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佳鈺
“為人民而舞”是中國舞蹈先驅者的價 值實踐,承載了當代藝術的責任與使命。隨著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文化作品也逐漸商業化和 娛樂化,各種文化思潮的碰撞日益加劇,舞蹈 這一藝術表現形式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用“為人民而舞”的歷史唯物主義遵循作為選 題,詮釋了舞蹈藝術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 運的特點。人民是舞蹈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 人民需要舞蹈,舞蹈也離不開人民,二者相輔 相成,密不可分。舞蹈作為文化藝術的表現形 式之一,在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滿 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 用。
一、舞蹈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審視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的實踐 活動,與生產實踐活動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始終 制約和影響著藝術的發展。而舞蹈藝術是人類 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原始 舞蹈是原始先民集體創作的,進入奴隸社會, 夏商周的祭祀樂舞,也傳承于表達原始信仰的各氏族的圖騰舞蹈。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 再到現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 的發展,舞蹈藝術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 程,即從起初的自娛自樂到成為封建社會統治 階級的工具,再到回歸群眾。
人類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 的歷史進程中,舞蹈這一藝術形式也同樣伴隨 著封建階級的統治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夏商時 期,著名的舞蹈幾乎都是用以饗上帝、祭祖先、 頌帝王的祭祀樂舞,說明在古人的心目中他們 的神像現實中的人一樣需要和悅納人間的享受 和人們的敬虔。這同時也說明,人是以客觀現 實中的樣態來想象和構筑意識的,幻想的屬于 意識形態的舞蹈世界,實際上是客觀、真實的 社會的反映。西周時期,禮樂制度構架下的舞 蹈等級分明,秩序井然。在此時期,樂舞就是 為周王室的統治服務的。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 人的私有觀念和社會私有制出現,西周制定的 周禮和雅樂受到了新興社會勢力的強勁沖擊, 使原有的森嚴等級秩序崩潰瓦解,即“禮崩樂 壞”。以“六代舞”為代表的雅樂文化自周代 開其先河之后,歷代統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一直將雅樂作為政權的精神載體之一以及正統 文化的表現形式加以保存,予以沿襲,每次改 朝換代,也常常會做新的樂舞來加以反映。
自周代開始到清代末年這兩千多年的歷 史長河中,舞蹈這一藝術形式在周王朝開始分 流,一部分為統治階級服務,另一部分則在民 間流傳。但到明清時期,隨著市民階層的擴 大,舞蹈這一藝術形式則更多是在民間流傳, 例如戲曲舞蹈在這一時期就達到了頂峰。一個 社會的階級結構及其變化、發展,都與該社會 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明代中國曾是世界上經 濟較繁榮的國家之一,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 得手工業與商業呈現繁榮景象,市井文化與民 間文化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為民間舞 蹈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那些反映民間 習俗、給人們帶來自娛與審美雙重歡愉的民間 舞蹈,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極富生命 力。就舞蹈藝術而言,在明清時期,雅樂更像 是呆板枯燥的程式化儀式,基本失去了舞蹈藝 術的意義,而此時的戲曲舞蹈趨于成熟,成為 當時的主流。
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舞蹈藝術的維度
“為人民而舞”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 馬克思主義文藝人民性思想這一部分,這是馬 克思站在人民立場上對文藝活動提出的實踐要 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思想作為黨 的文藝方針在舞蹈藝術領域中得到了具體的發 展,體現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 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 合”的特點。
“為人民而舞”中的“人民”在歷史發展 長河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歷史唯物主義認 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根本上講就 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最 偉大的客觀物質力量。人民群眾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一切 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還是社 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歷史上發生社會變革的 時期,如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 民群眾的力量就顯得尤為突出。人民群眾作為 創造歷史的動力,同時也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如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政治制度等。如上文所 述, “為人民而舞”就是為人民群眾而舞,人 民群眾是文藝創造的主體,只有堅持站在人民 群眾的立場,滿足人民群眾的訴求,才能更好 地激發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 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指出, “歷 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 動”,其中“行動著的群眾”則是歷史前進的 動力。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舞 蹈的創造者就是人民群眾。如原始舞蹈是原始 先民集體創作的,進入奴隸社會,夏商周的祭 祀樂舞傳承于表達原始信仰的各氏族圖騰舞蹈, 再到封建社會的宮廷樂舞,其創作表演者不是 無人身自由的奴隸就是地位低下的職業歌舞者, 即使是皇室中擁有帝后妃嬪名位的善舞者,絕 大多數也是人民群眾,出身卑微,只因歌舞相 貌出眾而被選入后宮, 如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 者的原理,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 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 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從中可以體現出,?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 重要動力。把群眾觀點貫徹和運用到具體工作? 中,就形成了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 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的根 本保證。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是歷史發展? 的總趨勢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文化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主張人民是世界文藝創造的主體,藝術屬于人民。而“藝術屬于人民” 這一科學論斷是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在與克拉? 拉·蔡特金的一次關于藝術的談話中正式提出? 的。綜上所述,歷史唯物主義考察舞蹈藝術的? 維度要從群眾觀和藝術的人民性出發,這樣才? 能更好地詮釋新時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方向。
三、“為人民而舞”的藝術:歷史唯物主義實 踐效應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 簡稱《講話》) 中提出“必須和新的群眾的時 代相結合”及作家、藝術家“要和群眾打成一 片”,體現了文藝要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的關 鍵性,文藝創作要與人民發生聯系才有出路, 進一步明確了文藝的新民主主義方向;從文藝 的人民性這一前提出發,創造性地回答了“文 藝是為什么人的”和“如何為”的問題,并且 明確提出進步文藝要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 大眾服務的觀點。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轉變 思想情感和立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人 民群眾中汲取創作靈感和源泉,在群眾中實踐 創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地融入人 民生活當中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魯迅藝術學院的師 生在院長周揚的領導下想到了陜北秧歌這種有 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集歌、舞、戲、雜耍和武 術為一體的廣場藝術,決定對這種廣大民眾世 代相傳的“鬧秧歌”風俗歌舞活動進行推陳出 新的改造。在《講話》精神的直接引導下,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向民 間學習、改革弘揚民間歌舞藝術、傳播革命精 神的運動——延安新秧歌運動。延安新秧歌運 動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革命形勢的發展而 發展,配合了要民主、要自由、反饑餓、反內 戰的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充分發揮了團結人 民、鼓舞斗志、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 動派的戰斗作用,還迎來了人民翻身解放和中 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幸福時光。新中國的舞蹈 藝術由大力提倡發展中華各民族的民間舞蹈起 步,這既是延安新秧歌運動和邊疆舞運動的延 續,也是新中國的必然選擇。中國 56 個民族中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舞蹈資源,有利于中國舞蹈 藝術的豐富多彩和民族特色的弘揚。在“百花 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一批反 映新時代、新生活和新人物的舞蹈和舞劇作品 相繼誕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舞蹈進入百花 爭妍的黃金發展時期,以一種新的呈現樣態, 順應著人民大眾的時代審美的轉型,融入中國 藝術當代格局的構建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舞蹈這一藝術表 現形式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舞蹈藝術發 展到今天,主要得益于人民群眾對其的傳承與 創作,所以“為人民而舞”才是新時代真正的 價值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