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戰略部署。建設農業強國對農民教育培訓體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民生活富裕都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上游是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對農民基本情況及需求的調研等,中游是育中的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建設、時地人的統籌協調等,下游是育后的農民學員的評價和反饋以及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提供的后續跟蹤服務等。后續的評價體系建設和跟蹤服務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卻往往最容易成為整個鏈條中的“痛點”和“難點”。對于農民學員而言,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本領,其難度比單純學習要更高;而對于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而言,育后的評價和跟蹤服務機制的建立以及可行性、持續性、有效性,都會給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高素質農民學員和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要在育后仍然堅持“雙向奔赴”。
農民學員要在育后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推動先進農業技術推廣上帶好頭、在運用領先生產經營理念上帶好頭、在塑造文明健康鄉風上帶好頭、在積極參與鄉村治理上帶好頭,以身作則、現身說法,以土地托管、訂單生產、引領示范等方式,動員和鼓勵身邊更多農戶參加培訓、學習技能、發展生產、豐富生活、強健體魄,不斷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放光彩。
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要加快建立完善的育后機制。一是要建立較為全面的育后評價體系,結合現實農民教育培訓情況的同時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建立符合實情、較為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了解農民學員的實際收獲和感受,廣泛征集民意,不斷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二是要面向高素質農民學員給予更多的支持,整合各類資源,在技術支持、社會保障、財政金融、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等多方面向高素質農民傾斜,幫助他們形成較強的身份認同,從而吸引更多農民參加培訓。三是要加快推動農民技能培訓與農民職業教育的有效貫通,促進二者之間的專業相對接、課程相銜接、學分相嫁接,助力更多高素質農民學員成為真正的“大學生”。四是要營造有利于高素質農民學員成長成才的良好輿論氛圍,要在主流媒體上持續發聲,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高素質農民形象,講好高素質農民發展的動人故事,通過宣傳造勢增強高素質農民的使命感、榮譽感和獲得感、幸福感。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只有高素質農民學員和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始終堅持“雙向奔赴”,才能讓農民教育培訓的成果化為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