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人物題材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蘊含著歷史、文化、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和表現技法以及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造型和表情表達等方面,對中國傳統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創作中的情感化表達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探討。筆者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實踐,并解析個人設計創作的莆田木雕《彌勒佛》《自在觀音》的藝術表現手法,以期從中探析中國傳統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創作中的創新與探索,從而推動木雕藝術的發展與創新。
一、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一直以來都是工藝美術界關注的焦點,而在莆田木雕創作中,傳統人物題材更是被賦予了情感化的表達。
傳統人物題材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繪或刻畫,展現歷代文人對美的追求和崇尚,這些人物形象往往體現出一種高尚、優雅、莊重的審美標準。通過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和審美愉悅。
傳統人物題材常通過對歷史人物、文人和民間人物的描繪或刻畫,傳遞出人文關懷,展示了人們的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這些人物形象體現了中國歷代社會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傳統,對于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和表現技法
莆田木雕是福建莆田特有的一門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201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莆田木雕歷史悠久,興于唐宋,從唐代開始就逐漸形成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和三重透雕為主要技藝的獨特手法,廣泛運用不同的材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因材施藝,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雕刻作品。作為一門古老而精湛的藝術形式,造物思想和表現技法為傳統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創作中的表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莆田木雕藝術家們善于通過木雕技法的運用,將人物的形象特點和情感表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例如,由筆者設計創作的莆田木雕作品《彌勒佛》(圖1),采用立體圓雕技法塑造了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形象。在表現人物面部表情時,通過雕琢精細的眼神、刻畫微笑的嘴角等方式,傳遞人物的內心世界,傳達慈悲寬容、樂觀豁達的精神。作品充分體現了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深入研究人物形象的特點和生動性,以細膩的木雕技法將人物的身姿、面部表情、手勢等細節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通過多年來對于莆田木雕藝術的研究和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感悟:
首先,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造型應當具備藝術美感和符合角色特征。在《彌勒佛》創作過程中,筆者以文獻中記載的彌勒佛形象為基礎,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注重對人物外貌特征的把握,捕捉人物形象的內涵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有藝術性和感染力。同時,還注重對人物形象內在氣質的表現,通過雕刻技法使得雕刻對象更具有生命力。
其次,莆田木雕人物的表情是通過木材的紋理和雕刻手法來呈現的。《彌勒佛》精選印度老山檀香作為原材料,質地堅硬、細膩光滑、香味濃厚。老山檀香木的紋理是獨特而有機的,條形較大且直、紋理通直或微呈波形,甚至有紋理交錯現象。筆者利用木材紋理特點,將其巧妙地融入人物的表情中。通過對木材紋理的合理運用,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生動自然,讓觀者能夠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所傳達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和表現技法不僅豐富了傳統人物題材的木雕創作,也對中國木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莆田木雕藝術家們的創新和探索,推動了木雕藝術在當下社會的傳承和創新。他們以情感化的創作風格為基礎,將傳統人物題材與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相結合,展現出一種新的木雕藝術風貌,同時為木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因此,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和表現技法在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木雕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它豐富了人物題材的表現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動且更具感染力,并為中國木雕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莆田木雕對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創新與探索
在對傳統人物題材進行創新探索方面,筆者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賦予其新的表現方式和價值意義。通過嘗試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和表情表達,以突破傳統人物形象的束縛,使之更具創新性和個性化。例如,由筆者設計創作的莆田木雕作品《自在觀音》(圖2),采用立體圓雕技法塑造了觀音菩薩的自在坐姿。筆者通過塑造觀音菩薩的姿態和表情,并進行細膩的描繪和意象的應用,豐富了人物形象的表現力,使之更加飽滿而富有感染力,讓觀音菩薩這一形象既能傳達神圣莊嚴的氣韻,又能表達人性溫暖的特質。
在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表情表達中,雕刻手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創作《自在觀音》的過程中,筆者通過靈活運用各種雕刻工具,綜合采用立體圓雕、精微細雕的雕刻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神情和內心世界。注重對人物細節的刻畫,通過對人物服飾、發型、飾品等細節的處理,進一步豐富了人物形象的情感內涵;通過使用清刀工藝刻出凹凸不平的紋理,較好地表達出觀音菩薩的慈悲和莊嚴。
總之,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造型和表情表達是木雕藝術中的重要內容。通過藝術手法的運用和創新,塑造人物造型、姿態和表情等方式,將傳統人物題材的情感表達融入作品之中。這種表達方式不僅突出了作品的藝術性,也賦予了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能夠呈現出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木雕人物形象。
這種創新形式的運用,關鍵在于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注重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使傳統人物題材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迎合現代受眾對于藝術的審美需求,使莆田木雕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
因此,莆田木雕對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創新與探索,不僅充分展現其藝術魅力,也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莆田木雕的藝術創作實踐,人們能夠更加深入認識中國傳統人物題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陳明仙(1985—),男,福建仙游人。一級/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莆田市工藝美術大師、莆田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現為仙游縣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仙游縣寶泉仙帆工藝品店技術總監,研究方向:木雕設計、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