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作為陶瓷大國的中國,與人類文明發展密切相關。而中國人物繪畫藝術崇尚工筆與寫意,其創作風格歷經千余年的沉淀和演進,名家輩出,名作流傳至今,陶冶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審美。文章主要探討中國人物繪畫發展及與當代陶瓷藝術的融合探索,從其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代表性畫家、工筆技法、寫意技法及其美學探索展開論述,希望能夠為當代陶瓷的創作和欣賞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陶瓷藝術;人物繪畫;工筆技法;寫意美學
一、中國人物繪畫的主要發展時期及其代表性畫家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遠古時代,人物形象最早出現于巖畫和彩陶紋樣中,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開端。歷經多年的發展和沉淀,中國人物繪畫形成了規范的畫法,以線為根本、以筆為語言,融合成一幅和諧的畫面。對此,《苦瓜和尚畫語錄·一畫》中云:“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
在中國人物繪畫史上,從縱向來看,宋代以前出現的人物畫多以工筆為主,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宋元之后,文人畫興起,逐漸由工筆人物轉向寫意人物。
南北朝時期,在工筆人物繪畫的重要畫家之中,具有代表性便是“六朝四大家”,分別為張僧繇、顧愷之、曹不興與陸探微。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因此描繪佛像是當時的繪畫風尚。張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獨具一格,在技法上獨辟蹊徑、廣收博取,畫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創造了一種“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畫法。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畫人注重點睛,自云“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曹不興將形制規范、筆法簡略、題材同一的繪畫進行全面改造,使其逐漸走上獨立發展之路。陸探微師從顧愷之,因用筆連綿不絕、錯落有致,故號為“密體”,他的人物畫墨線行筆緊細、氣脈貫通、筆跡周密,世人稱其畫風為“秀骨清像”,《歷代名畫記》則稱“陸得其骨,顧得其神”。
唐代的吳道子,與張僧繇一同被后世推為“疏體”的代表。他繼承了魏晉時期的繪畫特點,還對張僧繇的“疏體”進行傳承和發揚,同時創新地改變了前代畫家所用的“鐵線描”,繼往開來、革故鼎新,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帶有節奏感和表現力的“莼菜條”。這種線條風格是兩頭細中間粗的“蘭葉描”,落筆處有力大氣、錯落有序、張弛有度,使線條富有節奏韻律,畫面更加生動活潑,被后人稱為“吳帶當風”,亦對后世畫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人物繪畫工筆技法與寫意技法的不同藝術表現
中國人物繪畫在創作過程中,有著一種對意趣的天然追求。在歷史長河中,提到中國人物繪畫的概念,一般簡單地區分為工筆和寫意兩類。
工筆人物畫發展相對較早,是一種個性繪畫的表達,亦稱“細筆畫”,創作過程復雜且精細。畫家需要對人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研究,理解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外在的形態特征,然后通過精細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和形態。這一步驟需要高度的技巧和耐心,因為每一根線條都需要恰到好處,既要準確表達人物的特征,又要有藝術美感。工筆人物畫注重色彩的運用,通過豐富的色彩表現出人物的肌膚、衣物的紋理以及環境的光影效果,畫家需要掌握各種調色技巧,才能使畫面色彩豐富且和諧。最后是細節的修飾和整體的調整,這一步驟是畫作完成的最后階段,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畫家需要對畫面進行全面的審視和調整,確保畫面的每一個細節都符合要求,才能使畫面呈現出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意人物畫是中國人物繪畫的另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核心技法在于通過簡潔、自由的筆墨,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氣質。與工筆人物畫相比,寫意人物畫更注重筆墨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其中,筆墨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畫家通過粗細、濃淡、干濕等不同變化的筆墨,表現出人物的形態、結構和質感。通過筆墨的揮灑,畫家可以傳達出自己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使畫面充滿情感和生命力。
此外,寫意人物畫的用色也非常獨特。雖然不像工筆人物畫那樣注重色彩的豐富和細膩,但寫意人物畫仍然需要用色簡練、概括,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神韻和氣質。在用色上,畫家需要掌握色彩的搭配技巧,使畫面色彩既協調又富有層次感。
中國畫主張緣物寄情、以神取形,使畫家在創作中的主觀情感得以充分表達,并產生攝人心魄的意境。從工筆寫形到文人寫意、從畫語初心到精神追求,使觀者能夠深刻領悟到中國文化的根脈,追尋屬于繪畫藝術家的一方文化凈土。
三、人物繪畫在當代陶瓷上的美學表現探索
傳統的陶瓷人物繪畫,大部分是采用戲曲中的橋段以及歷史典故的形式內容呈現在畫面中。陶瓷創作者將中國書畫藝術融入陶瓷繪畫中,使之更具有書卷氣。
