液疾病的新生兒。
排除標準:①同時伴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新生兒;②同時伴有肝腎功能衰竭的新生兒;③進行過有創治療的新生兒,如機械通氣或者外科手術等;④被確診為先天畸形的新生兒。
常規A 組實施常規靜脈營養。新生兒在出生后1 d 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產企業:河南永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4138,規格:100 mL∶5 g),補液量保持在約70 mL/(kg·d),然后每日增加10~20 mL/kg;在其出生后2 d 增添氨基酸(生產企業: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115,規格:100 mL∶6.0 g),在其出生后3 d 增添脂肪乳(生產企業: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3577,規格:100 mL∶20 g 大豆油∶1.2 g 卵磷脂),最大劑量:葡萄糖12 mg/(kg·min),氨基酸4.0 g/(kg·d),脂肪乳3.5 g/(kg·d),并為新生兒補充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早期B 組實施早期全靜脈營養支持。新生兒出生后1 d靜脈滴注2 g/(kg·d)的氨基酸以及12 g/(kg·d)的葡萄糖和1 g/(kg·d)的脂肪乳,并為其補充微量元素。補液量和常規A 組一致,且按照新生兒實際情況適當地增加喂奶量。
常規A 組、早期B 組的治療時間均為1 周。
①營養狀況。測量新生兒的上臂圍、身長、體質量以及頭圍。抽取新生兒的外周血,離心,得血清,在-80 ℃溫度下保存,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清前白蛋白的含量進行測量。
②生化指標。統計新生兒的免疫學指標,包含紅細胞C3b 花環抑制率(RFIR)、膽紅素。
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低血糖、呼吸暫停、感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并發癥發生率=(低血糖+呼吸暫停+感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例數/總例數×100%。
④微量元素。應用微量元素分析儀對血清內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進行檢測。
應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 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新生兒上臂圍、身長、體質量、頭圍、血清前白蛋白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期B 組上臂圍、身長、頭圍等長于常規A 組,體質量、血清前白蛋白高于常規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營養狀況比較 ()
表1 兩組新生兒營養狀況比較 ()
治療前,兩組新生RFIR、膽紅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期B 組RFIR、膽紅素低于常規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生化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新生兒生化指標比較 ()
早期B 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治療前,兩組新生兒鐵、鋅微量元素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期B 組鐵、鋅微量元素指標高于常規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微量元素指標比較 ()
表4 兩組新生兒微量元素指標比較 ()
低體質量新生兒不但體質量較正常水平低,并且身體多項指標也會出現異常,如營養狀態差等,上臀圍、身長等生長發育指標也較差[4-5]。若是新生兒伴有免疫力低下的癥狀,更容易發生感染,一些新生兒還可能存在微量元素低于正常水平的情況,極易導致其生理與代謝功能紊亂,同時會影響新生兒的智力發育以及免疫狀態,所以應重視為該類新生兒實施有效的干預,促進其生長發育[6-7]。
全靜脈營養屬于在新生兒喂養中全新的喂養模式,因為其全面性、合理性被廣泛應用于臨床[8-9]。該種營養支持法主要是通過靜脈輸注的方式為新生兒提供身體所需的相關營養元素,確保新生兒身體營養供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因為通過全靜脈營養為新生兒及時補充了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脂肪與氨基酸,不但為其供給了充足能量,也便于能源間的互相轉化,以防發生負氨平衡[10-11]。對于低體質量新生兒,雖然通過靜脈營養支持為其供給足量能量進行支持,但是在何時為新生兒增添氨基酸等物質需進一步討論。相關報道顯示,新生兒出生后1 d 身體內缺少分解脂肪乳類組織,所以,應該在出生后2 d 起慢慢地增添氨基酸以及脂肪乳[12]。有報道倡導新生兒出生后第3 天才可以進行靜脈營養支持,且給予各類營養物質量應保證較低[13]。張崇健等[14]指出早產兒出生后7 d 內能量累積低于300 kcal/kg、缺乏蛋白質時,會消耗身體能量保持平衡,嚴重損傷機體健康。血清前白蛋白屬于可以運輸、結合維生素A 以及甲狀腺素的一種糖蛋白,其可以代表新生兒生長發育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早期B 組上臂圍、身長、頭圍長于常規A 組,血清前白蛋白、體質量明顯高于常規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為新生兒進行全靜脈營養支持可以明顯增加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且在新生兒生長發育當中起到積極的效果。這與新生兒生長發育階段所需能量在早期階段得到了供給有關。本研究還得出,治療后,早期B 組鐵、鋅微量元素指標高于常規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為新生兒進行全靜脈營養支持可以改善生化指標以及微量元素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B 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全靜脈營養支持有著極高的安全性,這是因為為新生兒進行全靜脈營養支持后,其抵抗及防御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從而使其感染發生率得到明顯降低。袁什華等[15]研究結果與和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其在實踐中以100 例低體質量兒為例,對照組新生兒利用傳統靜脈營養支持法,觀察組應用早期全靜脈營養支持,通過實踐得出,和干預前比較,干預后1 周與14 d,兩組新生兒身長、頭圍等均高于干預前,且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上述指標更高;和干預前比較,兩組新生兒干預后血清中的鋅、銅等微量元素水平明顯上升;且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血清中的微量元素水平更高;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結得出,早期全靜脈營養支持可以促使低體質量兒生長發育,使其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提升,且安全性高。早期對低體質量兒進行科學的喂養不但可以滿足其對能量以及營養的需求,糾正低體質量,并且能夠避免腸道并發癥。在臨床上,靜脈營養支持屬于較為認可的營養支持手段,其經靜脈輸注的方式為新生兒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元素,能夠使得其身體營養供給得到保證。全靜脈營養在新生兒生的長發育當中為其提供了身體所需的脂肪與氨基酸,不但為新生兒提供更為充足的能量來源,還有利于能源間的互相轉化,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現負氮平衡。
綜上所述,早期全靜脈營養可在幫助低體質量新生兒改善營養狀態、生化指標以及微量元素指標的基礎上,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