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 黃國華 曹勝
(安徽省涇縣中醫院泌尿外科 安徽宣城 242599)
腎或輸尿管上段結石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有歐美國家數據顯示,5%~10%的人均可能發生一次泌尿系結石,而在我國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生率較低,為1%~5%。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生率更高,發生率為5%~10%[1]。近年來泌尿系結石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2]。
輸尿管軟鏡最初主要作為輔助檢查手段。由于激光技術的發展以及應用等,輸尿管軟鏡聯合激光技術被廣泛用于臨床,尤其在尿路結石治療方面,且對結石長徑低于2 厘米優勢突出。
目前輸尿管軟鏡主要常采用經過輸尿管軟鏡輸送鞘(UAS)進入至腎,但關于術前是否放置輸尿管支架擴張輸尿管存在爭議。有研究表示術前預置雙J 管,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還有利于手術進行,如付裕研究稱[3],預置雙J 管后,再對腎結石患者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發現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更低。但也有研究表示術前免預留雙J 管,結石清除效果也理想,如楊登科等人研究稱[4],術前未預置雙J 管一期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療效也理想,且可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壓力。針對此爭議,本次研究探討術前未預置雙J 管在輸尿管軟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更好治療腎或輸尿管結石患者提供參考,內容如下。
收集2021 年2 月至2022 年1 月在本院就診的上尿路結石行輸尿管軟鏡碎石取石術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8 例,女性42 例;年齡14~74歲,平均(50.7±10.6)歲;疾病種類:腎結石患者48例,其中多發結石患者15 例,單發結石患者33 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31 例,輸尿管結石合并腎結石患者20 例,雙側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1 例;腎結石長徑1.0~4.1 厘米,平均(1.8±0.5)厘米;輸尿管結石長徑最長0.8~2.2 厘米,平均(1.2±0.2)厘米;結石分布位置:上盞5 例,中盞或腎盂22 例,下盞19 例,鑄形結石2 例。
納入標準:均經過泌尿系超聲、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器(CT)檢查技術檢查并確診為腎或輸尿管上段結石;均單純進行輸尿管軟鏡結合鈥激光碎石術治療;意識均正常;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合并髖關節畸形、截石位困難者、消化道類、血液類疾病等;伴有心臟類、肝臟類等重要臟器疾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既往曾有輸尿管手術史,證實患側輸尿管存在較嚴重的狹窄。
氣管插管或喉罩全麻下,取截石位,常規消毒術野鋪置巾單,先以F8/9.8Wolf 輸尿管硬鏡探查尿道及膀胱,尋及患側輸尿管開口,逆行置入斑馬導絲,沿導絲行輸尿管鏡探查輸尿管,探查發現輸尿管上段結石,盡可能將其推入腎盂內,若伴有息肉包裹推移困難可將其大塊擊碎后再送入腎盂內,再留置斑馬導絲至腎盂內,退出輸尿管硬鏡,根據輸尿管通暢情況,選擇不同型號的輸尿管鞘沿導絲逆行置入至腎盂部位,建立經尿道輸尿管~腎盂通道,退出導絲及鞘內芯,于通道置入一次性斑馬電子輸尿管軟鏡探查腎內結石,灌注液用60 毫升注射器人工持續推入生理鹽水,保持視野清晰,軟鏡通道置入200 微米鈥激光光纖,激光能量0.8~1.0 焦,頻率20 赫茲將結石逐個粉末化,較大結石顆粒用輸尿管套石網籃逐一取出,探查腎內各盞無結石殘留后,退出鈥激光光纖,置入斑馬導絲,直視退出輸尿管軟鏡及鞘,保留斑馬導絲,沿導絲再次置入輸尿管硬鏡,直視下逆行放置F5 雙J 管,退出導絲及輸尿管硬鏡,術后排空膀胱尿液,一般不予保留導尿,若為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后保留導尿次日拔除導尿管。所有患者術后第二天行尿路平片(KUB)檢查,了解碎石效果及雙J 管位置是否正常。無特殊情況術后第三天出院,術后4~6 周來院復查及拔除雙J 管。
