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徐英子
為了更好地實現中醫藥“走出去”,必須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
“目前,浙江的營商環境做得很好。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對民營企業家的關懷,以及對中醫藥產業的扶持,都令我覺得非常暖心和安心。”談起營商環境,浙江省人大代表、森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俞巧仙說。
森宇是國內鐵皮石斛龍頭企業,26年來專注研究鐵皮楓斗。從一家民營鐵皮石斛研究所到中國鐵皮石斛行業的領軍企業,森宇及旗下的森山品牌已經成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實現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中藥材是關鍵因素。
“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為目標,從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入手,加強中藥材源頭控制,實現產地加工一體化,厚植中藥材種植優勢。”俞巧仙說,一是集中開展優良種質培育,建立從良種繁育、栽培、采收、產地加工、倉儲、物流到銷售的中藥材全產業鏈監管體系,推進種植全過程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逐步提升中藥材質量。二是推行“人種天養”與現代農業規范化種植相結合的生態種植,大力推廣中醫藥生態種植模式和綠色高效生產技術。三是倡導“優質優價”,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遵循市場機制,鼓勵優先使用優質藥材,促進優質優價,增強優質中藥材的市場競爭力。

俞巧仙
“我們一直將中藥材源頭管理與質量控制作為重要戰略。鐵皮石斛產品的生產過程很長,影響產品品質的因素很多,以森山鐵皮楓斗產品為例,從種苗培育到包裝上市,大約需要3~4年時間,所以對品控要求非常高,整個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節點:前期品種選育,中期種植技術和后期的品質把控,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俞巧仙說。
同時,還要完善全過程溯源體系。“建立中藥材第三方質量監測體系,內容覆蓋中藥材種植、初加工、生產、流通以及醫療機構全產業鏈各環節,如在種植階段,通過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生產基地全方位數據監測與分析等功能;在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在流通階段,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用戶需求傳遞到研發平臺,經測量分析傳達至生產環節,形成中醫藥產業鏈的“閉環”,以此實現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保障中藥材品質地道、流通順暢的產業發展環境。”
據俞巧仙介紹,森宇建設了藥用植物未來農場,農場種植采用了當前國內領先的微噴灌技術,實行機器換人,實現鐵皮石斛生長環境的可控性,做到了智能采光、智能灌溉等,將數字基因融入到鐵皮石斛育、種、養、檢、收、產等各環節,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每一份“森山”產品都經歷25道工序、五大關鍵品質控制點、51項專業品質技術支持。
對于中醫藥走向世界,俞巧仙認為還是要靠中醫藥的特殊療效。
“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著巨大的健康市場。特別是3年疫情期間,中醫藥全程深度介入治療,形成覆蓋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的診療方案,并取得明顯療效,是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一次生動實踐。”俞巧仙表示,在后疫情、慢病和老齡化時代,大健康的核心從治療轉向預防,從依賴藥物轉向“藥食同源”的食療產品。
食療文化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藥食同源”入手,加強食療文化傳承和弘揚,建立健全行業法律法規、標準制度和管理體系,指導和規范飲食養生應用和推廣,有助于更有效推動中醫藥產業化發展,推動中醫藥走進千家萬戶。
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中醫藥文化?“一是要加強文化建設,政府等部門發揮博物館、城市公園、旅游景點等作用,在設計中提取、翻譯、重組傳統的藥食同源文化要素,進行廣泛的科普宣傳。深入挖掘、創新‘藥膳文化’,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藥膳食品。二是要加快科學研究,企業與高等院校、農科院等科研機構院所深入合作,加強學術研究,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建立產業聯盟、研究院、實驗室等科研技術平臺,創新產品研發,發展藥食同源的新業態、新模式、新體系。三是要加強品牌建設,企業確立精準的市場定位,建立多元化的銷售渠道,營造多場景,開發多樣化產品,完善服務體系,吸引不同層級的消費者。四是要擴大‘產業+’效應,加強藥食同源產業與文旅、教育、康養等產業的不斷融合。”俞巧仙說。
對于中醫藥走向世界,俞巧仙認為還是要靠中醫藥的特殊療效。“發掘經典名方等中醫藥精華,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康養、亞健康調理、慢性病、突發傳染病等方面的優勢作用。同時,推進中醫藥知識保護、傳承與利用。”俞巧仙說。
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中醫藥“走出去”,必須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加強中醫藥體系建設,統籌整合資源,布局推進并盡快建立完善適合中醫藥特點規律的發展體系。同時,還要拓展中醫藥文化交流傳播新途徑,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與技術國際推廣相結合。”俞巧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