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雪 李娜 韓然然 孫玉倩 通訊作者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 河北唐山 063200)
腦卒中是我國國民死亡、殘疾的首要病因,其發病率、復發率、患者傷殘率高、易致患者死亡,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經濟、心理壓力[1],由于患病后患者各器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患者容易感到無能為力并處于負性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是個體在遭受挫折、創傷或逆境時產生累積的無能為力或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和行為[2]。當個體從負性經歷中產生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改變不了困境、無法達到自己目標的認知、并出現放棄努力對抗困境的想法時,即是出現了習得性無助(LH)[3]。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腦卒中患者習得性無助現狀,探討疾病感知、歸因方式和習得性無助的相關性,分析歸因方式在疾病感知與習得性無助間的中介作用,以期為腦卒中患者習得性無助的干預提供一定參考。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4 月唐山市2 所三級綜合醫院的301 名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者;(2)符合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對腦卒中的診斷標準者;(3)同意參與研究者;(4)具有主觀判斷能力者;(5)溝通無明顯障礙者;(6)接受過科學康復訓練者。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或患有惡性腫瘤者;(2)患病前有精神障礙者。
1.2.1 一般資料問卷。研究者自行設計患者一般資料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卒中次數及性質、有無家族史等內容。
1.2.2 習得性無助量表(LHS)[4]。該量表由武曉艷等編制,共18 個條目,包含絕望感和無助感兩個維度,采用Likert5 級評分法1-5 分依次代表“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則個體習得性無助程度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總量表為0.930,分半信度為0.901,重測信度為0.898。
1.2.3 簡易疾病感知問卷(BIPQ)。該問卷由梅雅琪等翻譯[5],共9 個條目,包括認知、情緒和理解能力3 個維度,第1~8 個條目采用Likert11 級評分法計分,除3、4、7 外余下條目正向計分。前8 個條目得分相加為總分,總分越高代表患者負性感知越多。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0.77。
1.2.4 歸因方式問卷(ASQ)。該問卷由Peterson 編制[6],王純等漢化修訂[7]。共60 個問題,由12 個事件(正、負性事件各6 個)組成。各事件含內在性、持續性、普遍性、宿命性(該維度在計算總分時不計入在內)四個維度。各事件的第一個問題不計算其分數,其余問題按1-7 分進行計分。正、負性事件分別計分,總分及正性事件得分越高代表其歸因方式越積極,總分的計算方法為:正性事件條目得分的平均值減去負性事件條目得分的平均值。該問卷總體信度為0.8429,信效度良好。
使用SPSS 26.0 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腦卒中患者的習得性無助和疾病感知、歸因方式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采用Harman 的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采用SPSS 26.0宏程序Process 進行中介效應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腦卒中患者BIPQ 總分為(46.39±13.37)分;ASQ 總分為(0.45±2.20)分;LHS 總分為(46.98±15.09)分。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習得性無助與疾病感知呈正相關,r=0.621,P<0.01,與歸因方式呈負相關,r=-0.623,P<0.01;疾病感知與歸因方式負正相關,r=-0.472,P<0.01。見表1。

表1 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與歸因方式、習得性無助的相關性分析(N=301,r)
采用Harman 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診斷,將本研究3 個量表的全部條目進行未旋轉因子分析,顯示共有14 個因子特征值>1,且第1 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6.59%,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在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歸因方式在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與習得性無助間的中介效應。將各變量經過標準化處理后以疾病感知為自變量(X),習得性無助為因變量(Y),歸因方式為中介變量(M),構建中介效應模型,中介作用模型及路徑系數見表2 及圖1。結果顯示,歸因方式在疾病感知與習得性無助之間充當部分中介,中介效應占比32.206%。

圖1 歸因方式在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與習得性無助間的中介效應模型

表2 歸因方式在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習得性無助間的中介效應檢驗(n=301)
本研究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得分為(46.39±13.37)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腦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負性疾病感知。究其原因,腦卒中患者患病后往往會出現神經功能損傷、肢體活動障礙的表現,在通過長期的康復訓練仍然沒有得到滿意的康復療效時易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并懷疑疾病的治療及自身的努力不會奏效。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加強對患者的疾病知識宣教,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以提高患者康復自我效能。
本研究中患者的歸因方式總分為(0.45±2.20)分,從得分來看,本次研究的腦卒中患者的歸因方式趨于積極歸因,即本次研究的腦卒中患者多將負性事件歸因為外在因素、原因暫時存在且只影響該類情境。此種歸因方式利于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促進患者康復。
本研究中患者的習得性無助得分為(46.98±15.09)分,處于中等水平,表明腦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習得性無助。本研究中認為家庭氛圍和睦的患者僅為29.2%,在一般或緊張的家庭氣氛下患者難以樹立康復信心,對未來更為悲觀。提示醫護人員應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理解及關心,改善患者家庭氛圍以降低患者習得性無助水平。
本研究相關分析顯示,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水平與歸因方式呈負相關,提示患者疾病感知水平越高其歸因方式越消極。歸因方式與習得性無助總分呈負相關,說明個體歸因方式越消極,其習得性無助水平越高。因此,提示醫護人員應及時通過歸因訓練等糾正患者的歸因方式,更好地降低患者習得性無助水平。
歸因方式在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習得性無助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發現,疾病感知通過兩條路徑對腦卒中患者習得性無助產生影響:一是直接正向影響,即疾病感知水平越高,習得性無助水平越高;二是通過歸因方式間接影響習得性無助水平。積極的疾病感知和歸因方式能夠幫助患者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因此,未來干預也可從歸因方式入手。
此外,本研究發現歸因方式在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及習得性無助間并非是完全中介作用,未來可聯合其他影響因素進一步探討。
腦卒中患者疾病感知與習得性無助呈正相關,歸因方式在疾病感知和習得性無助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制定并實施對患者的歸因訓練,促進腦卒中患者消極歸因方式向積極歸因方式的認知轉變,可成為患者規避習得性無助的一條有效路徑。本研究結果可為臨床工作人員設計、調整和實施相關干預提供參考。由于本研究為小樣本研究,今后需擴大樣本量,以完善本研究結論。