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項目半鳥瞰

y.ad studio 上海嚴旸建筑設計工作室
成立于2017 年,研究與設計實踐著重于城市更新、商業體改造、文旅地產、綜合性園區、餐飲酒店、鄉村建設等方面。在設計實踐、探索中,不斷自我學習、教育、反省、突破。從室內到建筑、建筑到景觀、規劃及產品。由內而外、從形體到體驗,通過不斷地嘗試、越界與挑戰,突破邊界與標簽。通過更多積極介入的方式讓設計、想法與空間銜接更完整,讓建造、環境與人之間有更好的融合和可持續性。

嚴旸
y.ad studio 上海嚴旸建筑設計工作室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2 功能分布圖

3 總平面圖

4 爆炸分析圖
建設單位:龍游縣小南海鎮人民政府
主持建筑師:嚴旸
設計團隊:沈川、吳可嘉、趙思緣、嚴昱
建筑面積:4 850 m2
施工單位:上海德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材質:耐候鋼、錳鎂鋁金屬瓦、鋁板、涂料、清水混凝土
設計時間:2022 . 7 ~ 2022 . 7
建造時間:2022 . 8 ~ 2022 . 10
攝影版權:是然建筑攝影

1 改造后兒童中心、南孔書屋外立面

2 改造后外立面

3 改造后創客中心外立面
項目位于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團石村,北側為G60 滬昆高速,西虎線穿境而過,南臨衢江。場地隔路即為衢江水域,擁有寬闊的江景視野。前身為小學舊址,現為一企業廠房,建筑質量與結構都不太理想。周邊均為濱水而建的村民住宅,前方留存歷史建筑馬氏節孝坊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修建。
在介入項目后,才知道整個項目周期從設計到實施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期間還將面臨高溫天氣,這讓工作室一度想退出項目。將近五千平米的空間從建筑到室內及景觀全部設計施工完成,這看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經過再三衡量及思考,最終設計方還是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工作室也想借著這個時間緊迫的項目來進行一下緊急狀況下的實踐嘗試。
設計之初建筑師便開始思考如何從工作模式上作出改變,既能達成設計設想又能快速完成。

4 改造后創客中心外立面

1 圍合后的民宿內庭院
以前曾看到阿爾瓦羅·西扎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的一段話。他表達了對建筑行業的惋惜之情:“從前我可以和現場施工工人交談,和他們談論各種細節。建筑師是和工人一起工作的,他們可以相互溝通,現在這已經不復存在了。在今天,每個項目都有一個項目經理,有時他們權利比建筑師還大,這種情況在當下非常常見。但是建筑并不僅是畫圖而已。”有時候在某些設計管理非常嚴格的項目中,建筑師會被切斷與施工的交流與溝通,有時還會被迫修改很多設計。在現場明明覺得某些地方存在問題,想要修改卻還要通過層層審批,所以,干脆就放棄了。
若本項目中按照以往先設計完方案,再進行施工圖繪制的流程肯定無法完成。在繪制完必要圖紙后,現場溝通設計與實施是最為有效的方式。繪制圖紙的同時就開始對現場進行拆除,同步施工、同步深化圖紙。現場遇到問題與工人直接溝通與討論,以手繪的形式來進行施工指導與實施。雖然缺少了圖紙的把控會丟失掉很多的細節,但是實施的自由度、便捷與快速執行及現場感知度卻要好很多,有錯誤或缺陷也可以及時作出改變。但是建筑師的工作與時間付出就會高出很多,建筑師無法駐場,工地進度又很快速時,只能是頻繁地奔波于項目地與工作室之間。

2 兒童中心

3 南孔書屋

4 創客中心前廳
項目定位是 服務于村民的公共空間,業主及運營方希望空間中可以融合產業、文化及人文關懷三大主題來展開。原場地呈圍合狀,中間有較大內庭院。建筑師根據場地實際情況,采用建筑改造加原址局部新建疊加的形式,將建筑體塊重新進行功能分配與組合。
原來1#廠房空間因為有較大的開敞空間,將其設定為產業空間,把村民物業管理服務、農特產品展銷、科技助農直播、創客共享辦公、村民宴會及多功能會議、論壇等功能置入其中。2#樓呈長條狀,前身功能是小學教室,將文化相關的南孔書屋、兒童中心與銀發頤居相關的健康小屋并置排列其中。3#樓外可遠眺江景、內臨內院,具有較好的視覺感,安置咖啡及餐廳等功能。較為隱秘的4#與5#樓受外界干擾較小,適合民宿及青旅的使用。對于圍合而成的內庭院,建筑師希望將其開放出來,作為村民活動廣場與市集空間,服務于周邊村民。
原本建筑之間圍合狀態下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間隙,在經過分析后,建筑師通過在建筑“組團”中植入“廊道盒體”“屋頂平臺”及大小不均的“內庭院”等來強化這種圍合感。通過圍合來讓場地形成一個更為有機的組合,同時通過局部的錯落與大小、形態變化讓建筑群在整體統一中尋求動態的變化。
場地周邊建筑及環境復雜,建筑師通過基地條件把各個新建元素在視覺、材質及色彩上與不同時代的建筑進行平衡與協調。在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處理上,著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新建建筑與周邊自然、人造及人文環境之間的協調,用有機的、對比的手法謀求彼此之間的共生。
設計構思開始時便將如何能快速安裝、可落地性與美感的結合放在首位去思考,用最有效的方式達成最佳的結果。現場進行拆除時發現,原有建筑墻體太過于脆弱,建筑師將大部分屋面及墻體都進行了拆除與加固后。植入新的結構體系時也盡量避免與老舊墻體發生關系,避免因為加固基礎而延長作業時間。
在新建的結構體系中,建筑師大量采用了相似的韻律與重復的節奏。運用構圖規律,緊密結合周邊環境、平面功能、內部空間來構建、排列組合建筑單體的形態。讓建筑具有豐富形式及復雜空間的同時,更具整體性與秩序感。同時也希望這種單純而直接的手法可以讓空間、形式得以凈化,并引導人們去體驗這種純粹和感知多樣的環境。

1 建筑間隙

2 農產品展銷區

3 共享餐廳

4 創客中心多功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