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超 徐 靜 劉 斌 戴 宇 邴于洋
城市中的建筑創作并非肆意發揮的藝術設計,應具有一定的文化針對性和環境適應性[1],尤其是居住著大量居民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是一個城市中具有獨特社區文化的活態文化遺產。改造利用既要保護歷史建筑的軀殼,又要保留它所承載的文化,保護它所承載內容的非物質形態,保存它所承載文化的復合多樣性,做到文脈傳承與開發利用的雙贏。
山東省煙臺市某歷史文化街區基本完整地保留了歷史街巷空間和歷史港口岸線,是煙臺市作為近代開埠港口城市在其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近代開埠建設樣板,也是我國較為少見的現存近現代歷史文化街區[2]。這部分歷史建筑需按照文物建筑修繕要求進行維護及保護,不可拆除遷移,不可改變建筑外觀和原狀結構體系[3]。同時該項目是城市景觀軸線及歷史風貌保護的核心區、城市有機更新的示范區以及文旅融合發展的試驗區。本歷史文化街區與景區融為一體,以保護、展示煙臺市的開埠歷史文化為主題,形成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和居住商貿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度假中心[4]。
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過程中,基于“全面保護街區歷史風貌、再造開埠文化氛圍、發展商業旅游業態”的主旨目標,按照街區內建筑類別評價和公共空間規劃,從保護傳統空間格局、充分考慮現狀和可操作性原則出發,嚴格保持歷史街巷景觀風貌特征,保持原有歷史空間尺度,提出分區保護更新模式。針對一般現代建筑,采取拆除重建、拆除障礙建筑、保留改造等有機更新方式;針對一般歷史建筑,采用維修改善方式,保留原有建筑外觀形式、風貌特征及主題結構形式,建筑外立面按照傳統工藝進行修繕、更新、改善;針對文物保護建筑,遵循不改變原狀原則,采取修繕方式。
歷史文化街區內包括具有不同歷史時期和文脈特色的磚木結構建筑、磚混結構建筑以及混凝土結構建筑等,其建筑結構形式極為多樣。其中,磚木結構居多,墻體多為具有一定厚度的灰磚外墻,樓板和屋面多為木結構,難以滿足現行防火規范對建筑構件耐火極限與燃燒性能的要求。
歷史文化街區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大多缺乏規劃設計,為自發建設形成,其建筑間距小、建筑密度大。除主街兩側建筑物之間的防火間距達到6 ~12 m外,其他位置的防火間距大多難以滿足現行防火規范要求。此外,相鄰建筑物之間較少有防火墻進行完全分隔,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火勢蔓延,存在較大火災隱患。
歷史文化街區內原有的市政給水管網老化嚴重,多未設置獨立的消防供水管網,缺乏足夠的室外消火栓。其建筑內部多未設置必要的消防設施,缺少室內消火栓系統、防排煙系統以及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
歷史文化街區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多未經科學的內部空間規劃設計,其單體建筑內部的疏散樓梯設計、安全出口設置以及疏散寬度計算等多已不能滿足現行規范要求。
結合街區內各建筑的現狀和主要結構特點,對街區內原有建筑的耐火等級進行了梳理。不同建筑物采取的技術措施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建筑物采取的技術措施
控制可燃物數量,提高裝飾裝修材料燃燒性能等級,具體分部位的控制要求如下:第一,疏散樓梯內部采用不可燃材料,飾面采用難燃材料;第二,疏散走道的頂棚采用不可燃材料,墻面、地面采用難燃材料;第三,當使用金屬夾芯板材時,建筑物中的非承重外墻、房間隔墻及屋面板的芯材部分應采用非燃燒性材料;第四,經營辦公用房的頂棚、地面采用不燃或難燃裝修材料;第五,其他部位的室內裝修不得使用易燃材料,限制使用可燃材料;第六,外墻保溫、裝飾材料采用不燃材料;第七,外墻廣告牌、燈箱等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 級,設置在外窗處時應采用A 級材料進行防火封堵;第八,建筑為歌舞娛樂游藝放映類人員密集場所時,其建筑內部頂棚、地面應采用不燃材料,墻面裝飾應采用難燃材料;第九,建筑為民宿類旅館建筑時,建筑內部頂棚、墻面應采用不可燃材料。
根據街區建筑特點,將整個街區分為7 個防火控制區,又將7 個防火控制區劃分為50 個防火組團。每個防火控制區的建筑面積不大于20 000 m2,每個防火組團建筑占地面積總和不大于2 500 m2。結合街區內新建建筑、改造建筑及保留建筑的特點,制定防火間距縮小措施,按照2.5 m、4.0 m 標度分檔分別設置。不同設置條件下的具體措施如表2 所示,不同防火間距的技術措施如表3 所示。

