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讓職教本科在春季招考本科批次中試行單獨招生,讓學生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張揚。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是經濟的晴雨表;一頭連著民生福祉,關系百姓的錢袋子。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
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外事職業大學校長孫承武表示,應立足職教類型屬性,堅持以服務學生為宗旨,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培育更多復合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促進“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職業教育是發展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生力軍,對于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國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職業教育秉承“讓無業者有業,讓有業者樂業”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因材施教,推行人人出彩、個性發展的教育,在實現人人“有學上”“上好學”上不斷創新、銳意改革,暢通學生成長成才之路,推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努力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特別是2022年5月開始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確定了職業教育的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再次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
考試招生,作為牽動職業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優化類型定位、暢通學生升學通道的關鍵。2022年12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教高考制度,健全考試招生頒發,擴大招生規模,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孫承武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職教改革的深入,現有的職教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職教本科多樣化人才招收的需要。
他說,每年招生季都會遇到一些迫切要求入學的文藝、體育、技術、技能等方面特長生,因分數沒上線而無法錄取。而這些學生通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很有可能成為各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甚至大國工匠。
他建議,應繼續深化職教招生改革,讓職教本科在春季招考本科批次中試行單獨招生,讓學生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促進“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職業教育對于弘揚新時代大國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在孫承武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應立足職教類型屬性,堅持以服務學生為宗旨,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高質量教育,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深化融合合作,提升社會服務功能,精準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打造“政校行企”育人共同體,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深化產教融合并貫穿到人才培養培育的全過程。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錨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圍繞區域重點和特色產業,打破學科界限壁壘,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聯動,健全專業開設、招生、培養和就業聯動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推動職教人才培養格局優化提升。對標職業崗位需求確立人才培養標準,基于國家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以技能掌握為重點的指導方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把人才標準的構成要素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改革實踐中。
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系統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現代管理體制、辦學機制、職教評價改革創新,重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對外開放,精準發力,培育更多復合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
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創新職教人才培養。推行工學結合、德技并修,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落實1+X證書制度,推進五育融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優化“雙師”結構,培育“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山東外事職業大學課堂上師生互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夯實民生之基,增加百姓福祉。
孫承武認為,高校畢業生群體數量龐大,被稱為就業的“經線”,是就業主力軍,承載著萬千家庭的幸福期望,關系到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固本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孫承武表示,職業教育在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社會培養大量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率提升,解決就業這一社會性問題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在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過程中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高勞動收入水平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定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把就業作為學校發展的基石。不斷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推動實施精準化訂單式人才培養、定向招生就業計劃,對標產業需求靶向培養人才,形成“入口旺、出口暢”的良性循環機制。
強化畢業生就業服務。借助“大數據+就業”,搭建線上就業指導平臺,探索畢業生就業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精準推送、精準對接的信息平臺;推行就業導師制度,精準開展就業服務與指導;開拓崗位,訪企拓崗促就業;以創業帶就業,推動雙創改革。做到“因人施策、一人一策、一人一檔,精準服務,不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