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維護配送員權益,不僅需要配送平臺規則優化,也需要法律護航和政策制度保障。
2月12日中午,北京豐臺一家超市外,配送員陳冬宇將貨品整理完畢,準備配送。七八份貨品把配送箱擠得滿滿當當,他要在30分鐘內將這些貨品配送完。他跨上電動車,穿行在往來的車輛和人群中,飛快地奔向目的地。
在手機上點單,美食、藥品、日用品等物品就能即刻送達。近年來,在餐飲外賣等“宅經濟”帶動下,即時配送迎來蓬勃發展期。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即時配送訂單超過400億。
不過,作為融合發展的新興物流業態,即時配送行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存在交通隱患、工傷保障覆蓋有限等。近期,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時提出,要促進即時配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趕在系統規定的30分鐘內,陳冬宇將配送箱最后一袋貨品送到了用戶手上。乘電梯下樓時,他終于松了一口氣。
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對于商品配送時效的要求越來越高,配送履約闖進了“分鐘級”,“30分鐘達”“一分鐘響應”類似的提示語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即時配送平臺中。
陳冬宇的湖北老鄉馬明浩,是兩年前來到北京的,他在跑腿平臺上做一對一配送,系統派單他就送。系統派單每單線路、距離都不確定,很多情況可能導致超時,收件方不接電話,或地址不清晰導致的時間最終都要配送員買單。
安徽的儲曉旭到北京4 年多了,一直在朝陽區做配送員,“之前接受過交通安全培訓,跑幾次對附近的路線就熟悉了,但有時間限制,接的單又多,不得不在人行道上逆行,甚至闖紅燈,著急時還會把電動車騎上過街天橋。”儲曉旭坦言,沒辦法,怕超時,怕被投訴。

一名配送員正在極速配送,他的電動車已嚴重“超載”。圖/于海軍
配送員面臨的交通風險確實存在,他們既要保證準時,又得保證路線準確,如果在路上稍微分散注意力,就有可能對交通安全產生影響。
2022 年以來,北京市快遞外賣即時配送車輛發生同等以上責任致人傷亡事故同比呈上升趨勢。其中,逆行、闖紅燈,在機動車道、人行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隨著新業態的發展,相關部門應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利清單”。
除了分鐘級的時效對配送員準點率要求高,保證貨品的完整度、新鮮度也至關重要。
儲曉旭曾在一家賣菜平臺做配送員,生鮮半小時內可配送4至5單,目的地基本都在菜場和商超周邊。因為生鮮類物品大小不一,有些東西怕擠壓和磕碰,所以要格外留心。
“如果商品損壞或不新鮮了,就可能被客戶投訴,那配送員就要承擔罰款,還得賠償食品價值,一個不留心,一天就白干了。”儲曉旭說。
近幾年,在外人眼中,配送員雖然辛苦,但收入不低,配送箱上“月入過萬”的廣告十分惹眼。
不過,儲曉旭直言,實事并非如此。他算了一筆賬,以生鮮配送為例,每單提成4元錢,若要達到月薪過萬,每天需跑70多單,正常情況一小時最多能跑7到8單,那么每天需要工作10小時以上才行,還不能請假。
此外,做即時配送的配送員如果不是平臺的專職配送員,就難以被認定為傳統的勞動關系,無法被納入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現實中,多數即時配送平臺與配送員簽訂的合作協議為眾包模式。
即時配送員職業風險較高,但社保參保率低,商業保險是其最主要的保障方式。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部分平臺為配送員強制購買了商業意外險,保險費用從配送員的收入中扣除。保額最高10萬元,且不包含誤工費等。
去年,儲曉旭的老鄉在配送過程中,電動車被汽車剮倒,“小腿、手臂骨折休養了一整年不能工作。雖然車主賠了醫藥費,但他在休養時是沒任何收入的。”儲曉旭說。
維護配送員權益,不僅需要配送平臺規則優化,也需要法律護航和政策制度保障。
深圳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田景欣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用工監管,從法律上明確用工性質和責任主體,如要求平臺招聘外賣人員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者平臺使用外包時要求外包公司必須與外賣人員簽訂書面合同,給他人造成損害時由平臺承擔責任,切實保障外賣人員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如果配送員受傷不重,商業保險理賠尚可覆蓋。但如果受傷嚴重,商業保險給予的賠償相比工傷保險明顯不足,而且受傷后勞動者因誤工產生的生活費用也缺乏保障。由于商業意外險的商業屬性,有成本核算和盈利考量,長期來看,還是應建立一套社會保險屬性的保障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認為,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定位應是社會保險,以強制參保和平臺繳費為原則,建立起廣覆蓋的職業風險共同體,解決商業保險保費高、水平低、差異大等問題,同時參照工傷保險確定保障標準,較快捷地解決靈活就業人員的底線保障問題。
《新華日報》評論員梅劍飛表示,隨著新業態的發展,相關部門應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利清單”,逐步對勞動者的職業傷害保障、工作時長、收入分配等多方面權利進行探索和完善,提高保障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表示,即時配送在保障生活物資供應、改善居民消費體驗、促進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針對適應即時配送特點的政策框架體系不完善、傳統勞動保障制度不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等問題,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