在對人物繪畫的認識中,藝術家的理念決定著繪畫的題材、構圖和技法。在陶瓷作品上展現人物繪畫,不僅僅是畫面的表達,還有對繪畫美學表現的深入探索。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人物繪畫在不斷的變革中探尋著新的發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帶來了新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更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和可能。在追求新穎和創意的同時,如何保持作品的藝術性和傳統價值,是藝術家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如何將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具有現代氣息的陶瓷作品,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陶瓷人物繪畫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從科學技術方面出發,采用新材料、新顏料及新技術,給中國人物繪畫帶來了更多的美學思考。新的繪畫技法出現了更多可能性,產生了不同的人物繪畫風格,達到了中國人物畫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筆者在此以平面瓷板畫和立體陶瓷上的繪畫展現為例,解讀中國人物繪畫在當代陶瓷上的美學表現。
(一)平面瓷板畫上的繪畫展現
平面瓷板畫是一種將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常是在一塊平整的瓷板上,運用各種繪畫技巧和手法,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的作品。與傳統的油畫、水彩畫等繪畫形式相比,平面瓷板畫在材質和表現手法上有其獨樹一幟的特點和優勢。
首先,平面瓷板畫的繪畫材料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穩定性。由于其表面堅硬、光滑、細膩,不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可以長時間保存而不易損壞,這就使得平面瓷板畫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其次,平面瓷板畫的繪畫技巧和手法具有多樣性,如點、線、面、色彩、構圖等,因而能夠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同時,由于瓷板的特殊性質,畫家還可以運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如噴槍、刮刀、雕刻等,使畫面呈現出更加豐富和多變的視覺效果。
以章朝暉的《高溫色釉京劇人物瓷板》(圖1)為例,其色彩運用豐富,主要以中國傳統的紅、黃、藍、綠等顏色為主。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象征著喜慶、吉祥和繁榮,在這幅作品中,紅色被大量運用在京劇角色的服飾上,生動地展現出人物的華麗,增強了畫面的莊重感。經窯火燒制,畫中的人物表情生動、身姿優美。此外,畫中的道具和背景也十分考究,展現了對細節的關注和高超的繪畫技巧。
筆者創作的瓷板畫《講經圖》(圖2),主要采用的是工筆技法。整體細膩入微,注重細節表現,力求使畫面更加生動逼真、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此外,畫作還運用了明暗、透視等西方繪畫技法,使畫面更具立體感,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和韻味。
(二)立體陶瓷上的繪畫展現
立體陶瓷人物繪畫作為陶瓷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藝術形式融合了造型藝術、繪畫技巧和燒成工藝,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
合適的材料是實現立體陶瓷人物繪畫的基礎,藝術家需根據創作需求選擇合適的陶瓷材料,并對其進行預處理,以確保能滿足創作要求。繪畫技巧是立體陶瓷人物繪畫的核心,如涂、染等,并根據材料特性和創作主題靈活運用。同時,還需關注繪畫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燒成工藝是立體陶瓷人物繪畫的關鍵環節,需對燒成溫度、時間及氣氛等因素進行精確控制,以確保作品在燒成過程中能保持預期的形態和色彩效果。
以清康熙青花“郭子儀祝壽圖”筆筒(圖3)的人物繪畫為例,其色調清新淡雅、人物形象立體生動。在畫面中,人物栩栩如生,通過線條的勾勒和細節的描繪,體現出豐富的表情和姿態。畫中的人物或坐或立、或靜或動,顯得自然流暢。同時,畫面中的背景和道具也十分考究,與人物形象相互呼應。畫師巧妙地運用了青花瓷的特質,使得作品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由此觀之,陶瓷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不僅是一種生活器具,更是一種具有獨特美學的藝術形式。其千變萬化的形態、豐富多彩的紋飾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都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
經過火的洗禮,泥土變得堅硬而光潔,散發出一種沉靜而內斂的美感。陶瓷的質地可以反射光線,使器物表面呈現出迷人的光澤。這種光澤隨著時間推移和日常使用而不斷發生變化,使得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擁有獨特的韻味。
四、結語
陶瓷人物繪畫創作采用了多種創作技法,既露高雅又顯古樸,可謂別具一格,通過筆墨實現了畫面形象的塑造與語言的表達。隨著當代陶瓷藝術的不斷發展,陶瓷人物繪畫展示出明顯的時代特色。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以自身的情感因素和獨到的觀察方式,形成意境的自覺追求,從而構成陶瓷人物繪畫的意趣和風貌,令人青睞。
參考文獻:
[1]程顯惠,張泉喜.探析陶瓷傳統人物繪畫與當代陶瓷人物繪畫的異同——以高溫顏色釉為例[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10):120-121.
[2]趙丹.中國山水繪畫中工筆人物的審美藝術研究[J].新美域,2022(10):33-35.
[3]孟祥軍.中國寫實人物畫的“意趣”探析[J].美術界,2016(02):87.
[4]趙書全.試論中國寫意人物畫的藝術特點[J].景德鎮陶瓷,2017(06):24-25.
作者簡介:
鄭甲錦(1989—),男,畢業于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藝術設計(影視動畫)專業。現為德化縣鄭甲錦陶瓷工作室藝術總監。擅長釉上粉彩、釉下彩創作。作品曾在全國、省、市各類比賽中獲獎,《講經圖》榮獲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創意設計評比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