表2 不同設置條件下的具體措施

表3 不同防火間距的技術措施
根據不同情況分類施策,在防火組團基礎上合理配置必要的消防設施,最大限度滿足消防設施設置要求。
(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在新建和改造的經營性辦公用途建筑物中均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無線報警系統可在使用有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確有困難時使用。
(2)防排煙措施。調整外窗形式以增加排煙面積,適度增設機械排煙措施以滿足必要的防排煙要求。
(3)滅火器配置。街區整體按嚴重危險等級統一設置滅火器,將滅火器分散配置在室內室外。
(4)室內消火栓系統。根據現行國家標準要求設置新建建筑的室內消火栓。文物建筑室內消火栓用水量則參照《文物建筑防火設計導則》且需保證消火栓用水量不小于25 L/s。街區內消防管網可達區域的室內消火栓、消防軟管卷盤、簡易消防水龍均采用專門消防供水。消防管網確難以到達區域,可考慮采用市政管網供水。歷史街區內采用市政管網供水區域不得設置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及民宿、酒店等旅館建筑。不同業態采用的室內消火栓方案如表4 所示。

表4 不同業態采用的室內消火栓方案
安全出口設置上,街區內每座商業建筑單體及商業建筑單體中的每個樓層,原則上均設置不少于2 個安全出口,同一建筑或建筑內同一防火分區相鄰兩個安全出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安全距離不小于5 m。街區內建筑首層安全出口寬度不小于1.4 m。為保護歷史風貌,文物、歷史建筑內人員疏散時可利用建筑原有出入口及疏散樓梯作為疏散設施,但需保持營業狀態下常開或緊急狀態下開啟。
疏散樓梯設置上,改造建筑內新建疏散樓梯應采用不燃材料且樓梯凈寬度不低于1.2 m,街區內疏散樓梯凈寬度應不小于0.9 m。為了保護歷史風貌,街區內歷史建筑的室外疏散樓梯周邊2 m 范圍內若帶有門窗洞口時,將采用乙級防火門窗[5]。對于層數不大于2 層的歷史建筑,當采用凈寬度不小于0.7 m 的原樓梯作為疏散樓梯時,可在2 層露臺或窗口部位通過增設緩降器等逃生輔助設施來保證疏散。帶有敞開式外廊且層數不超過2 層的歷史建筑,可在敞開式外廊適當位置增設緩降器等疏散逃生輔助設施。采用建筑內原有木制樓梯作為疏散樓梯時,在木制樓梯或木制樓梯上方增設噴淋滅火系統或局部應用系統,或者在木制樓梯下方設置防火板加巖棉的復合防火隔層[6]。
另外,在街區內設置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時,即火災危險性較大場所的安全疏散上,特別規定其安全疏散采取以下4 條技術措施:第一,建筑及建筑的每個樓層設置不少于2 個安全出口;第二,疏散樓梯凈寬度不小于1.2 m;第三,每個房間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不應大于9 m;第四,所有門窗洞口緊急狀態下保持開啟狀態,且2 層露臺或窗口適當位置設置緩降器等安全疏散輔助設施。
本文圍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將美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綜合考慮現行消防規范和改造造價成本,對難以執行現行消防技術標準的情況采取合理的補救技術措施,保證歷史文化街區的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