觀察術后情況、術后1~3 月結石清除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結石清除的判定標準為術后1月、術后3 月分別采用KUB 平片或者腎臟超聲技術進行檢查,結石的大小均低于4 毫米,表示清除有效。術后并發癥包括腎實質損傷、輸尿管穿孔、撕脫、出血、尿源性膿毒血癥。
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25.0 軟件統計,定性資料以%表示,定量資料以()形式表示。
手術時間45~120 分鐘,平均(75.4±5.7)分鐘。100 例軟鏡鞘(F11/13 或F12/14)均置入成功,置鞘成功率100%。99 例一次碎石成功,1 例鑄形結石體積較大,二次碎石取凈結石。術后常規留置雙J 管4~6 周,其中有2 例輸尿管上段結石,輸尿管條件較好,結石全部一次取凈,術后未留置雙J 管。
術后1 月結石清除92 例,清除率92%;術后3月結石清除94 例,清除率94%。
術中無腎實質損傷、無輸尿管穿孔、撕脫、出血、無尿源性膿毒血癥等并發癥。術后發熱4 例,經過對癥處理后均明顯好轉。
輸尿管軟鏡存在彎曲特性,放置輸尿管通道鞘,可以擴張輸尿管,確保其可反復進入至患者輸尿管及腎盂,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患者輸尿管壁的損傷程度,有利于引流灌注液,降低腎盂內灌注的壓力,還可確保手術清晰度高,有效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表明輸尿管軟鏡術前預留雙J 管具有一定優勢,但目前缺乏統一指南,關于術前是否放置雙J 管依舊存在爭議。一般研究學者認為術前預流雙J 管有利于降低輸尿管損傷發生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輸尿管被擴張,有利于置管操作的順利進行。由此,為了提高進鞘或進鏡的成功率,常于輸尿管軟鏡術前放置雙J 管[5]。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表示,輸尿管軟鏡術前免留雙J 管,也可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如常全森等人研究中[6],術前免留雙J 管,3例術后發熱以及5 例術后疼痛并發癥,一期結石清除率為95.0%,說明術前免留雙J 管仍可達到較好的置管與碎石效果。又如徐勝利等人研究稱[7],對照組采用預置雙J 管2 周,觀察組術前不預置雙J 管,結果發現觀察組清石率95.42%,對照組清石率94.66%,兩組比較,P=1.000,并發癥、手術時間、置鞘成功率比較,P>0.05,說明術前未置雙J 管一期輸尿管軟鏡處理上尿路結石的療效滿意。又如楊濤等人[8],探討了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前放置與不放置雙J管的效果,結果發現與術前置管比較,輸尿管軟鏡碎石手術不預先放置雙J 管手術效果相當,且并未增加手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上述研究均證實了輸尿管軟鏡碎石手術術前未置管效果理想。
本次研究為了進一步證實輸尿管軟鏡術前免留雙J 管對患者的效果,本次研究納入100 例腎或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100 例軟鏡鞘(F11/13 或F12/14)均置入成功,置鞘成功率100%。本次研究不是所有患者均留置雙J 管,存在2 例輸尿管條件較好一次取凈,且術后未留置雙J 管,其余患者術后均留置雙J 管,99 例一次碎石成功,1 例鑄形結石體積較大,二次碎石取凈結石;隨訪1 月、3月發現,結石清除率分別為92%、94%,此項研究說明術前未預留雙J 管在輸尿管軟鏡手術中應用效果理想,有利于清除結石。本次研究結果與目前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均表明一期輸尿管軟鏡術前免留雙J 管效果理想,安全性高,有利于清除結石。
尿源性膿毒血癥屬于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此類并發癥的發生大部分主要與術前感染無法有效控制存在關系,手術時間較長,導致手術過程中腎盂壓力較大存在關系。而本研究100例患者,經過隨訪3 個月后發現,并無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術后發熱4 例,經過對癥處理后均明顯好轉。此項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一期輸尿管軟鏡術前免留雙J 管,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較少。
綜上所述,術前未預留雙J 管,輸尿管軟鏡手效果理想,有利于清除結石,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受到條件的限制,尚未進行對照,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且研究中心單一,隨訪時間較短,期待后續多中心研究,延長隨訪的時間,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