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山東藝術學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情山水從來都是中國文人的夢想,山水畫對于中國文人來說不僅是自然空間的意義,更是文人內心精神家園的一種藝術表現,是觀照人生的藝術。
我與金山是大學同窗,深知金山是充滿靈性之人。今觀金山山水畫近作,那些落于紙面的墨色痕跡,都展現于對萬象的思考與孕化,是靈性意義下的理性思考,也是賦予傳統新意味的努力。
對于傳統的學習,深厚的學院功底是繪畫的底色。從五代的荊浩到元代的倪云林,從明清的石濤到近代的黃賓虹,在儒釋道三元合流的傳統文化中,歷代有影響的山水大家解衣盤礴,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中國山水畫在千年的歷程中,始終具備連綿不斷的中軸線,無數情思被筆墨相串聯。明代文學家鐘惺《蜀中名勝記序》曾提到:“一切高深,可以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為‘勝’;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勝反不能‘名’。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也。曰‘事’、曰‘詩’、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山水畫的建構來源于綜合的知識修養,金山運用他的學養和靈性,深入淺出地取舍和提煉傳統的精華,合理地運行于筆端。二十年的山水研習中,他完成了對傳統筆墨的回歸和重塑,其作品中隱現著的古典山水的意象和傳統的品格,形成他作品的輪廓和基調。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學藝應先“師古人”“師造化”,而后“天真爛漫是吾師”。金山從學院教育之中走出,觀萬象于心間,將古人的藝術觀、技術方法和視覺經驗與自然重新謀和,交相影綽,彼此互文。我們可以發現他從前幾年急于表現個性而略顯浮躁的恣肆走向內斂踏實,這種踏實令他的作品更加耐讀,內斂令欣賞者更能深入體會,在放棄了筆墨、章法、色彩等等方面刻意彰顯之后,作品顯現出與心對應的真相。他深知山水真諦全在筆墨,藝術之路的久遠在于長時間的積淀,經年不急不躁,蒼行四野,孜孜耕耘,把自己和觀者帶入靜謐的山水世界。他把自己對山川大河的觀察和體悟化作豐厚的生命體驗,通過意象化的手法構建起山水畫的符號語言,演化為山水的神韻,并用充滿個性化的筆墨語言,描繪出北方山水的清朗闊遠,充滿自然的野逸之象。
傳統圖式的鏡像,在金山的山水畫中不斷地轉移新生。在傳統文化語境中不斷地析出文人氣息,又用靈性的目光點燃獨立的體悟,構建出自己的筆墨語言。這些近作中,筆墨書寫出迷蒙的山川河流,生命韻動有節奏地散落在巖石、樹草、溪流之間,尺寸畫幅成為反復觀思自然的容器,灑脫靈動的筆墨浸染出古意之氣象,也是筆墨精神介入生命理想的呈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金山的山水畫是靈性的展露,更是幽遠、深微的觀照體現。

黃山云煙 國畫 李金山

松山云海 國畫 李金山

訪山圖 國畫 李金山


大美河山 國畫 李金山

山靜秋明 國畫 李金山

文峰秀砥 國畫 李金山

秋山沐雨 國畫 李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