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燁
本文將對《雄獅少年》動畫電影中的視聽 設計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動 畫電影中的價值體現,以期為中國動畫電影多 元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中國動畫電影產生以來,便與傳統文化 結緣,其吸收借鑒了諸如文學名著、神話故 事以及多樣的民間技藝等獨具韻味的中國元 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創造了新途徑。 如《鐵扇公主》(1941)、《豬八戒吃西瓜》 (1958)、《大鬧天宮》(1964)、《哪吒鬧 海》(1979)等經典動畫電影,其畫面中,多 運用泥塑、木偶、刺繡、印染、皮影戲、剪 紙、窗花、楊柳青年畫等眾多獨具民族特色的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但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 新的傳播途徑,更讓觀眾對于傳統文化有了全 新的認識。自 2015 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 再到《白蛇: 緣起》(2019)、《哪吒之魔童 降世》(2019)、《姜子牙》(2020) 等近年 來的優秀動畫電影作品,無一不是立足于中國 傳統神話完成題材和人物的動畫創新重構,在 傳統文化題材逐漸被神話傳說同質化背景下, 《雄獅少年》以獨特的現實主義本土題材脫穎 而出,我們不僅看到了醒獅文化,更看到了傳 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融合——既提取了傳統文 化元素符號,又延續了優秀中國動畫電影基 因,更拓寬了題材創作的模式。
二、《雄獅少年》動畫電影中的傳統文化
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講述了 21 世紀初南 方鄉村的留守少年阿娟和自己的好友阿貓、阿 狗通過參加舞獅大賽,最終突破自我,從整日 游手好閑的“病貓”成長為“雄獅”的故事。 影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中提取了“廣 東醒獅”作為貫穿整部動畫電影的主要元素。
影片片頭的 90 秒運用了水墨藝術的動畫 表現形式向觀眾詳細介紹了醒獅的歷史與文 化——在充滿國風韻味的背景中,一頭鼻尖帶 有紅色的獅子靈巧地穿梭在水墨山林中。人聲 鼎沸的鬧市,醒獅出現,由紅色的大鼓排成長 路,深入密林中,隨后在紛亂的爆竹下,水墨 舞獅變換動作,將舞獅的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隨后,兩獅相爭搶青,在密集的高樁上各顯神 通。整段動畫傳承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髓, 將筆墨技巧、意境、格調和氣韻與舞獅的動作 融合得行云流水,將中國獨有的柔和含蓄的美 學觀利用動畫技巧呈現出來,令人拍案叫絕。
在中國,要找出醒獅這樣一個可以容納故 事的傳統元素并非難事,真正有難度的是讓這 一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落地, 達到化境。《雄 獅少年》融合傳統文化講述小鎮青年的故事, 但故事的背后,聚焦的其實是當下的社會與現 實,它讓“舞獅”與“現實中少年的成長”主 題順理成章地交織在一起。由此,我們可以合 理地得出結論,傳統民俗文化通過動畫電影的表現形式傳播和正向輸出文化,有利于弘揚民 族精神,引導觀眾對民族歷史文化產生思想認 同與情感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 感,同時,也有利于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國動畫電影實現“新中國學派”。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雄獅少年》動畫電影中 的視聽設計與分析
(一)人物設計
《雄獅少年》在人物造型上非常符合 21 世紀初期的廣州,拖鞋、破洞褲、網球衫、爆 炸頭等,這些細節的刻畫無不彰顯了時代的特 征,更能夠拉近觀眾同電影中人物的距離,使 電影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同時,電影中人物 名字的設計也十分巧妙,主人公阿娟與少女阿 娟同名,少女阿娟作為主人公阿娟建立舞獅夢 想的引路人出場,實際上也有讓主人公繼承其 夢想和精神的意味,寄托了傳統文化醒獅技藝 后繼有人的希望。主人公阿娟的朋友的名字分 別是阿貓和阿狗,阿貓、阿狗在廣東話里指代 無關緊要、跑龍套的人。影片中有句臺詞: “他怎么知道我們叫阿貓、阿狗。”這也對應 了主角團的三個人物的處境,同時也代表著鏡 頭外社會中不起眼的小人物。而這些關于人物 設計的細節刻畫,恰恰是最能夠拉近動畫電影 與觀眾距離的——現實人物的故事更有力量, 也更打動人心。
(二)場景設計
整部動畫在場景空間設計上,完全還原 了嶺南的地理風貌,讓故事落地在真實的場景 中,通過對地域特征的捕捉、描摹,完成了現 實質感的最終呈現。如余暉里的村莊、宗祠和 佛像、落日下的魚塘映著芭蕉葉、高大的木棉 樹、老廣州街景等,這些細膩真實的場景設計 具有強烈的地理標志性,為影片的空間構建帶來更多的真實感和代入感。
《雄獅少年》在場景設計中為中國動畫電 影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近年來,許多優秀動 畫《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 《白蛇:緣起》《姜子牙》等都是由古典名著 改編的魔幻動畫作品,畫面大多運用奇觀的場 景作為整部動畫劇情場景的支撐,雖有大量精 美的動畫特效的加持, 但由于場景多是虛構的, 使得觀眾沉浸感較低。而《雄獅少年》著眼于 現實場景,接地氣的同時,也更容易與觀眾產 生情感共鳴。
