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青 王血紅 龍文莉
隨著高素質農民培育力度加大,農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具有經營管理能力和帶動效應的農民技術人才數量日漸增多,但是這些“田秀才”“土專家”的技術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評定,影響了高素質農民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了破解農民職稱評定難題,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后半篇”文章,真正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2015年宜昌市作為全省唯一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市,在宜昌市農廣校組建了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市農民技術職稱評定的組織和日常管理工作。宜都市率先試行,農廣校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平臺作用,積極組織高素質農民參加職稱評定。7年來,有2000多名高素質農民報名參評,計有157人通過評審,其中初級職稱79人、中級職稱72人、高級農藝師6人。為用好職稱評價“指揮棒”,宜都市農廣校在評審中堅持“三重一減”:重素質、重實績、重待遇、減負擔,暢通農民職稱渠道。放活評審對象、標準、方法和過程,不唯學歷、資歷、論文,強化業績導向,強調論文寫在大地上,突破職稱層級天花板和區域限制,激發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農民職稱評定,提高了社會對農民的認知度,激發了農民內生動力,提升了農民務農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宜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激活了鄉村“基本盤”。
一、圈定骨干人群,重素質
開啟職稱評價,宜都市十分注重農民素質,以控保質。因此,評選范圍圈定為農業骨干人群,瞄準種養加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骨干和村技術員。例如,潘家灣村農民胡安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宜都宜紅茶傳承人,擁有有機茶示范基地500畝,年加工茶葉2100 噸,發明實用專利16項。得知農民可以評職稱后,他毫不猶豫報名,2016年取得中級職稱,2021年晉升高級農藝師。
二、創新評定標準,重實績
在評價標準上,宜都市不唯學歷、資歷和論文,注重水平、能力和業績,將參評者工作實績、技術水平、帶動效應、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農村增綠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一)看水平。宜都市在評審中,適當放寬學歷條件,只要達到初中學歷,若不具備初中學歷,如有相關農民技術資格證書,也可申報參評;不需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操作考試,淡化論文要求;看有無開拓市場和綜合經營能力。不唯文憑看水平,凡在種養加中,近3年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當地3—5倍,就是“硬件”。例如,宜都市輝青植保機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輝青,帶領62人的嫁接服務隊,每年創收200多萬元,服務的109個農戶,戶戶柑桔優果率88%以上,售價提升10%。2016年,只有初中文憑的他如愿取得中級職稱。
(二)看技能。不唯理論看操作,看有無熟練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戰經驗。能熟練運用技術,解決生產難題,都算加分項。雞頭山村的袁亮亭憑借嫻熟的高接換種技術和科學的綠色防控方法,得到了評委們認可。
(三)看貢獻。不唯資歷看貢獻,能帶動周邊農戶致富,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帶動能力和業績貢獻,都是“硬菜”。農民技術員曾勇,引進桃李品種30多個,優選出7個適合本地又對市場“胃”的良種,2021年銷售桃李苗1.8萬株,收入16多萬元,帶領該村僅小水果年收入300多萬元,突出的貢獻讓他在評審中全票通過。
三、突出政策激勵,重待遇
有職稱更要有待遇,在高素質農民培育中,農民最關心的是評職稱后的激勵政策。為鼓勵農民參與評定職稱,宜都市出臺以下扶持政策。
(一)政策傾斜。有職稱的農民,由農業農村局建檔,專項納入鄉土人才管理,優先各級政府表彰、發展黨員、選拔村干部和招聘招考;優先土地流轉、技術推廣和項目立項;優先科研開發、技術引進和成果轉化;優先創辦領辦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并在資金投入上實行政策傾斜。
(二)資金獎勵。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一次性獎30萬元;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中華老字號,一次性獎10萬元;獲得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獎5萬元;銷售本地主導產品分類別獎勵1萬-5萬元;建設精品果園高效茶園安全菜園,驗收后每個補貼5萬元;流轉經營土地200畝以上且流轉期5年以上,重點安排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等項目;在省級以上畜牧良種場新引進種公豬、波爾種山羊每頭每只補助2000元。宜都市每年兌現涉農獎勵資金500萬元以上,高素質農民受益面達70%以上,有職稱的高素質農民受益面達到全覆蓋。
(三)榮譽激勵。農民取得職稱后可直接被評為科技示范戶,物化補助高于其他示范戶,并被納入農村實用人才評選和農技推廣員選聘范圍。每年評選10名優秀高素質農民、“十佳”示范家庭農場主、10個農民創業典型,每人獎勵1萬元,基本條件是有職稱;同時為其拍攝專題片,在宜都電視臺滾動聯播。
(四)跟進幫扶。挑選優秀農技員和村鎮干部,開展“一對一”的生產指導,跟進幫扶。市鎮村領導定期與其研討座談,解決實際難題,雙向跟蹤動態管理。
四、著眼服務農民,減負擔
為了給農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宜都市在評審過程中最大限度簡化程序。不必要的表格不填,不必要的程序不走;評定時間,選擇農閑繞開農忙;評定地點,離參評對象最近。同時,農民職稱評定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結合,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相關費用納入農業部門專項列支,減輕農民負擔。
五、主要成效
(一)引領產業發展。湖北山太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杰晉升職稱后,被評為宜昌市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湖北省農業產業領軍人才,公司成為湖北省專家工作站。宜都市的“職稱農民”,創建柑橘精品果園18個、高效茶園8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8個,助推宜都市成為中國柑桔之鄉、全國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葉加工轉型示范縣,引領宜都產業發展。
(二)引領品牌創建。宜都市的高級農藝師中,生產的產品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省著名商標10個、省名牌產品20個,還有的創建了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天然富鋅茶和土老憨等品牌,推動宜都打造“精品工程”。
(三)引領土地流轉。引導土地向有職稱的農民集中,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他們流轉土地3萬多畝,1.64%的人種了全市12.53%的耕地,為“誰來種地”找到了答案。
(四)引領經濟轉型。有了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結合資源、生態優勢,農民更愿創辦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莊園經濟”引領宜都農業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形成具有宜都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五)引領了科技推廣。宜都市的“職稱農民”引進并推廣各類新品種43個,其中,農作物21個,柑橘4個,茶葉5個,畜牧7個,魚類6個;推廣各類實用新技術26項、各類新器具1260臺套、新肥料新農藥25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實現“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實用技術直接到戶、關鍵要領直接到人”。宜都市的農業實用技術入戶率達到100%,到田率達90%以上。
職稱是對職業能力的評定,更是對職業身份的一種認可。農民職稱評定是一種信號,農民正是當之無愧的崇高職業。而鄉村振興的過程也是農民職業化的過程,二者都非一日之功,當需久久為功。
(作者單位:1.湖北省宜都市農廣校;2.湖北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