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少恒
11 月15 日至17 日,習近平總書記應邀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后,中美雙方都正面評價元首會晤的成效,認為此次會晤積極、全面、富有建設性,為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指明了方向。
結合中美元首會晤成果內容和習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可以認為中美對抗競爭的氛圍將有所改善,雙邊關系可避免大幅惡化。但是,中美關系仍將存在地緣政治、經濟供應鏈等結構性矛盾,“對話和對抗”并存的博弈主線不會變化。
雙方元首會面成果的積極效應顯著,有助于推動中美關系觸底反彈。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也是彼此的機遇。雙方應共同努力澆筑中美關系的五根支柱,包括共同樹立正確認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促進人文交流。拜登重申了巴厘島會晤的五點承諾,表示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穩定和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
雙方領導人的公開正面表態,表明兩國已經走出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去年8 月竄臺后的外交低谷,中美對抗競爭的氛圍將有所改善。這既體現了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美國明年大選在即等一系列復雜環境下,兩個大國相互依賴、求同存異的共同訴求,有利于管控分歧、降低誤判、避免沖突,更重要的是客觀上給全球釋放出了穩定發展的政治和經濟預期。
短期緩和不會改變美長期全面對華遏制的戰略。美將繼續以“競爭”定義中美關系。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根本認知沒有變,仍會采取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發展的基本取向沒有變,表面表態與實際行動不完全一致的特征沒有變。中美關系仍將面臨著復雜挑戰。
從當前具體事件來看,美國著力提升美印關系,支持印度召開“全球南方之聲”線上峰會,利用印度的大國心態,支持其成為“全球南方”領頭羊,支持印度對抗中國;打造美日韓三邊同盟,同意推動三邊聯合軍演制度化,以及年內啟動朝鮮導彈預警信息實時共享體系,擴大合作范圍,塑造“去中國化”重要物資產供鏈體系,打造針對中國的技術和規則壁壘,在東北亞加強陣營對抗;密切聯系東南亞盟國,繼續加大對東盟、南太、非洲、拉美的投入力度,將美越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著力渲染中菲南海沖突,支持菲律賓南海聲索權,召開第二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推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以“香料之路”對沖“一帶一路”。
對美國而言,“追求對話,避免誤判”是美國作為印太強權的必然行動和底線所在。其邏輯是“該對抗時就對抗,該對話時就對話”。可以預見,美國今后將繼續沿用“對話”與“對抗”兩手政策。
建議國有能源公司順應國家對美工作思路,在中美“對話與對抗”交替共存過程中靈活應對。一方面,考慮到三季度雷蒙多訪華后,中美將建立允許企業代表參加的磋商機制,國有能源公司應積極參與發聲、傳遞中國企業聲音。另一方面,采取兩手策略。在當前關系緩和期,加強對美溝通、擴大合作,同時要注意控制投資合作深度及廣度,避免在關系緊張期間出現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