(三)音樂設計
電影美學家貝拉·巴拉茲曾經說: “我們 對視覺空間的真正感覺是與我們對聲音的體驗 緊密相連的,一個完全無聲的空間在我們的感 覺上不會是很具體的、很真實的:只有當聲音 存在時,我們才能把這種看得見的空間作為一 個真實的空間。” 該片在背景音樂的呈現上, 為了符合醒獅文化,利用鼓點聲貫穿整部動畫 電影,同時加入了琵琶、嗩吶等傳統樂器配合 現代電子音樂的使用和電影劇情巧妙結合,使 我們身臨其境,形成獨特的視聽風格。
首先是利用鼓點與每個人物性格、情緒深 度融合,具備辨識度。比如少女阿娟的鼓點是 平穩、堅定的,而阿狗的鼓點比較靈動,和他 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反差。其次是利用鼓點推動 劇情,例如影片中主人公阿娟在樓頂舞獅,決 定是否去上海打工的“名場面”,當早上第一 縷陽光照在獅頭上,主人公心中響起的鼓點, 配合畫面掃過的廣州剪影,暗示著這座城市里 許許多多像阿娟一樣的少年,與之前“只要鼓 點還能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獅”相呼應, 堪稱該片中最為經典的鼓點運用。
全片對于鼓點運用的高潮部分,是主人公 阿娟望著面前高高矗立的擎天柱,試圖創造奇 跡時,眾人萬鼓同奏為其加油打氣的場景,讓觀眾和影片一起達到了該片最“燃點”,如果 說一開始競技是為了拼輸贏,那么最后的眾心 凝聚則是為了致敬每一個勇敢超越自我的個 體。這種精神在《雄獅少年》里就是“不認”, 是“只要鼓點還能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 獅”,它在激勵主人公阿娟的同時也隔空激勵 著屏幕外的觀眾積極進取、努力奮斗。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電影中的價值體現
(一)物質價值
據《2020 年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中的 數據顯示——中國動畫企業制作的多數作品的 觀眾定位仍有明顯的低幼化傾向。長期以來, 中國動畫電影主要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喜 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熊出沒》系列等為代 表的幼兒動畫電影作品,受眾群體呈現低幼化 趨勢;另一類以《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 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為代表的神話題材 動畫電影作品,受眾群體多以兒童和青少年為 主。華特·迪士尼曾經說過: “卡通動畫作為 敘述故事和視覺娛樂的一種方式,可以為世界 各地各年齡的人們帶來歡樂和信息。”所以動 畫電影作品的本質應該是面向大眾審美的, 《雄 獅少年》從題材開始就選擇回歸現實生活,將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廣東醒獅”作為貫穿 整部動畫電影的主要元素,拓寬動畫電影的受 眾群體、獲得更大的市場的同時,也讓動畫電 影作品重新回到全年齡大眾的視野。
(二)精神價值
與近年來大熱的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 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傳遞 的與“神權”斗爭的神話故事題材不同,《雄 獅少年》從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出發,表面上整 個故事是在向觀眾傳遞“勇敢追夢,就能創造 奇跡”的精神內核,但其實更深層次的是以中
國傳統民間技藝中的醒獅為出發點,著重關注? 留守兒童、城鄉發展不協調、民俗文化傳承等? 當下社會高度關注的多個現實民生問題,讓中? 國動畫電影不再只關注精美的畫面、精彩的劇? 情,而是將故事放進現實,賦予了中國傳統文? 化與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主義題材落? 地新方向。電影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技? 藝——醒獅,引起更多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喜愛? 和支持。同時,借助廣東醒獅文化指出了傳統? 文化在現代化改革中的窘境,也是許多傳統技? 藝不斷失傳的最大原因——難以謀生。如咸魚? 強迫于生計放棄醒獅改賣咸魚,主人公阿娟最? 后雖然成功挑戰了自己,但回到現實,依然選? 擇去了大城市打工。他們人生軌跡似乎沒有得? 到改變,但其通過醒獅所構建的“全新自我” 將對他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無? 疑是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觀眾的正向精? 神輸出。
五、結語
動畫電影作為影像視聽時代大眾審美消費 和信息獲取的平臺,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路 徑與生存空間。《雄獅少年》激蕩起觀眾心中 的“鼓點”不是偶然,在全球動畫電影高度發 達的今天,中國要想躋身動畫電影強國之列, 就必須繼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寬 藝術表達、深入挖掘審美內涵,結合動畫電影 創作要求繼承并創新,開拓出具有中國創意、 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中國學派”,在潛 移默化中傳播中國動畫新美學,講好中國故事, 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