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安
(大悟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湖北大悟 432800)
凝血四項和血小板計數在臨床廣泛應用,能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了解,而血栓彈力圖能對患者凝血啟動直至血塊形成全過程中進行反映,另外血栓彈力圖中的R 值能對凝血過程中全部的凝血因子綜合作用進行反映,血凝速率和血塊形成速率能對部分血小板功能進行反映[1],彈力圖最大振幅能對80%血小板功能和數量進行反映,臨床開展凝血四項檢查,能對凝血情況進行反映,包括內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徑等,同時還能對患者血漿分離后的凝血過程進行檢測[2]。因此,本次研究對凝血檢測和血栓彈力圖在凝血功能異常患者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選取2021 年的2 月至2022 年的2 月大悟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收治的200 例凝血功能異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電腦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00 例。
觀察組男性80 例,女性20 例;年齡22~62 歲,平均(42.25±2.85)歲;病程4~19 天,平均(11.65±1.32)天;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10 例、初中及以上20 例、高中及以上20 例、大學及以上50 例。
對照組男性81 例、女性19 例;年齡23~62 歲,平均(42.85±2.52)歲;病程5~19 天,平均(11.78±1.41)天;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11 例、初中及以上20 例、高中及以上19 例、大學及以上50 例。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1)年齡在18 歲以上者;(2)研究前未使用抗凝藥物者;(3)符合凝血功能異常的標準(如皮膚、牙齦、鼻子等部位存在出血,皮膚有出血點存在瘀斑)者,且病程大于等于3 天;(4)患者和家屬對于本次研究均處于知情狀態,且簽訂書面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凝血相關疾病史者;(2)合并肝腎器質性損傷者;(3)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血凝檢測。患者入院后,抽取患者自身的空腹靜脈血液,然后將其加入直至真空抗凝管中,抗凝劑和靜脈血液需要根據1∶9 的比例進行調配,在低溫保存后,需要進行離心相關操作,離心時間25 分鐘,離心完畢后分離患者血清,在4 小時內進行測定,將測定結果詳細記錄。
觀察組采用血栓彈力圖檢測。在患者入院第二天需要對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液進行抽取,同時需要加入直至真空抗凝管內,操作和對照組相同,然后將抗凝劑和靜脈血液充分地進行混勻,放置在室溫30分鐘,在試劑中將靜脈血液和抗凝劑1 毫升加入,另外還需要進行顛倒混勻,在室溫下放置5 分鐘,然后在試劑杯內將20 微升氯化鈣加入,將試劑杯放置在本院提供的血栓彈力圖上,然后將血液樣本340 微升加入直至試劑杯內,對于其進行檢測,上述操作需要在2 小時內完成。
檢測方式:將配套分析軟件、血栓彈力圖儀器和原裝試劑準備好,同時還需要準備常規凝血四項檢查所需要的試劑,采集患者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采集3 份左右,實施抗凝處理,用于開展常規凝血四項檢查和TEG 檢查。另外,還需要采集2 毫升的靜脈標本一份,抗凝處理采用EDTA-K2,對于血小板計算進行檢測。(1)TEG 檢測:血量準確采集到刻度處,進行顛倒混勻,一共5 次,放置時間為3 分鐘,然后激活。根據操作要求將普通杯進行安裝,將其推入檢測通道中,檢測后采用電腦對數據進行收集后,采用軟件處理,將圖像和TEG 參考值描繪出來,將檢測結果詳細記錄。(2)凝血4 項檢測:取抗凝全血,2.7 毫升進行離心處理,時間為10 分鐘,取出上層血漿后,檢測應用全自動血凝儀;(3)PLT 計數檢測,混勻抗凝全血后,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實施檢測。
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參數相關性、預后指標。
相關性分析顯示,R 值和PT 存在相關性。R 值和APTT 存在相關性,R 值和FIB 存在相關性,K 值和TT 存在相關性,Angle 角和FIB 存在相關性。見表1。

表1 各項參數相關性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預后指標(d)
研究顯示,凝血功能異常在臨床中十分常見,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凝血與抗凝血保持著動態平衡,若凝血因子缺乏,則可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容易發生出血[3]。研究顯示,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具有多種。例如第一種為遺傳因素:由于遺傳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聚集障礙,從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第二種為疾病因素:由于原發疾病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異常,如維生素K 依賴凝血因子缺乏癥;第三種為藥物因素:服用了某些抗凝藥物,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第四種為大量失血:當受到嚴重外傷失血過多或產后大出血等大量失血的情況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含量因消耗而減少,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第五種為慢性感染、羊水栓塞等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4-5]。
止血和出血均為動態凝血過程,凝血現象是機體內促凝系統和纖溶系統相互調節的結果,當人的機體組織受到損傷后,屏障功能受到影響,凝血物質容易大量釋放在人體血液中,導致人體的凝血功能異常。常規凝血四項檢查主要是對一個靜態終點凝血功能進行測定,在離心后得到血液樣本,導致常規凝血檢查存在局限性。血栓彈力圖檢查主要是對于凝血動態過程采用血栓彈性掃描儀進行描述,對于人體內凝血全過程進行模擬,檢測結果受到各個成分之間的影響,能對人體內凝血狀態進行反映。凝血功能應用TEG 檢測,能對凝血動態過程曲線進行描記,血樣本是基礎全血,是一種新型的檢測模式,能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纖維蛋白原作用過程進行分析,同時還能動態監測纖溶連續過程和血液凝固整個過程。本次研究顯示,TEG 檢測和凝血酶原時間、MA 值不相關,和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相關,R 值和凝血酶時間不相關[6]。凝血功能檢測在臨床廣泛應用,為常規檢測方式,主要檢查四項指標,第一項為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第二項為患者自身的活化的凝血活酶時間,第三項為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含量,第四項為凝血酶時間,多數還會檢測D-二聚體。凝血功能檢測除可以檢查出血性疾病,還能對血栓性疾病進行測定,無論出血性疾病還是血栓性疾病,實際都是由凝血功能異常造成。從凝血指標的檢測中可以反映出血指標的表現,部分患者可能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出血癥狀,例如皮膚大片瘀斑、血腫、牙齦出血或內臟出血,包括血尿或便血等表現,而對于凝血指標進行測定,還能對外源凝血途徑了解。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血栓彈力圖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預后。在江燦花,羅儉權學者[7]在研究過程中,選取146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凝血功能異常診斷相關標準,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所有患者實施血栓彈力圖,對照組73 例則采取凝血檢測方案,研究相關結果顯示,在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方面,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各項指標。由此證明,若患者自身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等相關情況,通過實施血栓彈力圖進行測定,不僅能對患者預后進行反映,還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在臨床廣泛應用,在凝血功能異常患者中的診斷中具有多種優勢,取得顯著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