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霞 于慶華

以BIM技術為主線,構建“寬基礎、精技能、融交叉”課程體系。在厘清現有教學資源、認真研究行(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內容中,重構智能建造技術課程體系,實現書證融通,最終使學生能夠具有數字化設計能力、構件工業化制作能力、智能化施工與管理能力。針對市場人才需求,鼓勵學生獲取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技能。以構建智能建造技術專業的信息化課程體系為基礎,落實崗位技能及素質要求,鼓勵學生主動參加相關職業技能競賽,取得“1+X”崗位證書,實現立德樹人的高職教育質量目標。
2021年3月12日,教育部關于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的通知(教職成〔2021〕2號)公告,首次將智能建造技術納入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專科專業。我校已于2019年開設了建筑工程技術(智能建造技術方向),在高職院校中是首例。2021年開設了智能建造技術專業,但是所有高職院校和企業學院面臨的問題是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課程體系不完備、師資力量不足、信息化資源少,培養的人才技能單一、發展潛力低,不足以肩負行業轉型的重任。
教學現狀
高職土建類課程,傳統的教學以講解為主,教學方式沒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單一,技能的培養比較落后,教學內容中缺少信息化的內容,不能緊跟行業需求和時代發展,不能滿足社會對建筑業信息化人才的要求。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下,特別是在《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及《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的引導作用下,高職院校土建施工類專業,陸續開設了BIM課程。建筑企業(包括施工企業)陸續設置了BIM工程師崗位;全國各級各類BIM比賽陸續出臺和舉辦;中國圖學會、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工信部等陸續推出了BIM證書。但這些課程、崗位、比賽和證書互不關聯,獨立發展,內容重復交叉,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和粘滯作用并存,是建筑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大問題。
同時,BIM工程師的崗位要求、企業參加各類BIM比賽的要求和考取BIM證書的需求,對高職土建類課程提出了要求和挑戰,即如何協調課程教學、崗位需求、比賽內容和證書技能。
課程改革伊始,高職院校“崗課賽證”融通的綜合育人工作尚未引起重視,也未全面形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良性互動的格局,“崗”“課”“賽”“證”脫節錯位、各行其是,學生對應的課業簡單疊加,加重了學生負擔,降低了育訓課程吸引力,令人興趣索然,課程推進難度大,甚至躑躅不前。
研究目標
重構智能建造技術課程體系、實現書證融通,最終使學生能夠具有數字化設計能力、構件工業化制作能力、智能化施工與管理能力。開發緊跟行業發展的全新的信息化活頁教材,且配套建設數字化資源,使新形態數字化教材緊隨建筑行業轉型升級需求,及時調整更新。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整體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采用計算機語言編程,以現有BIM軟件二次開發的形式,把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的管理及計算編制成為計算機軟件的能力。培養一批能夠改進施工企業生產工藝、解決施工技術及施工管理難題的骨干教師,培育一批技術技能大師,提升教師職業能力。
研究內容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校企協同育人,廣納優秀企業共建專業和課程,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學校、企業等深度融合的多方主體,開展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動態融入國際、國內建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職業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重構智能建造技術“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分別為職業素養平臺、基本技能模塊、專項技能模塊、拓展技能模塊、綜合技能模塊,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裝配式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入課程中,實現書證融通,最終使學生能夠具有數字化設計能力、構件工業化制作能力、智能化施工與管理能力。
課程體系以“夯基強技、求實創新、綠色低碳、勞動智造”為思政引領,堅持“德技并修、育才育人”,把專業基礎教育、勞動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
三、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為突出教學重點(裝配式混凝土施工等),解決教學難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VR等前沿IT技術,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在線學習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以任務為導向,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線上優化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處理教學重點難點;線下進行專業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訓練;企業課堂進一步拓展崗位能力,提高職業素養。
四、智能建造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研究
建設一支能夠勝任培養具有扎實的智能建造技術基礎知識和能力,具有現代先進建造技術及工程應用能力的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優秀教學團隊。重點在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一批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藝的工匠之師。
五、智能建造技術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共同建設高水平智能建造實驗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設施先進、管理規范,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項目設計相適應、相配套,提升智能建造建設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發揮基地社會服務功能,建設開放共享的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和智能建造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積極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
解決問題的方法
改革方案設計如下圖:
本專業培養能勝任一般建筑工程項目的構件工廠化制作、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等工作,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智能建造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四段遞進、分步提升”的實踐教學體系,分別是基本素質訓練、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綜合能力運用,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智能建造技術是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建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通過深化“三教”改革,課程體系融入“崗課賽證”,并且將云、大、物、智、移融入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緊跟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推動建筑工程升級改造。通過“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適應未來建筑業領域智能建造創新發展的工程創新人才。(基金項目:1.2019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BIM+”的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為2019286。2.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2021年度院級課題:課證融合、課賽融通、課創互融——建筑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編號為2021JG01。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協會2021年度課題: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建造技術專業群的探索與研究,編號為2021B173。作者單位: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